COVID-19疫情冲击,让人称「宝哥」的彭永宝,带著第一代台籍江浙菜师傅的手艺和回忆引退江湖。

政府从7月起启动「安心旅游」补助专案,希望协助观光旅游业者走出疫情冲击。台湾国内旅游能否因此浴火重生?Yahoo奇摩取得非营利网路媒体《报导者》独家授权,同步刊登《归零或转型──疫后台湾观光与餐饮业的未来?》专题,从不同面向观察观光业与餐饮业面临的转型问题,期待观光业与餐饮业找到新的出路。


文/严文廷、摄影/林彦廷

战后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外省族群,带来中国八大菜系,出身江浙的蒋介石,间接造就江浙菜在台湾引领风骚。江湖人称「宝哥」的彭永宝,便是第一代的台籍江浙菜大厨,客家人的他,操著一口道地宁波话,掌厨55年,手上开过3个馆子「欣园」、「上海宝食府」和「老上海菜馆」。馆子里曾将官、艺人、明星聚集,饮食作家舒国治形容:「拍电影找临时演员,也找不出这样扎实珍贵的阵容。」他的炉火,熬煮出的就是一锅上海菜在台湾起落的时代风味。

随著时移世易,江浙菜繁华渐褪,而2020年世纪大疫的致命一击,让不堪厨损的大厨决定就此收山退隐。纵有两子传承开业,但宝哥自己也感叹:「我们第一代台籍江浙菜师傅,到我算最后一个了。」


位于国泰医院巷弄内的「老上海菜馆」,是55年资历的江浙大厨彭永宝最后一家店。这个地点开业11年,过往高朋满座,今年2月COVID-19(又称武汉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后,生意急转直下;将店中师傅安排好出路后,4月20日熄灯、就此收店, 68岁的彭永宝索幸退休,云游四海,含饴弄孙。

「宝哥退休后,真正老上海口味,恐要在台湾绝迹了,」老三台时期的华视主播奚圣林,是「老上海菜馆」的老主顾,听闻宝哥要收山,不禁感慨。他提到,正宗江浙菜以宁波为主,「浓油赤酱」是上海人的乡愁,过去,他一个月总是会光顾老上海菜馆好几次,


饮食文学作家焦桐,细说江浙菜迁台史

1949年时国民政府迁台,总统蒋介石带著121万中国各省人移民到台湾,中国八大菜系因而在台湾聚集。因为老蒋是江浙人,江浙人是移民大宗,也让江浙菜跃居八大菜系之尊,早年大台北地区知名的餐厅几乎都是江浙系餐馆。


江浙菜中,又分本帮菜与外帮菜,是唯一以帮派为名的菜系。其中本帮菜特色「浓油赤酱」,味道偏重又咸,主因是早年上海码头工人需要吃饱,下饭的菜色成了主流,移植来台湾后,一直保存这样的传统。虽然后来因为时代演变、口味稍为调整,但味道偏重、颜色偏深,仍是主要风格。


外帮菜、或称海派菜则是有甬(宁波的简称)帮菜、杭(杭州)帮菜、徽(安徽)帮菜等,相较于本帮菜味道淡一点,重视汤头、烧工,属比较细腻的菜色,例如虾子大乌参、八宝鸭等。


威权时代,江浙菜是达官贵人宴客首选,菜色精致细腻,摆在宴席可以凸显主人的品味,台湾经济起飞期间独领风骚,尤其是政经中心的台北,知名江浙菜馆一家接一家。近年来随著台湾经济停滞、社会变迁,江浙菜馆开始退烧。撑下来的店家,生意也大不如前。

业绩少7成,老菜馆不敌疫情熄灯

宝哥(右)偶尔到大儿子彭浩伦的餐厅「上海浙园」看看,长年经营餐饮的习惯改不了,聊天仍不时张望门口,一有顾客徘徊立刻上前招呼。(摄影/林彦廷)

谈起自己的老上海菜馆,彭永宝爽朗海派个性藏不住,声量愈说愈大,「(疫情后)整整2个月,业绩少了7成,每天愈看愈心慌。」一个月房租12万元,12个内外场员工,还有水电瓦斯费,每个月业绩只剩60万元,仅是巅峰时期的3成,自己还要倒贴才能打平,「这样下去我连自己的老本都赔光了,以后怎么办?两个儿子餐厅才刚刚起步,还要他们照顾两老怎么行,几经思考决定快刀斩乱麻,收店走人。」

「说不可惜、不遗憾这是骗人的,从事一辈子的餐饮业,有这么多老客人都爱吃我烧的菜,决定前真的很挣扎,」彭永宝甚至探询房东,希望租金砍半,几个月不赚钱都没关系,只要能让老店再撑下去就行,但房东一毛都不肯降,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敌疫情下,只能含泪关门。

不只老员工,连锅碗瓢盆都安排好去处

收店时,宝哥的长子彭浩伦帮忙收拾,整整打扫了一个多星期,彭浩伦说:「毕竟这是让我学会一身功夫的地方,真的满感伤的,一度鼻酸到差点掉眼泪。」

毕竟还是难舍打拼大半辈子的事业,宝哥不只帮忙徒子徒孙安排好出路,连跟他「水里来,火里去」的锅碗瓢盆都照顾妥当,全数送给旧货商,希望这些长年浸淫美味的家伙们有好去处、继续有活干。而他自己回家养老后,只有孙子能吃到他的拿手菜。掌勺55年的宝哥,对烧菜乐此不疲,我们去访他的那天,他还兴冲冲和我们说著:「今天晚上要我烧鲞㸆排骨。」

这波疫情来得又急又猛,台北餐厅很多都无法继续撑下去,问宝哥为何不向政府申请纾困?他没好气的说:「开餐厅都是现金交易,房子也是房东的,我拿整家店去借钱,以后还是要还,洞会愈挖愈大洞,这种事我才不干。」也凸显出这次纾困中,店家所想的,和政府推出的政策还有一段差距。

55年资历宝哥,当年舌尖破解老师傅食谱

采访当天,由彭浩伦(左)烧几道招牌菜,宝哥虽然已退隐,仍忍不住技痒,上菜前拿起汤勺修饰外观。(摄影/林彦廷)

15岁那年,跟著姊姊从乡下竹东到台北找工作,因餐厅当学徒有吃、有住,不用烦恼,宝哥就这样踏进西门町的餐馆,从洗锅开始,最长3年没拿过薪水,边洗锅边看著师傅怎么买菜、烧菜,弄了台三轮车,每天一大早跟著宁波师傅到市场买菜。

「当时别说学艺,根本就是去当『畜生』,每天遭受老师傅打骂,」回想贫苦少年,宝哥丰富的人生滋味、不输盘里烧出的菜。那时实在太穷,离开厨房就会流落街头,再怎么苦也得咬牙撑下去。从听不懂上海话,到听懂甚至说上两句,他渐渐取得老师傅的信任,慢慢跟著在旁边学。「说学是好听,偷功夫比较贴切。当师傅烧好一道菜装盘后,锅子甩过来立即要刷洗,我就是趁著刷洗之前,尝一下这道菜的味道并牢记,所以我从来不写菜单也没有秘笈,味道都刻在我的脑海里。」靠著苦练和天分, 10年后,他从学徒变成掌厨。

这个台湾第一代跟著江浙师傅学菜的厨子,展现客家人的硬颈,让他的舌尖不仅硬记下了道地的江浙菜,连宁波话都练得入味。奚圣林笑说:「宝哥毅力惊人,那一口操著客家腔的宁波话,真的只有佩服。」

赴日历练12年,再回台自立生根

独当一面后,宝哥进入当时退辅会的欣欣餐厅。他记忆犹新提起,42年前的国庆日,一位从日本回台的华侨到餐厅用餐,赏识他烧的江浙菜,以4倍薪水挖角他到日本当主厨。宝哥说:「当时年轻什么都不怕,既然出这么高的价钱,当仁不让,收拾东西跟著老板一起到日本六本木枫林小馆当主厨。」

日本一待就是12年,为什么没有继续留著,而是回台湾呢?宝哥笑说:「其实当时很想留下来,但老板似乎没有要帮我办长期居留的打算,深怕我稳定后就会自己跑去开店,既然如此,没什么好留恋的,带著妻小就回台湾开店自立。」

为了感谢当年欣欣餐厅的栽培,他将新餐馆特别取名为「欣园」,就此在台北落地生根,并慢慢打响江浙菜「宝哥」名号。

每个老客户心里,都有一道「老上海味」

老咸菜马头鱼豆腐:坚持使用鱼钓的马头鱼,配上老咸菜与豆腐,酸中带甜,老饕想吃得先预订。(摄影/林彦廷)

经历欣园、上海宝食府到老上海菜馆,谈起江浙菜,宝哥眼睛炯炯有神,「江浙菜重汤头、重河鲜、重烧工,缺一不可。」而客家背景,也让他在江浙菜放入了台湾味,例如「老咸菜马头鱼」以前使用上海老咸菜,但在台湾愈来愈难找到,他便改良使用客家咸菜,不失老味道又能让传统菜色继续上桌。


大儿子彭浩伦回忆,10几年前父亲餐厅每天高朋满座,没有事先订位根本吃不到。他忆起,有回,影视大亨邱复生临时想吃,但客满真的没办法,只好搬桌椅让大老板坐在店外吃。宝哥说起这些往事豪气道:「在我的餐厅吃饭就得照我的规矩,一律排队照顺序,谁来都一样。」

摇滚教父倪重华则是少数去日本吃过宝哥枫林小馆的老客人,以前父亲在世时,总喜欢吃宝哥的菜配上几杯高粱酒;父亲过世后,他也常带著家人去老上海吃饭,并来上几杯高粱,从酒食味里追忆父亲。听闻宝哥的老上海要收摊,倪重华特别约了老朋友在关店前一聚,吃吃招牌菜「花三鲜」。传说,这是老蒋总统每逢过节必吃的家乡料理。

舌尖上的豪气与坚持

每个宝哥餐馆的老客人,都有一道他们心中的「招牌菜」。

「腐乳肉」是许多人的最爱。外观看起来有点类似东坡肉、但肉色却呈诱人的粉红色,因为道地的宁波腐乳肉,酱汁用绍兴酒酿完后的酒糟处理后,再加上大溪豆腐乳,带点粉红;五花肉则是用黑猪肉,先炸再蒸,最后和酒糟一起烧,配上点微酸的酱汁,油而不腻,「这和热炒店都能做的东坡肉不同。」厨师有他的坚持。

腐乳肉:外观略带粉红,先炸再蒸配上酒糟酱汁,油而不腻入口即化。(摄影/林彦廷)

奚圣林必点的则是「鸡火干丝」。讲起这道菜,津津有味,「宝哥坚持干丝必须用刀工片,每一块豆腐得片12片,切24刀,才能符合标准,鸡火干丝在砂锅上慢滚,吃起来非常柔嫩温润。」他常在酒后三巡后再点上一盘豆干肉丝,这时宝哥只要一看到单就会亲自下厨,端上桌时还会一起坐下来喝几杯,还不忘称赞自己在盘底没有留下一摊油的真功夫。

鸡火干丝:以熟练刀功将豆腐片成丝,在砂锅里滚熟,看似简单却全是硬底子功夫。(摄影/林彦廷)

另外一道「扁尖腐衣毛豆」,是箭竹笋、腐皮与毛豆的组合,更是奚圣林的心头好。箭竹笋经过腌制后,呈现浅灰色,加上带点烟熏味的腐皮、以及毛豆的蛋白质,简直是绝配,「这道菜只有在宝哥的店才吃得到。」两人相识30年,早已从主顾成为朋友,到老上海吃饭、像去老朋友家串门子。

鲞㸆排骨:鲞是上海食材中的鱼干,有浓厚的腌制味,搭配排骨一起烧,竟成绝配,是在台湾已逐渐消失的道地江浙菜色。(摄影/林彦廷)

回不去的江浙菜繁华,一辈子的大厨精神

彭浩伦跟父亲学习厨艺,一度因为父亲太严格而离开,现在继承衣钵另开新店,要让父亲的老客人继续吃到道地江浙菜。(摄影/林彦廷)

政局更迭加上饮食习惯改变,台菜热炒成主流,讲究精致的菜色不再吃香。彭浩伦认为,台式热炒一家接一家,追求平价、快速,讲究刀功、细火慢熬的江浙菜完全不是对手,虽然仍有一定客群以及老饕的支持,但和以前高朋满座的盛况已不可同日而语。

曾经的风华逐渐褪色,今年这场世纪大疫情,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退隐江湖的宝哥,两个儿子继承衣钵,小儿子4年前到台中开店,大儿子2年前也独立到新店开店,开的也是江浙菜菜馆。宝哥教两个儿子,一如当年教他的师傅一样严厉,大儿子彭浩伦一度因为老爸太凶,跑去五分埔卖成衣,最后才又回来重新学。

只是江浙菜费工耗时,有些菜色需要特别准备食材,已经消失在儿子的菜单上,不过,彭浩伦强调:「若是老爸的客人,先预订这些菜,还是可以事先准备食材,这是帮老爸『售后服务』。」

像是彭浩伦餐馆菜单上的红烧马头鱼豆腐,若老爸的客人先打电话来预订,便可以改为宝哥招牌的「老咸菜马头鱼」,宝哥说,儿子可以还原八成味道。

专业,深烙在每一个细胞里

彭浩伦透露,外面餐馆都强调「色香味」,「色」摆第一;但彭家家传餐馆一定是「味香色」,味道绝对是最前面。至于江浙菜独有的香味,是靠出菜前开大火烧出「锅边香」,让菜上桌时香气就能扑鼻而至,这也是为什么江浙师傅都是从洗锅开始,因为锅边都会焦黑一大圈,宝哥15岁从洗锅出道、儿子彭浩伦也是16岁开始在老爸的厨房里洗锅。

当年,彭浩伦独立开店时,第一选择是外省族群最多的新北永和,但老爸的师弟都在附近的一家上海小馆工作,基于尊师重道,因此避开、改选择新北新店。这波疫情虽然他自己的餐馆也受冲击,但因为店里只有夫妻俩、5张桌子,规模小,房租和人事成本都低。宝哥店收掉后,也常去儿子的店里探班,其实是偷偷尝尝味道,确定味道有没有变。

「您几位?里面坐,这是菜单,慢慢看想吃什么尽管说!」一个洪量的声音响起。

我们和宝哥约在大儿子彭浩伦餐馆采访那天,聊得正起劲时,他眼睛余光扫到在门口徘徊的客人,疾速反射性地起身走到门口招呼,反应比儿子、媳妇还快。55年的大厨,不只一身好手艺,专业精神,深烙在他的每一个细胞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