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主要还是指单独的一个片语吧,句子什么的看前后文就知道怎么读了。但比如大街上(尤其在日本),看到某个汉字的招牌或者地名,第一反应是用什么语言读呢?

即兴随意想到的一个小问题。。。日语萌新瑟瑟发抖


这个问题挺有趣。

作为一个学了20多年日语,在日本已经生活16年的人,我个人的一些真实经历应该可以帮你理解这个问题。

鲁迅

看到这个名字你的反应是什么呢?LuXun? 还是ろじん?

虽然我知道鲁迅的名字日语念做ろじん,但是我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LuXun

尽管我非常清楚「鲁迅」是日语汉字的写法,用汉语简体字写出来应该是「鲁迅」。

再看看这些名字吧

宫崎骏,黑泽明,久石让,小泽征尔,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木村拓哉,藤原纪香,鸟山明,北条司,藤子不二雄

如果你用中文和我说这些人的名字,不用看汉字,光听,我也能很快反应出来这些人是谁。

而且这些名字如果是单独出现的时候,即使是用日语汉字写法,比如「宫崎黒泽明、久石、小、山口百山明」(粗体是和中文汉字不同写法的日语汉字)

我的脑子里首先反应的依然是中文。虽然我如今已经能完全熟练使用日语,这些人的名字的日语念法我也能以和中文念法同样快的速度反应过来。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是我学习日语之前,或者刚学日语,日语还完全不熟练的时候就知道的日本的名人。(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促使我对日本和日语产生兴趣的最初原因)。我是八零后,我们小时候,中国日本曾有一段蜜月期。我们小时候电视上放的都是日本的动画片,我爸妈年轻时候打扮都是学三浦友和,山口百惠等日本影星。我上中学的时候还没有韩流,那时候流行看日剧,《悠长假期》《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等等。我们八零后几乎都能说出几个知道的日本人的名字。

接下来,我要讲另外几个名字。

每次回国遇到亲朋好友自然会聊到日本的话题,以下这些名字是我最近几年回国从90后00后的亲友口中听说的。

我们聊天的时候大概的场景是这样的

A问: 「你喜欢GangTianJiangSheng吗?」

我:gangtianjiangsheng是谁?

B问:「你知道JianTianJiangHui吗?」

我:jiangtianjianghui是何方神圣?

C说:「ShengTian DouZhen 超帅呢!」

我:这人我好像没听说过......

D说:「YouCunJiaChun好可爱啊!」

我:谁????????

是的,几乎每次都会特别尴尬,他们说的这些人,我一个都没听说过。然后他们都会以一种看外星人一样的眼神看我,他们的眼神分明在说 「这么有名的人你都不知道,你也太土老冒了吧?你真是从日本回来的吗?」

然后我会让他们用手机搜索这些人的照片给我看看。

啊!你说的是 冈田将生 呀!

嗐!原来是 菅田将晖!

哦!你是说 生田斗真啊!

有村架纯 !我知道,在日本挺有名的!

我才发现,这些比较年轻的日本偶像,比我小的国内年轻人也知道不少,他们大多是通过网上看日剧知道的这些人。当然他们不懂日语都是直接念这些人的名字的中文念法。

而我在日本生活这么多年之后,这些人我当然肯定都知道,只是这些名字我完全没有用中文念过。

他们在我脑子里完全是

おかだまさき(冈田将生Okada Masaki)

すだまさき(菅田将晖 Suda Masaki)

いくたとうま(生田斗真Ikuta Touma)

ありむらかすみ(有村架纯 Arimura Kasumi

你用日语说这些人的名字我一听就知道是谁。

你给我写汉字我也能一看就知道是谁,当然我脑子里也是直接反应他们名字的日语念法。

但是你用汉语发音把他们的名字念出来我完全没法和其本人联系上,即使反应过来也要花很长时间,费一番功夫。

所以这些人的名字在我脑子里是完全的日语。

而这些人刚好也是我来日本生活了多年以后,日语已经完全熟练之后才知道的名人。

同样是日本人的名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Kroll Stewart (1994) 曾经在双语学习的脑神经学理论中提出过一个有名的「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修订分层模型)

我们的母语(第一语言L1)辞汇是可以和这个辞汇的概念直接联系的。当我说Pingguo,或者写出「苹果」这两个字的时候,中国人都能立刻反应出我在说什么。

而我们学外语(第二语言L2)的时候,当处在初学阶段时,第二语言的辞汇和这个辞汇的概念之间的Conceptual Links(概念连结)是很薄弱的,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将这个辞汇和与其对应的第一语言的Lexical Links(辞汇连结)联系,然后通过第一语言来理解这个概念。

也就是说当你初学日语的时候,遇到りんご这个单词,你并不是直接就想到了它是什么意思,而是先把りんご这个单词翻译成中文的「苹果」,再通过中文的「苹果」这个词去理解其含义。

有一个现象,学过外语的人应该有体会,当我们把外语翻译成母语的时候会比把母语翻译成外语感觉更容易。比如咱们把英语翻译成中文会觉得比较简单,而要把中文翻译成英语就更难。这是L1到L2和L2到L1语言处理的非对称性现象。这个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

因为我们初学一门外语时,相对母语掌握的辞汇量要小得多(图中L1面积大L2面积小)

而且L2和概念之间的Conceptual Links(虚线双箭头)也不如L1和概念之间的Conceptual Links(实线双箭头)牢固,所以我们会优先选择通过Lexical Links来理解概念。

这也就是我文章前一段举例的那些日本名人的名字,我刚学日语的时候,虽然我知道龙猫的作者是「宫崎骏」,我也知道他的日文名字的念法叫做 Miyazaki Hayao,但是我的大脑在处理这三个汉字的时候会自动优先选择将其先和中文的GongQi Jun挂钩,然后通过GongQi Jun来和这个人物概念配对。

而当我们的外语掌握到熟练程度以后,L2的辞汇量增加,它代表的辞汇量方块的面积也会越来越接近L1的大小,而原来是虚线的L2 和概念之间的连结也会变成和L1和概念之间同样牢固的实线的连结。

这就是我文章后半段例举的那些日本名人的名字,因为经过十多年在日本的学习工作生活,我的日语水平已经接近母语,接触这些日本人的名字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直接用日语和概念连结。不需要再借助辞汇连结,所以一听いくたとうま我就能立刻想到「生田斗真」这个人。

你说shengtiandouzhen我反而因为缺少利用这个Lexical Links(辞汇链接)的必要,几乎丧失了将「Shengtiandouzhen」和「いくたとうま」连结并由此联想到「生田斗真」这个人的能力了。

甚至夸张一点说,いくたとうま这个名字,其实已经变成我的脑子里的L1,而Shengtiandouzhen反倒是我不熟练的L2了。


先说说普通辞汇。

如果是汉语里本身就有的,日语跟汉语汉字一致的辞汇,第一反应可能是汉语发音,也可能是日语发音,比如教室,公园,银行等。

如果是汉语里没有,或是不怎么常见的辞汇,第一反应就是日语读音,比如:运転,御手洗い,言叶。

楼主问的是日本的招牌或者地名,那我们就来看几个具体例子:

(山口县下关市)

虽然下面标了假名和罗马音,反正我看到第一反应是汉语发音-_-||

(滋贺县长滨市)

看板下面标了罗马音,所以第一反应是日语读音su,不是醋cu。

这个第一反应就是日语发音。日本经常有〇〇通り这样的地名,所以前面的はつこい也就自然默念成日语发音了。

一味禅,第一反应是汉语发音。

お好み焼き,第一反应是日语发音。

牛丼すき家,第一反应日语发音。

优良安心店夜樱,第一反应汉语发音…

归纳一下,如果是假名和汉字混合在一起,由日语里的常用辞汇构成的店名或地名,第一反应比较倾向于日语发音; 如果全部是汉字,尤其汉字组成的词语在汉语中也是某个固定辞汇的话,第一反应比较倾向于汉语发音。


1、取决于我能否瞬间意识到这是汉语或者日语;

2、在意识到是日语的时候,如果这个汉字不会读,那么也会用汉语来读。


如果是看招牌,只有一个或几个汉字,没有假名的情况下,大概会是汉语优先,但如果这个词的日语风很明显(比如带「江」一类的字),就会试著用日语读。

如果是读日语的文本,那么比较短、比较常见的词,尤其是训读词,会用日语读;比较长串的汉字词,常常就偷懒用汉语读了。当然这是在默读的情况下,如果要说出来,还是要认真去想日语怎么读的。


你瞧连精通日语的谷歌翻译都按汉语读了(大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