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直说:天无二主。但是似乎没有给出过系统的解释,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所以想讨论一下,为什么只能有一个皇帝,这里面有什么深刻原因吗?


我觉得,是家国同构的观念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另外,百姓民智未开,对他们来说只要能生存,便是很好,不在乎皇帝是谁。

真正在意的时文人武将、宦官外戚、藩王世子


始于运气,陷于贤才,终于事实

直接原因是大量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的存在。

其中,明智的帝王会为价值观把关,宣扬唯一权威的正确性。包括但不限于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及其后世不断完善的利于统治的内核。

后来,隋文帝杨坚的科举制更使得大量信念忠君爱国的儒生进入官僚阶级。经过历代洗脑,明清的帝王就属于后人乘凉了,不需在这类价值观上再去费心。

「多个大一统朝代的事实」与「只对帝王一人忠诚的理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去中心化主义者:恶性?)

起初诞生多个大一统朝代,可能只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爆棚。

西周地盘过小,秦算是第一个统一中华核心区域的大帝国,而且还是郡县制,高度集权,「以古非今」的言论啊书籍呀都要禁止,车同轨、书同文。这要感谢秦的战斗力、秦始皇李斯等人的才华,以及一些地理、气温、技术等等利好。

汉承秦制,以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为大一统郡县制续了200年的命。王莽之后又一位天才刘秀为大汉续了200年。

三国时期士族开始挤压皇权,东晋南北朝分裂了200年后,又有隋唐300年的统一。隋开始由于科举制的创办及后世的完善,皇权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

五代十国乱了60年,宋统一后的300年,尽管地盘不够大,却也因为重文轻武再一次增加了皇帝的权威。其后的元明清更不用提,一直都是大一统的帝国维持了700年。

这里面有英雄人杰的因素,也有地理、科技、民族、价值观等等因素。在事实上形成了共计1700年的统一时代。南北朝200的分裂后,直到民国也有1400多年的统一年代了。事实上的统一,加上多位雄主能臣对价值观的引导,使得皇权(包含唯一和统一的思想)在民间和士族根深蒂固。

综上,我国的大一统思想,起始于运气,维持于贤才,终结于事实(统一)。


那是因为统治阶级给人灌输那种思想。

你看欧洲人就觉得有很多国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神只有一个,这就是教会灌输的思想。


谢邀!

皇帝这个称号,本质上是对华夏民族全部传统领土范围(全天下)法理统治权的宣称。皇帝称号,是秦始皇在消灭了其余六国、统一全天下之后才创立出来的。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获得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这六个区域的统治权,再加上秦国,一共是七个区域的法理统治权,相当于兼有七个王位。在获得七个国家的法理统治权之后才创立了「皇帝」头衔,因此皇帝头衔代表了对于秦地、韩地、魏地、赵地、楚地、燕地、齐地等地的法理统治权,是一个凌驾于七个诸侯王之上的头衔,是七大区域的总君主。理论上,皇帝有权封子嗣、亲戚或者臣下为秦王、韩王、赵王、魏王、楚王、燕王、齐王。事实上,这些头衔在中国历史中全部都存在过(比如李世民受封秦王,李元吉受封齐王,李世民的儿子李泰受封魏王)。因此总的来看,皇帝属于秦地、韩地、魏地、赵地、楚地、燕地、齐地的总的法理统治者。只有全部控制这七个地区,皇帝头衔的正统性才最高,政权合法性最强。

国外法理统治权的宣称的事例,知友可以看沙皇的全称:朕,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天生的统治者,全俄罗斯的皇帝,莫斯科的、基辅的、弗拉基米尔的、诺夫哥罗德的皇帝和君主;阿斯特拉罕沙皇,波兰沙皇,西伯利亚沙皇,赫尔松—塔夫里奇沙皇,乔治亚沙皇;普斯科夫国王,斯摩棱斯克大公,立陶宛大公,沃伦大公,波多利亚和芬兰大公;爱斯特兰王公,里夫兰王公,库尔兰王公,比亚韦斯托克王公,科列拉王公,特维尔王公,尤戈尔王公,彼尔姆王公,维亚特卡王公,保加利亚王公;契尔尼哥夫、梁赞、波洛茨克、拉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别洛焦尔斯克、乌多姆利亚、鄂毕多尔斯克、维贴布斯克、姆斯季斯拉夫利的君主、大公和所有北方的统治者;伊夫杰利、卡夫塔雷、卡巴尔达和亚美尼亚国王;切尔卡瑟和山民们的王公及继承者。这里在「全俄罗斯的皇帝」之后的语句,就是沙皇俄国宣称的法理领土范围。

在正常情况下,全天下应该只有一位皇帝,这样天下就处于和平之中。而在全国未统一的时代,如南北朝、五代十国、明朝末年时期,会有几位皇帝并存,各自控制天下一部分土地。数帝并存,而每个皇帝都拥有对于天下统治权的宣称,出于统治法理和统治阶层利益扩张的需要,每个皇帝(实际上是超级军阀)都势必有取得全天下领土的政治目标,并且借此展开军事行动(因为只有获得全部的法理领土统治权,才能使王朝拥有最高的正统性)。其结果就是天下战乱不断,比如符坚和东晋的淝水之战、南北朝刘宋的元嘉北伐,北宋的收复幽州、金国完颜亮的南侵、南宋的端平入洛等。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即使是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自封的那个「大燕皇帝」,法理统治权也包括长安、洛阳、巴蜀乃至江南地区。在已经控制了两京、关中、中原的条件下,如果再占领江南,切断唐朝的税赋来源和后勤供应。那么安禄山政权会控制全国大多数核心地区(当时天下核心地区:关中、中原、江南、巴蜀),正统性会上升,燕取代唐朝的可能性会大幅度增加,唐朝则会下降为只控制蜀地的地方性政权。因此安禄山才会派遣十余万大军进攻睢阳以夺取江南,才引发了张巡死守睢阳的伟大壮举。同样的道理,唐肃宗也必须尽快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只有恢复对关中和中原地区这两块主要法理领土的控制,唐朝的正统性才能得以维持,唐肃宗的皇位才能真正稳固。

在天下分裂、数位皇帝并存的时代,人民很多死于频繁的战事(很多王朝末年、群雄并起的乱世都是天下人口减半,甚至十去七八),活著的人则承受难以想像的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因此较之于数帝并存时代,天下只有一个皇帝的时代,天下百姓的生存机会更大,经济负担更低,生活更为轻松自在。总的来说,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对于全天下百姓的生存和发展更为有利!


管仲在《管子·国蓄》一书中说:「利出于一孔,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效率,古代是一个生产力极低的制度,这个极低指的不仅仅是种地的产出还有信息的传递,决策制定等一系列,所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率就成为了最大也是唯一正确的路线。

有句话叫做蛇无头不行,其实政府也是一样,有道是千条溪流汇大海,假设没有皇帝的位置,那么一旦出现突发事情必然要找上司请示,可万一请示到最上面产生意见分歧怎么办?听谁的?美国就是最现实的例子,执政党命令一下,野党端著放大镜给你找错误,放到现代还罢了,你要是古代那样一个生产力各方面都很落后时代,那估计什么都不用干了(古代有一个词叫党争其实有点符合题主的意思。)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说,术业有专攻,可以听该领域的大牛说了算,可问题是河工,建筑,海塘这些还可以找到我们所谓的大牛摩拜一下,那像主管官员升迁的吏部,御史言官怎么定高下?而且即是技术性大牛,达到一个程度也是各有千秋水平差距不大,万一超过了一个技术大牛,你听谁的?就比如治河,一旦失败就要牵扯无数人的生死荣辱,但凡第一负责人你能不让人家当个河工皇帝?

就算让你找出了一个最牛的技术大牛,当设立人力调动(工部),治河经费(户部),官员配合(吏部),士兵调度(兵部),至少要动员四个部门听谁的?就说经费,你说一千万是不是真的就必须用一千万?能不能打折?如果不能下次打仗兵部来个两千万怎么办?

相信题主看到这里应该就明白了吧!政治体系其实是需要一个超越所有人之上位置,来做最后的判断,所以皇帝的高标准基本都是明察秋毫(势),从善如流(抑制),任用贤能(舍得)(其实三者得二就是名君,得三者寥寥无几可能也就刘邦最符合标准)

不是人们要找个皇帝拜拜,而是权力体系自然而然会制造一个皇帝


这个分国家的

中国也不是从来如此,而是秦以后,才有的皇帝

西方自古就有民主文化,古雅典就是典型的全民民主城邦,当然奴隶不算人,排除在外。苏格拉底就因为四处鼓吹君主制优与民主制,被雅典人民法院处死。

古罗马共和国也是民主制,元老院类似今天的议会。

日本以前天皇掌过权,但史料不详,也很难说当时的架构什么样,后来日本幕府七百多年,幕府将军是诸侯共主,并不是皇帝!

说回中国,先秦时代,光辉灿烂,先秦流传下了的神话,诗经,易经都是经典,还有百家争鸣。

秦以后,皇帝出现,实行集权专职,要求所有人只能有一种思想,否则就是坑杀,文字狱,一直到清,黑暗得不得了。

皇帝这种玩意,害大于利。中国比较惨,从秦开始走了这么个邪路,所以几千年停滞,内卷。带中国走上这条路的「功臣」商鞅和秦朝,一个被车裂灭九族,一个二世而亡,也算报应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