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要求原文:「伟大的思想家不一定是伟大的人,他们的个人品质有时甚至与他们的教导自相矛盾(试看卢梭、萨特的嘴脸),对此我们究竟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去评价、看待呢?我们有时对思想很失望,我们有时对思想家很失望,我们有时对两者都很失望,但我们究竟为何而失望呢?我们的失望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重点:

1. 题目不是我出的,也不代表我的观点,请不要和我讨论题目是否正确。

2. 「因为有过高期待所以失望」大家都想得到,请不要再提了。

3. 题目要求全文如上,没有遗漏,如有疑问请再次读题。

4. 回答请不要偏题。

5. 如果可以,回答请一针见血简明扼要,不需要用大段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然,欢迎大段有质量的文字。

谢谢。

杠精是真的牛逼,真的。特别能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用高高在上的语气揣度别人的想法,真的是心中有屎,看什么都是屎。一开始没反反复复强调是为了论文,有人眼瞎来骂,现在写的如此清楚了,还能阴阳怪气,真的,服了。题目都不看完、不看明白答个屁的题。你要讽刺,麻烦讽刺的有水平,所有这样的回答集中起来看,有的怼完就没了???原因呢??有原因了,表达的意思也差不多,无语。

————————————————————————

(以下与提问无关,一点个人感想)

我听到过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非常有趣的定义:一个人用比必要的词语更多的词语,来说出比他知道的东西更多的东西。

-------艾森豪威尔

突然想起这句话,也适用于一些不是能否算是知识分子的人。

私以为辩证的思考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即使不是打辩论赛的人都知道,被分配到了不认同的观点,也需要用知识储备去打赢辩论。所以情绪激烈的反对的回答让人失望。

所以看了两天的回答,对思想家没有失望,对知乎有点失望。很难想像,会有愿意花时间打些没有质量的字来批驳题目的人。失望本就是很主观的概念,不仅可以对思想家失望,更可以对上帝失望,这是没有对错的。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ta反对的观点不吐不快,或者对别人的否定能让ta有优越感吧。可以看看萨特的《间隔》。谢谢一些论据不足的不认同的回答,虽然对我写论文起不到一点帮助。


有些没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无论他是去读哲学史,还是去读原著,还是去看论文集,还是去开会,他都只是在「挑」一种「自己喜欢的思想」,然后把自己绑进去。

然后摒弃其余,层层缠丝,终于做成一个厚茧,并盼望著哪一天自己破茧而出即为蝶而已。

这是能同时实现放弃思考之负担,又能够对外展示假装自己是个有在思考之人,还能对内坚持对自己评价甚高,以至于坚信作茧必能破茧,破茧必可成蝶的神奇法门呢。

这种神奇法门之神奇还不止于此,倘若以上三点有一点得不到满足,那还能表示自己对思想家失望了,然后再另捡一种来。

前面的那个,权当破茧之代价好了,既然已有层次上的提升,那么安处后面这个茧之中,继续缠上几层,有朝一日,必能成蝶。当然,最好也要让别人相信我能成蝶。

大抵如此。


对思想不失望,对人失望,底子里是"崇圣"观念作怪,好比娶"女神「当媳妇,一到敦伦的时候,接受不了,结果鸾凤不能和鸣,夫妇不偕,家宅不宁。

对思想失望,对人不失望,底子里是对自以为高明的马后炮式的思维习惯的不安,是缺乏真正的质疑力量的心虚的体现。

对思想,对人都失望,实话说,看不上一个人,也不欣赏这人办的事,正常的反应不该是不屑,嘲笑,讥讽吗?失望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大思想家是祖上,长辈,亲朋,配偶,子女,还是这个大思想家给你钱了!


因为不了解


谢邀。其他的人不清楚,说说卢梭吧。

其实当时的贵族们都是十足荒淫的,卢梭随波逐流,但偶有反思,最终在痛苦自省中写出了传世的忏悔录(还有两本有名的忏悔录,分别是奥古斯汀和托尔斯泰),切不要脱离某个人的时代来谈道德,不然许多希腊大哲指不定都豢养过奴隶并且做出极端的恶行呢。

在我看来,只要他比所处时代的平均道德高上那么几分,那么就可以被认可了。

做一个洞穴中猛然回头并启蒙庸众的人,足矣。


思考、思想、谋略、实践……这些行为有机的组合而成为人的日常——和谐而有条不紊。

但把这些分割、独立或特别突出某项,则最终使人趋向某种疯狂。

如谋略家,实际往往成为阴谋家。

而思想家容易癫狂,如尼采自杀了。

诸如人为什么活著?人从哪里来?人要到哪里去?什么是真理?

这类问题一旦被思想家从生命和生活中独立拎出来,或者说剥离出来,就成了人生命的高危问题——不论想通了或没想通总之人的生命就濒临尽头。

日本和韩国流行自杀,其背后是思想和文化的发达。

所以中国道家尚愚,以谋求长寿和完整的生命,朴素和赤子之心是他们的最高境界,因为这些去除了思想家们繁多的思想的污染。

人要的不是对思想家的失望,而是永远不要对思想家寄以任何的希望,他们天生的人格极度缺陷才会使他们渴求并成为了所谓的思想家。

人的思考、思想、谋略、实践……是合谐的整体,不要把它们试图突出或分离,这是和生命在开玩笑。


我们失望的原因也许是即使是伟大思想家仍然无法践行自己的理论。(不是说期望过高,看下边一段)

我们在失望既然思想家都无法摆脱凡俗欲望和陋习来达成自己思想中的样子,我们自己是不是会更差,社会形态是否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些伟大的思想变动分毫,只是简单的物质推动社会构造进而升级而已。这些伟大的思考是否具有存在的意义,我们的困惑和失望来自于此(广了还可以引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类的较浅的哲学讨论吧)

(个人观点,写论文的话,后边可以升华一下)

PS:大一新生,基本上没写过啥长篇论文,没啥经验,就是个人口嗨


本人没有对思想家失望过,相反地,对「对思想家失望」反而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

1.思想家的思想并不会让我对思想家本人产生期望。比如那个为无产阶级带来黎明跟曙光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过著有女仆的中产阶层的生活,而且期间还跟女仆发生了关系,女仆怀孕了,燕妮能有什么办法?

「思想」跟「品质」无关,除非这种"思想"是对「品质」的思想,但多数情况下,对品质的思想不足以让思想家成名。

2.强调「干坏事」的思想家很多,我不会期望这些思想家去干坏事,然后因为他们没干而产生失望。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我不会期望孙子天天在欺骗别人。而且一些思想家自相矛盾,我总不会要求他们精分吧。

........

回到题主的问题,我想多数情况下,是一些人在制造完美思想家的幻觉,以此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此种操作用俗话来说,就是「人设」。这些人在欺骗大众,与其说是对思想家的失望,不如说是对思想家的还原。


你失望的是思想家的思想,而不是思想家本人。因为思想不是实际,往往思想能到达的境界与实际却相差距离很远,越是想的更远的思想家名气就越大,脚踏实地的平凡人对他们的失望也就越大。未来离我们多远,只有那些思想家有时间去思考。


先秦为什么无人谈玄说妙,就是因为那时候的人素朴,重实际多饯行,可以说庄子的学说在那时候是不可能出名的,老子和孔子墨子都是重实际,行道在前。如果不是秦统一六国后,百姓富足了,也就是吃饱饭没事干了,像庄子佛陀这些花里胡哨不切实际的东西根本兴不起来,道教佛教早五六百年,也就是在先秦想在中华发芽都是痴心妄想,因为没人信。谈玄说妙夸夸其谈这些东西的兴盛本身就说明道德伦理的沦落。庄子书在先秦诸子中少有人提及,不是没有原因的。魏晋往后各种宗教崛起,就是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结果,想长生不老,想不生不灭不轮回,这些不是欲望吗?可以说这些欲望比想当皇帝还要大。现在明星吸毒,各种吃野生动物,吃猴脑蝙蝠,这就是吃饱了撑的,物质享受太多了,不知道咋作的结果,你让他吃不饱饭,再也没人说什么玄妙觉悟了,都撅屁股死啦干活。


任何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两个背景,一个是思想背景,一个是时代背景。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能够为人们所铭记,无不是在这两种背景的限定下给出了能够为很多人接受认同的对世界或价值的解释。这个时刻,他由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思想家——甚至是一个立法者。可是,当人们发现了他思想中的漏洞,时代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的时候,人们就会对这个思想立法者而感到失望。

萨特是在二战前后成长起来的思想家。从思想资源上看,他吸收了最时髦的思想——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从时代上看,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人们的内心虚无,渴望有人能够对传统价值做出一番解释。于是,萨特成为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精神偶像。但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萨特的那一套却越来越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他从偶像的神坛跌落。继他而起的法国思想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比他更为精致时髦,而且文化批判精神批判能够给人们提供关于世界和价值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被笼罩在这一批思想家的智慧之下,他们很伟大,但是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呢?也许从思想的精致程度上看,他们还是伟大的,但是因为无法再回应时代,这些思想变得没有生命力,失望便油然而生。

另外,对思想失望和对思想家失望则是人的习惯使然。低下的辩论在不能从思辨上打败对手时,便转向无耻卑劣的人身攻击。我们在生活中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人如其言,言如其人。但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哪里?难道不是经验的归纳,只具有有限的有效性?《论语》中记载孔子因弟子宰予的一个反思,起初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总之,之所以会对思想失望是因为它不再能够为处于困惑中的人们提供对世界和价值的解释,对思想家失望是因为我们习惯地预设了不精确的前提。


所谓「思想」,就是对「重大」或者「深刻」问题的观点,而「思想家」当然就是发表这类观点的人。

一个不引人注意的事实是:「思想」通常指的是不确定的观点。虽然有许多「思想」广为传播,但在经历了数百甚至数千年之后,人类似乎仍未找到确定的答案并达成相关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法在「江汉大学学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哲学就是研究大问题的。无论怎么分离,分离出去的学科只要面对大问题,仍会成为哲学问题。从大问题的角度去看,第一,无论哲学的分支如何分离出去,大问题本身是不会被分离出去的。正如威尔逊在《哲学简说》中所说的:哲学不是个别性的概念,如赡养费、通货紧缩、透视法,而是普遍概念,如因果性、认识、自由。人没有个别概念是可以的,没有普遍概念却无法生活。他的这本哲学原理著作,就是以七大观念(科学、精神、自由、认识、语言、客观、上帝)构成自己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哲学的问题之为大问题,在于它永远不能解决。因此,科学要来占有哲学所取得的成就,来占有好啦,是科学的,终有一天要被科学所占;不是科学的,无论何时,终是属于哲学。因此,萨瓦多尔说:「有些问题是能够得到满意解答的,这些问题是科学要处理的问题;另一些问题我们则认为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以一种永远不能尽如人意的方式回答它们,是哲学的任务。」这里「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说到了点上。

显然,针对所提到的「七大观念 (科学、精神、自由、认识、语言、客观、上帝)」的各种观点,就属于通常所谓的「思想」范畴。既然那些问题「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对思想和思想家们的失望就是自然情绪。

例如,看到知乎上关于「自由」话题的胡说八道群魔乱舞,正常人都会失望的。

本来到此,问题应该已经回答完了,以下是延申。


一个延申的问题是:确定的观点是什么?——确定的观点通常会被称为「定理」或「定律」。

与「思想」相比,定理或定律好像不那么「高级」,原因有这么几个:

  1. 定理或定律一旦确定了,继续的相关探讨必然失去了「重大」或者「深刻」;
  2. 定理或定律数量众多,绝大部分针对的都是细枝末节问题;
  3. 定理或定律的后续发现和应用通常由大量「工匠」层次的人承担;

即使伟大如牛顿,也几乎没听说过他被称之为「思想家」。当然,伟大的牛顿定律,也不大可能被称之为「思想」——那只不过是「定律」而已。


估计会有人质疑:「定理」或「定律」只是属于自然范畴,通常「思想」所在的社会范畴没有那些东西。

这个判断错了,社会人文范畴的「定理」或「定律」有不少,只是把控了社会人文理论主流「思想界」不了解甚至抵制确定性观点,从前面张法那段文字中抑制不住的得意洋洋,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点。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科斯定理。

尽管科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尽管科斯定理能够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法律、企业、商业、... 甚至产品设计等社会各方面。在思想界的成功抵制下,这个迄今人类历史上在无论深度、广度、还是重要性上,几乎是唯一堪比牛顿定律的伟大理论发现,至今仍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

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失望。


回头再说让思想界得意洋洋的「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的七大观念问题,其解决方案早已出现在「工匠」们发现的各种定理定律中了。例如:1957 年 Jaynes 提出了「最大熵原理」,以数学方程的形式给出了「自由」的精确定义,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同样在自然、社会及人文领域中有广泛丰富的应用。

而俗话说得好:人唤你不动,鬼叫你飞跑 ——至今 (如:张法文字发表于 2010 年),思想界仍沉湎在自己的无知与愚昧中,引领著整个世界继续群魔乱舞胡说八道。

他们「无愧于」人们的失望。


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的很清楚,自己也是和别人没有两样都是吃过人的,他想要救的只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恩格斯自己也是开工厂的资本家,但是如果他在当时不继承家业,马克思就没法继续发展自己的思想。

人的肉体是没有办法超脱于他所生存的历史社会环境而遗世独立的,但这不代表他们的思想不能。对思想家的失望,源于用他们超越时代的思想去评判他们无法超越时代的人身。


失望是因为事实和你的期望不符

你对思想家失望就是一因为你把他预设成了圣人

至于怎么看待,分开看待。学术的人和实际的人。很多科学家都有黑料,比如牛顿因私欲迫害同时期的科学家胡克。但是我不会因此就觉得牛顿三定律有问题。

毕竟牛顿三定律被提出之后有经过了许多后人的研究,解读,评价……不是牛顿提出之后就成了现在看到的样子。


思想家也是人,是人就无法摆脱旁人的纠缠,思想即使再高深伟大其面对生活依旧无奈,行为落入平庸,知行合一是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的,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思想是先于现实实践的东西,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性质的提升,这是一个艰难的运动历程,当人们看到思想家的思想无法马上践行或思想家迫于平庸或思想家不能明白的告诉人们具体践行方法,失望油然而生,思想家同样有他的局限,思想追求细节思想就会失去方向,思想追求统一思想就不得不忽略细节,思想总是不完备不完善的,这与微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原理是完全一致的,人们对思想的不懈追求但发现思想并不完备这又是产生失望的另一原因。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导,实践思想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无论我们多少代人怎样努力,我们看到接触到的人类合作的作品许多具有先进性观赏性但是永远都无法做到完美,这是现实的局限,光速的限制,对于思想者的失望就自然而然了。


1.你对思想家的言行不一而失望。世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2.你对思想家的思想失望。有两个原因。其一他的思想不符合实际,很多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实际。其二他的思想符合实际,但感觉有些残酷,现实确有残酷的一面。

3.失望可能是你的原因。如果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的思想让你满意,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你没有确定的思想。其二你是未来伟大的思想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