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如何看待6月19日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正式发布了最新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即ICD-11。

虽然,ICD-11还需要提交2019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由会员国最终批准,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是,这些只不过是走例行程序,内容不可能再更改。

这也就意味著,引人注目的游戏障碍(成瘾)被WHO正式纳入「官方疾病名录」,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

ICD-11共包括55000多个与损伤、疾病和死因有关的独特代码,简单理解就是包含55000多种疾病,游戏成瘾只不过其中的一种,为什么格外引人关注?

一方面,游戏障碍是第一次纳入ICD的新疾病;重要的是,它还是继赌博障碍在2013年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首次纳入为精神障碍性疾病之后第二个行为成瘾疾病。

更重要的是,这是否意味著打开了行为成瘾的潘多拉魔盒——包括性成瘾、吃成瘾、强迫性偷窃、强迫性购物,甚至跑步成瘾等会陆续被接受为精神障碍性疾病呢?

人为什会上瘾——人脑奖赏系统和成瘾机制

人之所以会成瘾源于人脑的奖赏系统。

人类祖先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有利于生存的物质及获取这些物质的行为予以奖赏,奖品是被称为脑奖赏系统的中脑边缘系统分泌多巴胺来产生一种舒服的感觉——欣快感。

其中,最原始和自然的触发因素是利于生存的食物获取和利于繁衍的性行为,即所谓的「食色性也」。

其他衍生出来的因素包括社会(行为)奖赏和某些物质(毒品)。

有一些物质或行为,不仅仅是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还会「劫持」脑的奖赏系统,表现为如下五个特征,就是成瘾:

渴望——对这种欣快感无限的欲望;

依赖——离开它就觉得难过;

耐受——由于人体自我平衡机制的平抑,想要获得这种欣快感要求越来越强烈的刺激;

戒断症状——当不能不能获得相应刺激就会产生各种不适;

强制性寻觅行为——最终,为了追求更强烈的毒品或者行为刺激而丧失基本的价值判断,失去理智和自我控制的强制性获取。

可见,只有嗜好或者沉迷,并不能称为成瘾。只有全部具备以上5个特征,才能称为医学的成瘾。

从物质成瘾到行为成瘾

直到2013年,DSM-5将赌博障碍列为行为成瘾之前,医学上的成瘾只针对精神性药物,包括酒精、大麻、致幻剂、吸入剂、阿片类药物、镇静剂、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兴奋剂和烟草等。

DSM-5将赌博障碍列为行为成瘾,意味著成瘾突破了仅限于物质的界限。

原因在,随著脑功能性磁共振的应用,大量研究发现,一些行为跟毒品一样刺激乃至劫持人脑的奖赏系统,并激活大脑额叶意志力中枢,完全具备成瘾的特征。

尤其是,《科学》杂志著名的科学记者和新闻作家斯坦斯霍尔登于2001年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行为成瘾,真的存在吗?」的重磅新闻评论,将行为成瘾推上了医学研究和争论的风口浪尖。

经过多年的证据积累,2013年修订的DSM-5将赌博障碍列为行为成瘾的精神障碍,并将所在章节从「物质相关障碍」修改成了「物质相关和成瘾障碍」,开启了行为成瘾被归为精神病的先河。

但是,对于另一种入选呼声颇高的行为成瘾——「游戏障碍」,DSM-5仅将之列在了「需要更多研究证据」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判了「缓刑」。

ICD-11的颁布意味著游戏障碍称为被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二种行为成瘾

随著研究证据的进一步积累,游戏障碍被列为行为成瘾呼声越来越高,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WHO主导的国际疾病分类最新版终于「顺应民意」将游戏障碍纳入了精神障碍性疾病,这也就意味著医生可以将游戏成瘾诊断为一种疾病,并进行合法的治疗。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特别爱玩电脑游戏就是精神病。

要诊断游戏障碍需要符合严格的诊断标准。

按照ICD-11的说明,诊断游戏障碍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持续和反复沉溺于数字设备游戏(包括在线或离线游戏机上),并备受自责、懊恼等折磨;

游戏沉溺者却失去对玩游戏的自我控制,仍无法自主停止游戏;

或者,将玩电子游戏置于比日常工作和生活,诸如生活兴趣,日常饮食、睡眠和社交等活动更优先的位置;

并且,即使因此遭遇到诸如因工作时间玩游戏而被解雇,因玩游戏耽误约会而失去社会关系等不对正常生活、工作的干扰,仍会继续甚至升级游戏行为。

只有符合以上条件才是游戏成瘾,才是病,才需要治疗。

当然,由于ICD仅仅是一个疾病分类体系,更详细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方案还需要相关机构制订颁布相关的诊疗指南。

就是说,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有关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案。

游戏障碍被列入精神病,行为成瘾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被认为具有成瘾特征的行为并不只有病态赌博和游戏成瘾,其他的还有性成瘾(有的学者更学术化地称为纵欲障碍,Hypersexual Disorder),食物或吃成瘾,强迫购物(也被称为购物癖),强迫性盗窃,甚至跑步成瘾等,也有大量证据显示具备行为成瘾的特征。

这些行为会不会在将来被列为「精神病」?

这取决于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和科学界对这些证据的解读。甚至需要从「政治正确」角度进行考量。比如,如果把(吃)(某些)食物列为精神病,其影响似乎忒过重大,自然需要慎之又慎。


很多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但是亲身经历的人,会觉得「游戏成瘾」就是一种精神疾病,并且病的不轻。我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如果不是染上网瘾,不说出类拔萃,绝对也算的上青年才俊。孩子家境优渥,从小学习钢琴,四年级考过十级,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且获得名次。至今,他的钢琴老师说起他,还是赞不绝口,一副骄傲的表情。从小到大,辅导班、补习课就与他绝缘。除了做作业,他好像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没事儿打打乒乓球,玩玩魔方。中学毕业没费多少力,就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高中毕业没费多少力,就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当时,执意学建筑的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专业素描课的学习。用老师的话说,这孩子太有灵气了。大学以后,加入钢琴社、文娱部。迎新晚会上,一件白衬衫,一首《出埃及记》吸引了一大票女生。他眼前,似乎是一条康庄大道,一片光明。高一下班学习,他的父母突然接到辅导员的电话。赶到学校的时候,他已经一个月没有出宿舍的门。不刷牙、不洗脸,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谁的话他也不听,眼睛无神的盯著电脑。相信没有经历的人,总会觉得是在夸张,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征兆。就像是抑郁症之类的病情,突然发病。后来经历了休学、转系、再休学、再转系。终于他在25岁那年,他离开的学校。从染上网瘾的那一天,他就很少再和人交流。偶尔的一次,他无意中说起,不想在面对电脑,可是又无力自拔。我想这个毒瘾大概是一样的,一旦沾染就很难自控。这绝对是一种很严重的精神疾病。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精英菌点个赞哦~点击右上角关注无忧精英头条号,了解更多职场支招!


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WHO称,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6月18日《环球时报》)

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地位,其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但同时如何界定游戏成瘾,本身就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事,世卫组织也提出了要综合评测,将玩游戏的时间、频率、强度等纳入考量,是否丧失了自我行为控制力,让游戏完全支配了生活等。

而这个消息的出现,同样也引发了许多的争议。一直以来,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他们往往对于游戏有著一定程度的偏见。而且在几年之前,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各地纷纷出现「戒网瘾」「戒网游」的治疗机构,它们收费不菲,往往采取封闭式管理,对孩子进行军事化管束,利用电击、殴打、辱骂、体罚等残酷方法,进行所谓的治疗。而结果则令人震惊,近年来频频被曝光有孩子因暴力殴打致死、电击损害精神等悲剧事件,虽然政府因此叫停「电击疗法」,禁止暴力治疗手段,可家长「戒网游」的需求非常旺盛,「电击疗法」仍然存在。

确实近些年来有著部分青少年由于沉迷于游戏,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不仅仅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游戏中去,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荒废学业、天价充值、不听管教、暴力冲突、自残自杀等。令无数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声讨网游的危害性,四处寻求戒除孩子游戏成瘾的方法。但是有的时候造成这样的后果的不仅仅只是由于游戏,可能还会有学校、家庭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因此,怎样算「游戏成瘾」,而这又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就变得很难确定了。

但这并不能阻挡的了一些不正当的「戒网瘾」「戒网游」的治疗机构从中牟利,同时众多游戏爱好者就瑟瑟发抖,为自己有可能患上「游戏成瘾」而不安。网友则集体担忧类似杨永信的「电击疗法」「军事化戒网瘾」「暴力治疗游戏成瘾」等将由暗转明,甚至于被合法化,成为商家光明正大赚钱牟利的依据,令更多孩子遭受伤害。

可见,当游戏成瘾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后,各种非法治疗手段、机构极有可能借此机会,走向蓬勃发展的道路,而这些非法治疗手段,不仅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反而会给孩子们造成更大的伤害。政府和民众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慎重对待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征求专家和民众的意见,不要轻易批准相关诊断治疗方法,应严格遵循科学实践原则,对治疗方法进行合规评估,避免缺乏科学依据的治疗手段合法化,沦为牟取暴利的工具。


要是我没看错的话,这个规定是6月18号公布的,并于6月19号正式生效,没错,一直以来备受广大家吐槽的游戏成瘾被列入了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了精神疾病,其实看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应该高兴的,毕竟游戏成瘾真的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记得前段时间有很多家长在公开的媒体平台上多次抨击游戏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是毒瘤,应该将游戏消灭掉,换孩子一个健康的人生,类似这样的言辞一下子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的评论分为两大派
  • 一派就是以家长为代表的为人父母的人群,剩下的就是另外一部分了,当然,其中肯定有很多都是玩过游戏的,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谁的观点都是很片面的,后来我看到了一篇出自某游戏策划的文章,里面没有长篇大论地支持哪种看法,而是从自己游戏策划的岗位出发,以及从一个孩子爸爸的角度出发,客观分析了这个问题。

  • 大概的意思就是:家长要端正态度,游戏的本身没有错,错的在于家长盲目否定游戏的本身,其实只是一个娱乐方式,孩子之所以沉迷是家长没有起到该有的引导作用,并举例说可以从奖励、惩罚等多种引导方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啊,这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回到我们的问题本身来,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行列这个做法其实也是间接性为游戏正名了,游戏本身没有错,成瘾了是因为生病了,而且规定一旦生病就得治疗,这无疑给了很多盲目而又无所适从的家长指明了一条正确道路,给世界卫生组织点赞。


谢小助手邀请。

其实游戏上瘾在既往的精神疾病诊治中也是会遇到的,只是当时对于专科医生共通的做法或者治疗法就是叫做「戒网瘾」,网路会上瘾,酒精也会上瘾,甚至某些特殊的癖好也会上瘾,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可纠结的。

大家需要明确的不是所有的玩游戏都是有问题,诸如不是所有的饮酒都是有精神问题一样的道理,因此不需要纠结,或者误解概念。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游戏成瘾的症状首先需要达到症状标准,比如无法控制地的打电玩行为,这里说的是「无法控制」,可以控制就不考虑异常行为,考核的标准包括游戏的频率,游戏的强度,以及游戏的时间长度等等,都需要纳入考量作为考虑标准;还要存在经常将电玩代替其他生活兴趣之前,明显知道有负面后果,还要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可理解为无法控制性和社会功能的受损性;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考虑,但是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而诊断。 具体将在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增加「游戏成瘾」诊断,规律中精神疾病之列。

目前,游戏成瘾在各国都是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许多国家都有治疗游戏成瘾的戒瘾机构,在精神专科医院,此前也会偶遇到这样的家长求助,相关治疗方法以行为治疗为主。可以说,游戏成瘾不是新问题,目前是新处理探讨,肯定有积极性作用。


我是胡新,华大应用心理咨询师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这个消息一出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时隔多年之后,电子鸦片,游戏成瘾的论调再次舆论喧嚣,仿佛玩游戏成为了一种滔天大罪,让玩家们不由得愤慨万分。

很多人吸烟,喝酒,打麻将还成瘾了呢,我们小可爱们玩个游戏就要被定个精神病?

心理咨询师 胡新 回答:

你好!近些日子来的确在微信、微博、新闻网站等网路平台上看到大家都在热议这件事,关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并写入了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最新版(ICD-11)中。

虽然从流程上看还需通过明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会员国批准,正式生效要到2022年1月1日,但基本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为此,我也第一时间找来了ICD-11英文原版,找到了相关部分读了一下,确实如媒体上说的那样。

而且,它的属性被归入了「成瘾行为导致的障碍」部分,仅次于赌博成瘾,位列第二。

然而,即使是如此,我们还是要冷静地看看,大家对它的热议、恐慌,甚至是「愤慨」究竟是不是合理的呢?

很多时候,我们在情绪的作用下,容易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产生偏颇,继而出现自己所反对的并不是现实的真实情况这一尴尬的状况。

所以,我们还是来看看,公众到底在担心什么。

当这个消息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感到震惊,同时会听到大家概括出来的关键字是:「打游戏要被定义为精神病」。

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大家其实恐慌的是「打游戏」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娱乐活动,竟然要和「精神病」扯上关系。

事实上,这里需要澄清这么几个概念。首先,精神病并不都是像普通大众想像的那样,等同于疯子、胡言乱语、社会功能丧失,甚至还有威胁他人生命的那种状态。

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精神和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人,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精神疾病」,而不是「精神病」。

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却差之千里,因为大众印象中的「精神病」的状态恰恰是心理/精神类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精神分裂症。而且,在精神医学领域,撇开精神分裂之外的精神疾病及心理问题还有不少,其中绝大多数并不会轻易对他人产生伤害,反而更多的是得病的人自身痛苦不堪。

换言之,因此,回到「游戏成瘾」这个问题上来看的话,单纯成瘾类的问题和大众说认知的「精神病」可谓差之千里,相去甚远,完全没有到担心到那个程度的必要。

其次,我们是把「游戏成瘾」归为精神疾病,而不是将「玩游戏」归为精神疾病。

同样的,也是仅一字之差,但却差之千里。在澄清区别点之前,有一点希望你能明白:在异常心理的临床诊断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哪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除了重症之外,一般不是以「有无」来界定的,而是以「程度」来区分的。

换言之,在构成异常心理的种种症状中,许多时候并非是他们具有一些普通人都不具备的行为表现,而恰恰只是其程度要比一般人强烈许多。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反反复复洗手或者确认规则而被诊断为强迫症,但这并不等于多洗几次手和多确认几次规则的行为本身有什么特别;因此,「玩游戏」和「游戏成瘾」的区别,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打游戏本身不构成问题,只有玩游戏「成瘾」了才是问题。虽然ICD-11中将游戏成瘾细分成了两类:线上游戏和线下游戏,但对何为「成瘾」的症状界定却是一样的。即,无法控制地打游戏(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

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此外,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但也表明,如果症状严重,确诊前的观察期也可缩短。事实上,撇开游戏不谈,即使是赌博行为,在满足这些条件之前,也不会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

由此可见,要想一个行为真正要被纳入「成瘾」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一切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对于游戏来说,适度原则始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要能把握好一个度,不让自己沉迷其中,就不必对打游戏行为本身有太多的担心。

同样,不仅仅是游戏,对于其他任何一项活动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开你的迷惑。

作者简介:

胡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立足当下,探索问题的深层原因,激发个体内在的动力,实现内心的成长,与另一个自己和解。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正式发布了最新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

即ICD-11。虽然,ICD-11还需要提交2019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由会员国最终批准,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是,这些只不过是走例行程序,内容不可能再更改。

这也就意味著,引人注目的游戏障碍(成瘾)被WHO正式纳入「官方疾病名录」,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

ICD-11共包括55000多个与损伤、疾病和死因有关的独特代码,简单理解就是包含55000多种疾病,游戏成瘾只不过其中的一种,为什么格外引人关注?

游戏障碍作为一种新的新疾病;

很明确的一点是游戏障碍他作为一种新型疾病,它还是继赌博障碍在2013年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首次纳入为精神障碍性疾病之后第二个行为成瘾疾病。

如果你网路游戏大于你的所有活动那么你就是游戏成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发生,你也不会放下你的手机去打你的游戏。而且这一类精神病需要情况非常恶劣才会被相关医院接诊,需要达到已经对日常生活行为,社交能力,工作等生活产生巨大破坏损失的且状态一直保持在12个月以上的才能进行确诊并进行相关治疗。

「网瘾」这个辞汇多年来一直都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而网瘾的最大来源就是网路游戏,固然游戏好玩,但是也不能太过沉迷网路,好酒虽然好但是也不能贪杯的道理一样。也希望在人们能正确的看待电子竞技,它并不是什么祸害他是一种新的形式,它只是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的一种娱乐方式,甚至真的是一些精神病人心里的安慰所。

智联校园 齐尧学生回答智联校园是智联招聘旗下校园人才交流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招聘中心,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成长,如果想加入我们结识更多优秀大学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联校园期待你的到来。 智联校园 查看官方网站 智联校园 大学生成长求职平台

如果从文字表面来看,「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挺吓人呢,那得有多少年轻人或儿童患有精神疾病。但再从游戏障碍症状来看,我便长出了一口气,符合症状的人数明显就少了很多。但是即使有符合症状者,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也很难治疗,这要主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从认知层面来看。很多家长现在最头痛的是孩子手机或电脑游戏成瘾,只要孩子有时间就会沉迷于游戏之中。请注意,这个有时间一般是指孩子们放学以后回到家里,才有机会接触到游戏。因此,家长们往往不会把游戏成瘾和孩子有精神疾病联系到一起。再说年轻人群体,更不会把自己对游戏的成瘾和精神疾病相关联,因此,不管你怎么宣传,都照玩不误。

原因二:从管控机制来看。游戏成瘾必须要有电子产品为介质,但是从目前电子产品拥有量来看,几乎已经普及到小学生,家长们常常以对孩子的安全保障为理由,给孩子配智能手机,结果让孩子们很容易就接触到游戏,不管是单机版还是网路版的。再往小一点的孩子身上看,现在连幼儿都很容易接触到父母的手机,因此,从管控机制来看,无法解决孩子对游戏逐步上瘾的难题。

原因三:从治疗体系来看。在我们国家,在对待游戏成瘾这一问题上,无论从认知,还是从管控机制上,都存在意识淡薄的问题,再加上治疗体系更加滞后,因此,即便有治疗机构,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去矫治或治疗。所以说,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在我国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无论从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


看到这则题目,社长不禁反思了一下自己,在《王者荣耀》连跪八局的情况下,还想开始下一局算不算是游戏障碍?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最新一版《国际疾病分类》,其中明确的将「游戏障碍」列入了精神疾病的范畴中。当然,这个新的疾病分类还没有在世界卫生大会上由会员国最终审判通过,但也八九不离十了。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给出了两条「游戏障碍」的判断标准:第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第二,社会功能受损。

游戏障碍通俗讲就是游戏上瘾,对游戏失去控制力,将游戏置于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之前。 而且,如果被迫停止使用网路就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更严重的是,在心理上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一些偏差,因为过度沉迷于网路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感,悲观、沮丧、社交恐惧等情况也随之而来。

当然,世卫组织考虑把它加入精神疾病一列主要原因是,游戏上瘾和毒品、咖啡因这类药物成分上瘾是截然不同的情况,游戏上瘾者的心理其实非常接近饮食障碍者,想玩游戏——停不下来——已经很疲倦了还是想玩——最终垮掉,看上去和暴食症患者是比较接近的。

至于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掉进了「游戏障碍」的陷阱里,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有答案了。毕竟,精神病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精神病。


我看过一些这方面的新闻和评论,综合起来有几个点建议注意一下。

第一,不是说玩游戏就是病,这个上瘾最起码得持续12月才算,所以没必要因为家里有孩子玩游戏就担惊受怕。第二,实际上能玩游戏上瘾的孩子,本身就存在一些生理或者心理问题的,这才让他们更愿意去在游戏里寻找价值感。第三,之前就听说过有一些网瘾训练营敛财什么的,通过电击或体罚折磨孩子,家长如果真给送去了,看起来是为孩子著想,实际是坑了孩子。网瘾还没戒明白,心灵创伤一大堆。总体来看,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是经过综合考量的,也是为何更多人的身心健康著想。

至于玩游戏到底成没成瘾,我们还得审慎对待,不能说谁家孩子玩得多一点,就直接给扣上精神疾病的大帽子。这样,反而会加重负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