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说起总督这个官职,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封疆大吏。这个说法并没有错,因为绝大部分总督都能管理两三个省的军队,类似于大战区的司令。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虽然只管理一个省,但兼管巡抚的工作,属于实权派。但是有两个总督非常尴尬,那就是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的地位非常大,掌握了清朝的粮食运输线,甚至能够与各个省的巡抚抗衡。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漕运总督的重要性。在古代历史上,京城的人口数量有好几十万,繁华时期甚至接近100万。依靠京城周边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数量众多的非劳动人口。因此,从隋朝统一天下以后,隋炀帝就开始开凿大运河,计划把南方的粮食、丝绸等物品运往北方地区,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在唐宋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经济命脉。元朝建立以后,首都选择了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打破了长安和洛阳轮流坐庄的格局。首都位置改变以后,元朝修改了大运河的航线,逐步形成了京杭大运河现在的情况。由于北方地区的物资相对匮乏,对南方财物的依赖性很大。

  南方的粮食、丝绸、瓷器等物品,需要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地区。到了明清时期,一旦运河出现运输问题,京城百姓就会面临吃不上饭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出现了漕运总督这个官职。在明朝时期,漕运总督并不完善。到了清朝统治时期,漕运总督的工作范围和等级基本上确定下来。漕运总督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史头衔,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在品级上,与各地的总督相当,高于巡抚。为了保障漕运的畅通,仿照其他总督的标准,漕运总督拥有自己的标兵营,下辖将近4000官兵。此外,运河沿途的每个省,都有一支用于保障漕运安全的部队,直接隶属于漕运总督,巡抚和总督都无权调动。

  如果将几个省护卫漕运的部队和标兵营加在一起,有将近2万人。也许很多人会问,有没有这个必要,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认真的说,很有必要,因为在清朝统治的中后期,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装,土匪武装经常袭击运河上的漕运粮船,因此为了保障漕运的安全,漕运总督需要拥有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此外,为了阻挡粮船,一些土匪武装挖掘运河大堤。因此,每个阶段的运河都需要有官兵巡逻。在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太平军阻挡了运河的畅通,粮船无法北上。京城很快就出现了粮食空缺的问题,清朝不得不采用粮船海运的方式解决燃眉之急。当时,漕运总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保障漕运的运输。

  从实际权力来说,漕运总督仅仅负责漕运的运输,权力上明显不如其他的总督和巡抚。不过,漕运总督毕竟是封疆大吏,地位比一般的地方官高得多。在清朝统治的末期,由于运河年久失修,漕运粮船经常发生倾覆事件,这对漕运非常不利。与此同时,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成为了主流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开始逐步采用海船搭载粮船。这样一来,漕运的重要性自然大大降低。最后,清朝最高层决定撤销漕运总督衙门。但是,漕运总督如何安置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漕运总督毕竟是高官,朝廷里根本没有合适的岗位。为了安置漕运总督,清朝把江苏省一分为二,分成了江苏省和江淮省。其实,江苏中部和北部都划入了新成立的江淮省。漕运总督摇身一变,成了清朝江淮省的巡抚。由此可见,在清朝最高层的定位中,漕运总督和各省巡抚的地位相当,与总督的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否则,直接任命漕运总督担任两江总督岂不是更方便。当然,这样的情况仅仅持续了3个月时间。漕运总督的权力曾经很大,超越了各省的巡抚,但在清朝末期逐步走向衰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