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上,說起總督這個官職,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封疆大吏。這個說法並沒有錯,因爲絕大部分總督都能管理兩三個省的軍隊,類似於大戰區的司令。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雖然只管理一個省,但兼管巡撫的工作,屬於實權派。但是有兩個總督非常尷尬,那就是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的地位非常大,掌握了清朝的糧食運輸線,甚至能夠與各個省的巡撫抗衡。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漕運總督的重要性。在古代歷史上,京城的人口數量有好幾十萬,繁華時期甚至接近100萬。依靠京城周邊的耕地,根本無法養活數量衆多的非勞動人口。因此,從隋朝統一天下以後,隋煬帝就開始開鑿大運河,計劃把南方的糧食、絲綢等物品運往北方地區,解決後勤保障的問題。在唐宋時期,大運河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經濟命脈。元朝建立以後,首都選擇了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打破了長安和洛陽輪流坐莊的格局。首都位置改變以後,元朝修改了大運河的航線,逐步形成了京杭大運河現在的情況。由於北方地區的物資相對匱乏,對南方財物的依賴性很大。

  南方的糧食、絲綢、瓷器等物品,需要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的運往北方地區。到了明清時期,一旦運河出現運輸問題,京城百姓就會面臨喫不上飯的問題。因此,爲了保證漕運的暢通,出現了漕運總督這個官職。在明朝時期,漕運總督並不完善。到了清朝統治時期,漕運總督的工作範圍和等級基本上確定下來。漕運總督一般掛都察院右都御史頭銜,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在品級上,與各地的總督相當,高於巡撫。爲了保障漕運的暢通,仿照其他總督的標準,漕運總督擁有自己的標兵營,下轄將近4000官兵。此外,運河沿途的每個省,都有一支用於保障漕運安全的部隊,直接隸屬於漕運總督,巡撫和總督都無權調動。

  如果將幾個省護衛漕運的部隊和標兵營加在一起,有將近2萬人。也許很多人會問,有沒有這個必要,是不是太小題大做了。認真的說,很有必要,因爲在清朝統治的中後期,出現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裝,土匪武裝經常襲擊運河上的漕運糧船,因此爲了保障漕運的安全,漕運總督需要擁有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此外,爲了阻擋糧船,一些土匪武裝挖掘運河大堤。因此,每個階段的運河都需要有官兵巡邏。在太平天國時期,由於太平軍阻擋了運河的暢通,糧船無法北上。京城很快就出現了糧食空缺的問題,清朝不得不採用糧船海運的方式解決燃眉之急。當時,漕運總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歸根結底就是爲了保障漕運的運輸。

  從實際權力來說,漕運總督僅僅負責漕運的運輸,權力上明顯不如其他的總督和巡撫。不過,漕運總督畢竟是封疆大吏,地位比一般的地方官高得多。在清朝統治的末期,由於運河年久失修,漕運糧船經常發生傾覆事件,這對漕運非常不利。與此同時,隨着航海技術的進步,海運成爲了主流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開始逐步採用海船搭載糧船。這樣一來,漕運的重要性自然大大降低。最後,清朝最高層決定撤銷漕運總督衙門。但是,漕運總督如何安置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漕運總督畢竟是高官,朝廷里根本沒有合適的崗位。爲了安置漕運總督,清朝把江蘇省一分爲二,分成了江蘇省和江淮省。其實,江蘇中部和北部都劃入了新成立的江淮省。漕運總督搖身一變,成了清朝江淮省的巡撫。由此可見,在清朝最高層的定位中,漕運總督和各省巡撫的地位相當,與總督的地位還有一定的差距。否則,直接任命漕運總督擔任兩江總督豈不是更方便。當然,這樣的情況僅僅持續了3個月時間。漕運總督的權力曾經很大,超越了各省的巡撫,但在清朝末期逐步走向衰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