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坚持14年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毕竟李自成也坚持了十多年,还把崇祯挂树上了,太平天国连北京的城墙都没摸到。

这时候英法联军还没开始介入呢。

要我说太平天国手握江浙财赋重地,占据长江天险,有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当世枭雄,还有捻军白莲教等响应,结果北伐西征全部扑街,连水道都控制不住,被活活扼杀,本身就是洪秀全作为最高领导者水平实在太糟糕的证明。坚持十四年其中八年在吃杨秀清的老本,还有李秀成陈玉成两路能干的诸侯给续命方能勉力支撑。

第二,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政权并没有网传的那么差。

对太平天国能坚持那么长时间感到惊异,多半是把它当成了一个义和团式的邪教。实际上太平天国整体还是要比义和团高不止一个level。

1.在对外政策上,太平天国并没有一味排外,而是力图与洋人保持接触。尤其是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喝过洋墨水的人。而洋人也不完全觉得太平天国邪教,英国人一开始认为拜上帝教只是误读经典,等他们「十字军」成功,再引导他们走正路也不迟,所以洪天王身边一直有不少英国教士。

而英法政府前期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也比较暧昧,这当然不是觉得他们是教友。而是他们觉得这是一次全民性的民族革命,根据他们在欧洲的经验,最好别瞎掺和——因为管不起,你总不能和一整个民族为敌。所以他们对太平军的正式称呼为——中国叛军,或者太平叛军。对太平天国的组织性是承认的,英法的知识分子更是一度大力讴歌太平天国运动。巴夏礼等人甚至一度认为清朝马上就要完犊子,英法应该赶紧加速帮他们推翻清政府,然后大家开开心心做生意。

只是后来英法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太平天国并不致力于建立一个法国或希腊那样的民族国家,而是更想建立于一个翻版的清帝国,英法的一些使节更是遭到了太平军将领的羞辱(老问题,让他们下跪)。于是英法文人墨客纷纷开喷,譬如导师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大转弯。

但英法一开始也没下定决心和清政府结盟——打起来就打起来,看我们来一手两边卖军火,连后膛炮这种法国都没装备的玩意都卖,正好是现成的武器测试。只是有个条件,你们打你们的,谁敢靠近租界我们就打谁。不过随著太平军多次进逼上海,双方爆发了极为激烈的冲突,英法和太平天国的关系才急速恶化,但这是后话了。

至于随著口岸开放来到中国的冒险者,那更是只要你肯付钱,他们什么都肯干。

所以太平天国可以得到走私的军火,洋人教官,甚至还有如呤利等怀有宗教热情的洋人主动参加了太平天国。

你以为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一样嗷嗷的拿著大刀片子狗血罐往上冲,和同样拿著大刀片子的清军对砍,实际上太平军不少全副洋枪洋炮,和同样拿著洋枪的清军对射。

ps1:太平天国对外了解程度不低,至少高于袁腾飞之流。毕竟人家自认新教,不会闹出把教皇特使当朋友的笑话。太平天国不少将领认为应该和同样笃信新教的英国人结盟,然后一起揍信天主教的法国人。

他们的问题只是没意识到世界已经是19世纪了,宗教早就不是国际政治的考量因素了,英法那时候可是刚刚帮奥斯曼揍了俄罗斯一顿。

ps2:太平军和清军不少武器比当时洋人自己用的还先进,他们还进口了不少后装炮。

PS3:太平天国在杨秀清死后,各路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对外政策不可一概而论,如洪仁玕对「洋兄弟」就特别友好,还要太平军不要攻击洋人,而李秀成则属于对洋人的强硬派,主张以斗争求团结,还有一些人和清政府一样妄自尊大,以洋人为蛮夷,见了洋人就让他们下跪。所以英法感觉和太平天国交流找不到话事人,加上觉得太平军对他们的生意是威胁,于是愈发倒向清政府。

2.太平军拿下江浙赋税重地,还会建设,所以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有关太平天国地区的经济,历来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占领区民生凋敝,还不如清朝统治区(如张光头),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更为进步和开明,如太平军统治下的苏州手工业繁荣,大量出口丝织品,反倒是清军夺回苏州后,苏州丝织品产量锐减(如美国学者裴士峰)。

事实上由于杨秀清死后,太平军各路诸侯各自为政,出现这种争议很正常,我个人更倾向于太平军占领区有好有坏,如李秀成的地盘,奉行怀柔之道和休养生息,经济就得以恢复和发展。而如安徽交战区被双方来回蹂躏,就自然不行。

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天国确实在相对和平的地区搞经济,抓建设,苏州还能出口大量丝织品换取洋人的军火和物资。加上江浙富裕,这自然就有了和清军长期对峙的资本。

至于广大农村地区,虽然太平天国颁布了田亩制度,不过根本没有落实下去,根据裴士峰的说法,对广大农民而言,太平天国和清朝的统治没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显著的差异,毕竟两个政权只有在收税的时候才存在。所以要说太平天国治下的农村多好,肯定不至于,但要说搞得农村凋零,那也太高看天国的行政能力了(不包含交战区)。一些太平天国将领也搞过打土豪分田地,但总归影响是有限的,而且执行的也不坚定,比如李秀成,在江苏分田地,在浙江就厚葬巡抚王有龄以笼络士大夫的人心,他们骨子里还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枭雄,而非革命家,你要说他们能把农村搞个天翻地覆,那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咸丰是个昏君

太平天国有新式军火,有钱,有自带干粮来玩十字军的洋教官,所以可以组建更先进的军队,这自然不足为奇,要我说他们没练出新式军队反倒是洪秀全等人缺乏长远规划的表现呢。

而咸丰皇帝并不比洪秀全强,他就是个脾气相对好点的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而又无能。应该说咸丰继位后也是无一处不努力,可处处用不到地方。继位伊始想学齐王纳谏,鼓励大臣进言,大臣说实话他还生气,闹得和直性子曾国藩当廷对喷。曾国藩回家编练湘军后他又特别喜欢微操曾国藩,曾国藩多次抗旨,最后两人矛盾激化实在没辙,咸丰一怒之下给曾剃头停职反省了(换崇祯怕是直接下牢了,所以才说咸丰脾气好)

对湘军刻薄,可咸丰皇帝的亲儿子,由绿营精锐组成的江南江北大营却实在水平拙计,绿营当时已经堕落成个啥玩意不用多说,洋人都惊叹两大营简直不是军营,就是个市集,可见一斑。咸丰对团练又不信任,一有机会就得打压一下,装备和钱都优先供给江南江北大营,这能成才见鬼。江南江北大营就和明朝的关宁军一样,靡费无数,但又不能进取,结果被太平军先后打穿。

八旗你们也懂得,也就那么回事,而且八旗主力在北方,和英法联军打废掉一批,之后就是由僧格林沁指挥做总预备队,没轻易投入到对太平军作战的前线(问题是这批精锐几年后就在对捻军作战中全军覆没,到底也没保住)

然后这节骨眼上得罪了英法,却又战和不定,任用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打了胜仗,于是以为洋人不过尔尔,之前都是占了偷袭的便宜,遂对洋人不以为意,结果挨了一著黑虎掏心,失魂落魄逃到承德,圆明园都被烧了

信任的不能打或是不投入到前线,能打的不信任,心窝还被外人踹了一脚,打成对峙局已经是圣祖显灵了,要啥自行车

咸丰这个二杆子死后(一说意志消沉故意慢性自杀而死),他精明强干的婆娘和更精明强干的弟弟成了清政府的话事人,然后清政府放手让湘军淮军干,湘军淮军也买洋枪洋炮,按欧式战术训练,战斗力很快上来并超过了太平天国,加上太平天国和英法关系恶化(确切的说,和法国就没好过),英法为了保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开始援助清政府甚至直接下场作战,所以几乎可以以咸丰之死为分界线,1861年之后太平天国局势迅速恶化并被绞杀。

我们可以发现,咸丰皇帝在位时,太平天国就算经过天京变乱,尚可在洋人之间周旋,1860年尚能二破江南大营,与湘军也有来有回,但咸丰死后仅一个月,作为天京门户的安庆破城,之后清政府和地方实力派、英法迅速达成一致,湘军、淮军、洋枪队、英法联军十面张网,仅3年时间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政权就不复存在,这不能不说和咸丰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他的继任者足够精明有一定关系。


提一个经济后勤方面的因素:走私,上海到南京的走私,尤其是军火走私

当时列强拥有长江通行权。

按签订的条约和被揍的结果,满清不敢管洋人,洋人的船可以通行长江。

这就导致了走私。上海是自由港是英法控制的,但也是个大走私窝点。

大把的军火弹药、后勤物资可以从上海走私到南京。

至于为什么走私到了改变力量对比的重要水平,主要因为兵器科技发生变化了。

以前都是各个势力架起熔炉,自己造刀剑造盔甲,互相也差不到哪里去,魏国的刀就不如蜀国的刀了吗?不会的。有钱有地的就多造呗,被围困处于劣势的撑不了多久; 然而在太平天国时期,各方的主力兵器都成了洋枪洋炮,这个造不了或者官方造的不如舶来品(不是我看不起满清或者造谣,事实如此,湘军都不要满清配发的大炮(懂的,没法用),一定要疯狂采购洋炮装备水军),必须靠贸易来购买。也即是说,当时的战争出现了主力兵器无法国产、要靠进口的诡异场面,想想现在非洲落后国家的军阀混战就有体会了。假如不考虑战马曾稀缺过的话,这种情况真是中国出现以来第一次,中国真的地大物博,啥时候,主力武器需要跨洋运来了?开天辟地第一次。真的无法立刻仿造了,当时确实造不了洋枪洋炮。 因此有钱,加拥有几条对大洋的购买路线(获得支持或者走私),就是生死线了,哈

满清不太敢管洋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满清即便能管,也管不了,因为腐败,就像鸦片走私一样,只要塞钱,啥东西都随便运。

假如给钱,满清官员可以允许对方朝别人卖勒死自己皇帝的绞索,要是有的话,满清水军查到走私给太平军的原子弹和高达,都可能放行,看你给多少钱呗。

我得特别提下,英国政府是特别恶心太平天国的,它根据自己利益,不喜欢满清出现这种割据政权的,影响它利益——和善良邪恶没关系,就是国家利益考虑。防杠。

英国在上海的势力是自己严打对太平天国的走私行为的。

但也禁不住,毕竟英国不可能严丝合缝的控制上海,且绞死也架不住利润高啊。

所以很多洋人商人走私各种东西给太平天国,大宗货物是军火,太平军可以吃下任何上海到南京的军火。

上海的洋人匪徒,就是在现在的浦东,甚至开了军火加工厂,就地制造火枪火炮弹药卖给太平军!

其他越洋来的军火更不用说了,直接顺长江走私去太平军,或者卖给湘军淮军,反正谁有钱就卖给谁。当时全球两大军火市场,一个是满清,一个奥斯曼——意思就是只要能运来,多少军火、什么水平的军火(反正比满清官造的强),都卖得掉。

以至于,长江上还出现了洋人海盗!他们就是自己做了武装炮船天天在长江上溜达,长江上上海去南京方向的走私船他不动,专门杀人抢劫从南京方向过来的洋人船,因为过去的时候是军火,回来的时候是满船白银。

太平军有钱搞到军火弹药,等于没有被完全围攻断绝后勤,当然能持续了。

=============

看有的朋友不太熟这个时期,补充几点:

①太平天国热兵器比例占50%以上,而且是越多越好的架势,当时的战争不是冷兵器的,没人是傻子,火枪火药火炮越多越好,谁火枪火炮多谁爽,几大势力拚命买热兵器,就是个烧钱呗;

②英国非常不爽太平天国,可以理解:

你一个成熟商人拿著片刀终于砍进了你觊觎已久的庄里,这个庄盛产各种橙子、茄子、猪肉等农产品,而且对电饭锅、节能灯这种你家东西需求极大,一来一去多少钱了?

结果这个庄子里闹内讧,有个小弟砍大哥,乱成一团;这个小弟有点智障(傲慢、不懂国际政治,而且信仰邪教,哪基督国敢承认洪秀全就是耶稣的弟弟呢?),还不如大哥好说话呢,你说你为了赚钱帮谁?赶紧熄灭争端恢复农庄的产能,开始赚钱(吸血)啊!

所以英国空降一文一武给满清续命:

武的是戈登,名将级,扼死太平天国对江浙、上海的任何企图;小弟看英国不鸟自己,曾经试图拿下江浙逼迫谈判的,但戈登一来,别做梦;

(就是当时太平军知道英国人什么东西了【以前不懂列强是啥玩意,当蛮夷看】,想秀肌肉拿下江浙威胁上海,一是自己拿地拿钱续命,二是真的想英国支持自己【懂吧,我就不说这种心理是啥了,说了不好听,不敢说。但我猜测的也不一定对,杨秀清被弄死之后,战略真的就乱七八糟的,也不确认就特么这么想的】,但是打不过戈登的洋枪队,自己还被反杀。)

文的是赫德,开启海关关税金钱滚滚;

这么一来,大哥满清有钱有刀,小弟太平天国屁也没有,慢慢被扼死。


拜上帝会本身诞生与清代土客械斗的环境下,自然积累了些实战能力﹝我鞑清绿营兵或许会为了几杆烟枪三五成群的大打出手,哪见过这种阵势!?﹞

咸丰六年五月初十于广西恩平松柏山的土客3县会斗,死亡就达2000余人。六月初十深井大门的械斗,死亡1600余人。九月初十,大湖山械斗,死亡1600余人。十一月初三,彭蟹塘械斗,纵火烧村,烟焰蔽天,死亡2000余人。经历了1年的械斗之后,在土人多客家人少的地区,客家人纷纷迁集到三合、深井、都斛等地。

四方豪杰响应天国,天地会加入太平军核心战力倍增,加上北方捻军给予太平天国很大的战略提携

罗大纲,原名亚旺,广西天地会首领。他少怀大志,成年之后,游侠江湖,常劫富济贫,「犷猛异常」。罗大纲以「三合会」首领率饥民暴动。于咸丰元年(1851年)初率所部2000多人从桂平投入太平军,被任为左二军军帅。从此,罗大纲这支2000多人的「水寇」就成了太平军的水师骨干队伍。罗大纲随太平军辗转作战。9月,罗大纲随前军主将萧朝贵攻打永安,担任先锋。他用声东击西战术,攻下了永安,斩清军平乐协副将阿尔精阿和知州吴江,为太平军占领第一座州城立下大功。

咸丰元年至五年广西大成国,厦门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其中太平天国时期,天地会的活动甚为活跃,其首领洪大全,罗大纲等都曾率领会众参加太平军,在湖南的天地会也几万余众拉帮结派尽数参加太平军。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

1860年之后主要一点则是西方走私商的火器贸易,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最后几年的战局﹝63年差不多就被英驻华舰队全面禁运了﹞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进攻江浙时就领教了太平军火器的威力,称李秀成部「专用洋枪,力可及远」,随后大力购置洋枪洋炮,改善淮军装备。太平军不仅使用缴获的西式枪炮,还设法通过上海的买办向外商购置枪炮,并聘请外国人训练炮手,李秀成还曾组织人力进行仿制工作,但成效不详。李秀成在临终前写下了「与洋鬼争衡,务先买大炮早备为先」之语,可见近代枪炮的威力给这位太平军名将留下的印象之深

《投名状》太平军的洋枪洋炮

当然1856-1860年爆发的二鸦也有效的转移了清廷的视线,比如僧王的几万精锐骑师貌似一直没有南下。。。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下面我就系统说一下:

其一、太平天国没有想像中那么极端,对传统文化并非采取灭绝政策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对太平天国大加挞伐:「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指责洪秀全此举实乃毁灭人伦、毁灭传统,号召汉族精英、知识分子、官僚士绅等起来扑灭太平天国。曾国藩这份檄文,成为后世指责太平天国毁灭传统之主要依据,其实这有失公允。太平天国并没想像中那么极端,那么偏激,对传统文化采取毁灭性政策。道理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是洪秀全,都是那么迷信宗教,杨秀清等理性派则坚决捍卫传统文化,重视招揽儒家士大夫。例如,攻克武昌后,杨秀清去拜会孔庙;定都天京后,杨秀清玩「天父下凡」,强令洪秀全停止删改四书五经等毁灭传统之行为。太平天国实权掌握在杨秀清之手,传统文化并未被毁灭,否则他们怎能在深受理学影响的江南混那么久。

其二、欧洲列强趁火打劫,大清腹背受敌,太平天国得以延长寿命

乾隆后期,大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对外往来,将自己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1840年6月,英国挑起鸦片战争,大清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856年10月,英法联军炮轰广州城,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而后将其送往印度加尔各答囚禁致死,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击败僧格林沁统帅的八旗主力,咸丰皇帝被迫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与此同时,沙俄在东北、西北一带步步紧逼,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权益。正因为如此,「天京事变」爆发后,太平天国虽元气大伤,但还能继续坚持8年抗战,甚至出现短暂中兴之局面。可以说,洪秀全起事时,大清所处之国际环境相当险恶,以致不能集中全部精力对付太平军。

其三、清政府腐朽无能,八旗、绿营战斗低下,不是太平军对手

曾经号称「满万不可战」之八旗劲旅在入关之后不久便走向衰落,吴三桂起兵造反时,驻守武昌之5000八旗兵被吴三桂吓破了胆,居然坐视湖南清军败亡,而不发一兵一卒救援。嘉庆年间,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时,连后起之秀的绿营军也不堪重任,朝廷只能靠「团练」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绿营已经基本等同于废物,被咸丰皇帝寄予重大希望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就是个摆设而已,除了耗费巨额饷银,就再也没有别的作用了。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殿、北殿、翼殿、燕殿等太平天国精锐力量自相残杀,打得不亦乐乎,导致2万精锐死亡。有意思的是,清军长江水师、八旗、绿营等驻扎城郊,部分水师则停泊在燕子矶,距离天京不到一公里。可惜,这些清军除了看热闹,还是看热闹,压根就不敢趁虚而入,给太平天国捅刀子。如此之军队,怎会是太平军之对手呢,又怎能承担起讨伐叛贼之重任呢?

其四、清朝不舍得放权给汉族地主,以免其做大,威胁满清统治

八旗、绿营这两支国家正规军不行,满蒙贵族精英也不行,不代表大清就没有人能行,能行的这帮人就是被大清压制近200年的汉族精英。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人口总量很少,再加上入关时杀戮太多,所以对汉族精英分子是处处防备,唯恐有朝一日被他们赶回关外放牧。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八旗、绿营几乎是一触即溃,7名太平军小分队就敢追著1000贵州绿营兵打,这应该是军事史上最大的笑话。但是,江忠源「楚勇」、张国梁「捷勇」、曾国藩、罗泽南等编练之「湘军」则堪称太平军之克星,这些汉族地主武装骁勇善战,汉族将领也是足智多谋,算是一支新式军队。可惜,满清政府对他们多加防范,不舍得授予他们实权,唯恐汉族势力坐大,从而威胁满清统治。例如,江忠源本打算在全州蓑衣渡全歼太平军,可惜他调动不了其他军队,致使东岸无防守,否则太平天国之命运将定格在蓑衣渡了,那还能到得了南京呢

当然了,太平天国之所以能熬14年,林凤祥统帅的北伐军甚至还差点攻入北京灭了满清,根本原因还是满清王朝太过腐朽,太过无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相当尖锐,让太平天国有了生存之土壤。


有些原因,知友们已经说过了。我再说一个因素。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坚持十四年,和天京(南京)城防坚固有关。

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也就是南京,是明朝的开国首都。明初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将南京城建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京师城墙长达35公里,高14~26米,辟有城门13座。「高坚甲于天下」。护城河宽度从50米到100多米,东北面的城墙,直接以玄武湖为护城湖,最宽处达1600米。在公元1600年前后,义大利传教士、旅行家利玛窦,在游历了南京城和北京城后,在日记中说北京的城防沟垒远远逊色于南京。

南京城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在城内还有十余座小山峰,可以作为瞭望、守卫之用。

清军围困天京城,主要是建立了江南大营、江北大营。江北大营隔了一道长江,对天京城威胁不大。而江南大营,离城东朝阳门很近,但好几年都无法攻进城。

也就是说,面对高大坚固、把守严密的天京城门、城墙,主要使用冷兵器,只有少量火枪火炮的清军,8年10年都无法攻破天京城。

久攻不下,最后清军发现了天京城的一处致命薄弱处,也就是太平门东侧数百米处的城墙,因为这段城墙是唯一没有护城河的地方。为何这段城墙没有修建护城河?是因为这段城墙修建于紫金山和富贵山之间,如果要建护城河,就要挖断山脊,当年朱元璋和刘伯温认为「龙脉」会被挖断,所以没有修造护城河。

清军发现了这处「薄弱处」,狂喜,集中兵力多次冲锋猛攻,但都被太平军击退。

当清军弄明白从正面无法攻进这18米高的城墙后,有「高人」献计:在城墙下挖隧道攻进去。

刚开始,清军所挖隧道被太平军发现了,遭到破坏,未能成功。

而自天王洪秀全死后,城内军心浮动,加之粮食耗尽,太平军须用尽全力方能抵抗住清军的一次次攻击。

公元1864年7月19日,清军在太平门东边城墙下埋入3万斤炸药,将其引爆。一声巨响,惊天动地,城墙被炸开二十多丈。大批清军蜂拥而入。太平军虽然拚死抵抗,终究没能抵挡住如狼似虎的清军,天京城遂告失陷……

至此,经过十四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