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堅持14年也不算什麼了不得的事情,畢竟李自成也堅持了十多年,還把崇禎掛樹上了,太平天國連北京的城牆都沒摸到。

這時候英法聯軍還沒開始介入呢。

要我說太平天國手握江浙財賦重地,佔據長江天險,有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等當世梟雄,還有捻軍白蓮教等響應,結果北伐西征全部撲街,連水道都控制不住,被活活扼殺,本身就是洪秀全作為最高領導者水平實在太糟糕的證明。堅持十四年其中八年在喫楊秀清的老本,還有李秀成陳玉成兩路能幹的諸侯給續命方能勉力支撐。

第二,太平天國作為一個政權並沒有網傳的那麼差。

對太平天國能堅持那麼長時間感到驚異,多半是把它當成了一個義和團式的邪教。實際上太平天國整體還是要比義和團高不止一個level。

1.在對外政策上,太平天國並沒有一味排外,而是力圖與洋人保持接觸。尤其是以洪仁玕為代表的喝過洋墨水的人。而洋人也不完全覺得太平天國邪教,英國人一開始認為拜上帝教只是誤讀經典,等他們「十字軍」成功,再引導他們走正路也不遲,所以洪天王身邊一直有不少英國教士。

而英法政府前期對太平天國的態度也比較曖昧,這當然不是覺得他們是教友。而是他們覺得這是一次全民性的民族革命,根據他們在歐洲的經驗,最好別瞎摻和——因為管不起,你總不能和一整個民族為敵。所以他們對太平軍的正式稱呼為——中國叛軍,或者太平叛軍。對太平天國的組織性是承認的,英法的知識分子更是一度大力謳歌太平天國運動。巴夏禮等人甚至一度認為清朝馬上就要完犢子,英法應該趕緊加速幫他們推翻清政府,然後大家開開心心做生意。

只是後來英法發現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太平天國並不致力於建立一個法國或希臘那樣的民族國家,而是更想建立於一個翻版的清帝國,英法的一些使節更是遭到了太平軍將領的羞辱(老問題,讓他們下跪)。於是英法文人墨客紛紛開噴,譬如導師的態度就來了個180°大轉彎。

但英法一開始也沒下定決心和清政府結盟——打起來就打起來,看我們來一手兩邊賣軍火,連後膛炮這種法國都沒裝備的玩意都賣,正好是現成的武器測試。只是有個條件,你們打你們的,誰敢靠近租界我們就打誰。不過隨著太平軍多次進逼上海,雙方爆發了極為激烈的衝突,英法和太平天國的關係才急速惡化,但這是後話了。

至於隨著口岸開放來到中國的冒險者,那更是隻要你肯付錢,他們什麼都肯幹。

所以太平天國可以得到走私的軍火,洋人教官,甚至還有如呤利等懷有宗教熱情的洋人主動參加了太平天國。

你以為太平天國和義和團一樣嗷嗷的拿著大刀片子狗血罐往上沖,和同樣拿著大刀片子的清軍對砍,實際上太平軍不少全副洋槍洋炮,和同樣拿著洋槍的清軍對射。

ps1:太平天國對外瞭解程度不低,至少高於袁騰飛之流。畢竟人家自認新教,不會鬧出把教皇特使當朋友的笑話。太平天國不少將領認為應該和同樣篤信新教的英國人結盟,然後一起揍信天主教的法國人。

他們的問題只是沒意識到世界已經是19世紀了,宗教早就不是國際政治的考量因素了,英法那時候可是剛剛幫奧斯曼揍了俄羅斯一頓。

ps2:太平軍和清軍不少武器比當時洋人自己用的還先進,他們還進口了不少後裝炮。

PS3:太平天國在楊秀清死後,各路諸侯各自為政,所以對外政策不可一概而論,如洪仁玕對「洋兄弟」就特別友好,還要太平軍不要攻擊洋人,而李秀成則屬於對洋人的強硬派,主張以鬥爭求團結,還有一些人和清政府一樣妄自尊大,以洋人為蠻夷,見了洋人就讓他們下跪。所以英法感覺和太平天國交流找不到話事人,加上覺得太平軍對他們的生意是威脅,於是愈發倒向清政府。

2.太平軍拿下江浙賦稅重地,還會建設,所以經濟實力不容小覷。

有關太平天國地區的經濟,歷來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佔領區民生凋敝,還不如清朝統治區(如張光頭),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的經濟政策更為進步和開明,如太平軍統治下的蘇州手工業繁榮,大量出口絲織品,反倒是清軍奪回蘇州後,蘇州絲織品產量銳減(如美國學者裴士峯)。

事實上由於楊秀清死後,太平軍各路諸侯各自為政,出現這種爭議很正常,我個人更傾向於太平軍佔領區有好有壞,如李秀成的地盤,奉行懷柔之道和休養生息,經濟就得以恢復和發展。而如安徽交戰區被雙方來回蹂躪,就自然不行。

但不可否認的是,太平天國確實在相對和平的地區搞經濟,抓建設,蘇州還能出口大量絲織品換取洋人的軍火和物資。加上江浙富裕,這自然就有了和清軍長期對峙的資本。

至於廣大農村地區,雖然太平天國頒布了田畝制度,不過根本沒有落實下去,根據裴士峯的說法,對廣大農民而言,太平天國和清朝的統治沒讓他們感受到什麼顯著的差異,畢竟兩個政權只有在收稅的時候才存在。所以要說太平天國治下的農村多好,肯定不至於,但要說搞得農村凋零,那也太高看天國的行政能力了(不包含交戰區)。一些太平天國將領也搞過打土豪分田地,但總歸影響是有限的,而且執行的也不堅定,比如李秀成,在江蘇分田地,在浙江就厚葬巡撫王有齡以籠絡士大夫的人心,他們骨子裡還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梟雄,而非革命家,你要說他們能把農村搞個天翻地覆,那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鹹豐是個昏君

太平天國有新式軍火,有錢,有自帶乾糧來玩十字軍的洋教官,所以可以組建更先進的軍隊,這自然不足為奇,要我說他們沒練出新式軍隊反倒是洪秀全等人缺乏長遠規劃的表現呢。

而鹹豐皇帝並不比洪秀全強,他就是個脾氣相對好點的崇禎皇帝,剛愎自用而又無能。應該說鹹豐繼位後也是無一處不努力,可處處用不到地方。繼位伊始想學齊王納諫,鼓勵大臣進言,大臣說實話他還生氣,鬧得和直性子曾國藩當廷對噴。曾國藩回家編練湘軍後他又特別喜歡微操曾國藩,曾國藩多次抗旨,最後兩人矛盾激化實在沒轍,鹹豐一怒之下給曾剃頭停職反省了(換崇禎怕是直接下牢了,所以才說鹹豐脾氣好)

對湘軍刻薄,可鹹豐皇帝的親兒子,由綠營精銳組成的江南江北大營卻實在水平拙計,綠營當時已經墮落成個啥玩意不用多說,洋人都驚嘆兩大營簡直不是軍營,就是個市集,可見一斑。鹹豐對團練又不信任,一有機會就得打壓一下,裝備和錢都優先供給江南江北大營,這能成才見鬼。江南江北大營就和明朝的關寧軍一樣,靡費無數,但又不能進取,結果被太平軍先後打穿。

八旗你們也懂得,也就那麼回事,而且八旗主力在北方,和英法聯軍打廢掉一批,之後就是由僧格林沁指揮做總預備隊,沒輕易投入到對太平軍作戰的前線(問題是這批精銳幾年後就在對捻軍作戰中全軍覆沒,到底也沒保住)

然後這節骨眼上得罪了英法,卻又戰和不定,任用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打了勝仗,於是以為洋人不過爾爾,之前都是佔了偷襲的便宜,遂對洋人不以為意,結果捱了一著黑虎掏心,失魂落魄逃到承德,圓明園都被燒了

信任的不能打或是不投入到前線,能打的不信任,心窩還被外人踹了一腳,打成對峙局已經是聖祖顯靈了,要啥自行車

鹹豐這個二桿子死後(一說意志消沉故意慢性自殺而死),他精明強幹的婆娘和更精明強幹的弟弟成了清政府的話事人,然後清政府放手讓湘軍淮軍幹,湘軍淮軍也買洋槍洋炮,按歐式戰術訓練,戰鬥力很快上來並超過了太平天國,加上太平天國和英法關係惡化(確切的說,和法國就沒好過),英法為了保住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既得利益開始援助清政府甚至直接下場作戰,所以幾乎可以以鹹豐之死為分界線,1861年之後太平天國局勢迅速惡化並被絞殺。

我們可以發現,鹹豐皇帝在位時,太平天國就算經過天京變亂,尚可在洋人之間周旋,1860年尚能二破江南大營,與湘軍也有來有回,但鹹豐死後僅一個月,作為天京門戶的安慶破城,之後清政府和地方實力派、英法迅速達成一致,湘軍、淮軍、洋槍隊、英法聯軍十面張網,僅3年時間太平天國作為一個政權就不復存在,這不能不說和鹹豐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他的繼任者足夠精明有一定關係。


提一個經濟後勤方面的因素:走私,上海到南京的走私,尤其是軍火走私

當時列強擁有長江通行權。

按簽訂的條約和被揍的結果,滿清不敢管洋人,洋人的船可以通行長江。

這就導致了走私。上海是自由港是英法控制的,但也是個大走私窩點。

大把的軍火彈藥、後勤物資可以從上海走私到南京。

至於為什麼走私到了改變力量對比的重要水平,主要因為兵器科技發生變化了。

以前都是各個勢力架起熔爐,自己造刀劍造盔甲,互相也差不到哪裡去,魏國的刀就不如蜀國的刀了嗎?不會的。有錢有地的就多造唄,被圍困處於劣勢的撐不了多久; 然而在太平天國時期,各方的主力兵器都成了洋槍洋炮,這個造不了或者官方造的不如舶來品(不是我看不起滿清或者造謠,事實如此,湘軍都不要滿清配發的大炮(懂的,沒法用),一定要瘋狂採購洋炮裝備水軍),必須靠貿易來購買。也即是說,當時的戰爭出現了主力兵器無法國產、要靠進口的詭異場面,想想現在非洲落後國家的軍閥混戰就有體會了。假如不考慮戰馬曾稀缺過的話,這種情況真是中國出現以來第一次,中國真的地大物博,啥時候,主力武器需要跨洋運來了?開天闢地第一次。真的無法立刻仿造了,當時確實造不了洋槍洋炮。 因此有錢,加擁有幾條對大洋的購買路線(獲得支持或者走私),就是生死線了,哈

滿清不太敢管洋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滿清即便能管,也管不了,因為腐敗,就像鴉片走私一樣,只要塞錢,啥東西都隨便運。

假如給錢,滿清官員可以允許對方朝別人賣勒死自己皇帝的絞索,要是有的話,滿清水軍查到走私給太平軍的原子彈和高達,都可能放行,看你給多少錢唄。

我得特別提下,英國政府是特別噁心太平天國的,它根據自己利益,不喜歡滿清出現這種割據政權的,影響它利益——和善良邪惡沒關係,就是國家利益考慮。防槓。

英國在上海的勢力是自己嚴打對太平天國的走私行為的。

但也禁不住,畢竟英國不可能嚴絲合縫的控制上海,且絞死也架不住利潤高啊。

所以很多洋人商人走私各種東西給太平天國,大宗貨物是軍火,太平軍可以喫下任何上海到南京的軍火。

上海的洋人匪徒,就是在現在的浦東,甚至開了軍火加工廠,就地製造火槍火炮彈藥賣給太平軍!

其他越洋來的軍火更不用說了,直接順長江走私去太平軍,或者賣給湘軍淮軍,反正誰有錢就賣給誰。當時全球兩大軍火市場,一個是滿清,一個奧斯曼——意思就是隻要能運來,多少軍火、什麼水平的軍火(反正比滿清官造的強),都賣得掉。

以至於,長江上還出現了洋人海盜!他們就是自己做了武裝炮船天天在長江上溜達,長江上上海去南京方向的走私船他不動,專門殺人搶劫從南京方向過來的洋人船,因為過去的時候是軍火,回來的時候是滿船白銀。

太平軍有錢搞到軍火彈藥,等於沒有被完全圍攻斷絕後勤,當然能持續了。

=============

看有的朋友不太熟這個時期,補充幾點:

①太平天國熱兵器比例佔50%以上,而且是越多越好的架勢,當時的戰爭不是冷兵器的,沒人是傻子,火槍火藥火炮越多越好,誰火槍火炮多誰爽,幾大勢力拚命買熱兵器,就是個燒錢唄;

②英國非常不爽太平天國,可以理解:

你一個成熟商人拿著片刀終於砍進了你覬覦已久的莊裡,這個莊盛產各種橙子、茄子、豬肉等農產品,而且對電飯鍋、節能燈這種你家東西需求極大,一來一去多少錢了?

結果這個莊子裏鬧內訌,有個小弟砍大哥,亂成一團;這個小弟有點智障(傲慢、不懂國際政治,而且信仰邪教,哪基督國敢承認洪秀全就是耶穌的弟弟呢?),還不如大哥好說話呢,你說你為了賺錢幫誰?趕緊熄滅爭端恢復農莊的產能,開始賺錢(吸血)啊!

所以英國空降一文一武給滿清續命:

武的是戈登,名將級,扼死太平天國對江浙、上海的任何企圖;小弟看英國不鳥自己,曾經試圖拿下江浙逼迫談判的,但戈登一來,別做夢;

(就是當時太平軍知道英國人什麼東西了【以前不懂列強是啥玩意,當蠻夷看】,想秀肌肉拿下江浙威脅上海,一是自己拿地拿錢續命,二是真的想英國支持自己【懂吧,我就不說這種心理是啥了,說了不好聽,不敢說。但我猜測的也不一定對,楊秀清被弄死之後,戰略真的就亂七八糟的,也不確認就特麼這麼想的】,但是打不過戈登的洋槍隊,自己還被反殺。)

文的是赫德,開啟海關關稅金錢滾滾;

這麼一來,大哥滿清有錢有刀,小弟太平天國屁也沒有,慢慢被扼死。


拜上帝會本身誕生與清代土客械鬥的環境下,自然積累了些實戰能力﹝我韃清綠營兵或許會為了幾桿煙槍三五成羣的大打出手,哪見過這種陣勢!?﹞

鹹豐六年五月初十於廣西恩平松柏山的土客3縣會鬥,死亡就達2000餘人。六月初十深井大門的械鬥,死亡1600餘人。九月初十,大湖山械鬥,死亡1600餘人。十一月初三,彭蟹塘械鬥,縱火燒村,煙焰蔽天,死亡2000餘人。經歷了1年的械鬥之後,在土人多客家人少的地區,客家人紛紛遷集到三合、深井、都斛等地。

四方豪傑響應天國,天地會加入太平軍核心戰力倍增,加上北方捻軍給予太平天國很大的戰略提攜

羅大綱,原名亞旺,廣西天地會首領。他少懷大志,成年之後,遊俠江湖,常劫富濟貧,「獷猛異常」。羅大綱以「三合會」首領率饑民暴動。於鹹豐元年(1851年)初率所部2000多人從桂平投入太平軍,被任為左二軍軍帥。從此,羅大綱這支2000多人的「水寇」就成了太平軍的水師骨幹隊伍。羅大綱隨太平軍輾轉作戰。9月,羅大綱隨前軍主將蕭朝貴攻打永安,擔任先鋒。他用聲東擊西戰術,攻下了永安,斬清軍平樂協副將阿爾精阿和知州吳江,為太平軍佔領第一座州城立下大功。

鹹豐元年至五年廣西大成國,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湖南的天地會也幾萬餘眾拉幫結派盡數參加太平軍。1857年春,張樂行率領捻軍渡淮河南征,與太平天國陳玉成、李秀成軍會師霍丘。從此以聽分封不聽調用為條件,接受太平天國領導,配合太平軍作戰。還有一部分如孫葵心、張宗禹等,轉戰南北,曾深入河南、山東,推動了當地人民以各種形式起義反清。在皖北、蘇北,捻軍或協同太平軍或獨立作戰,屢破清軍。

1860年之後主要一點則是西方走私商的火器貿易,很大程度上維持了最後幾年的戰局﹝63年差不多就被英駐華艦隊全面禁運了﹞

1862年,李鴻章率淮軍進攻江浙時就領教了太平軍火器的威力,稱李秀成部「專用洋槍,力可及遠」,隨後大力購置洋槍洋炮,改善淮軍裝備。太平軍不僅使用繳獲的西式槍炮,還設法通過上海的買辦向外商購置槍炮,並聘請外國人訓練炮手,李秀成還曾組織人力進行仿製工作,但成效不詳。李秀成在臨終前寫下了「與洋鬼爭衡,務先買大炮早備為先」之語,可見近代槍炮的威力給這位太平軍名將留下的印象之深

《投名狀》太平軍的洋槍洋炮

當然1856-1860年爆發的二鴉也有效的轉移了清廷的視線,比如僧王的幾萬精銳騎師貌似一直沒有南下。。。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下面我就係統說一下:

其一、太平天國沒有想像中那麼極端,對傳統文化並非採取滅絕政策

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對太平天國大加撻伐:「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指責洪秀全此舉實乃毀滅人倫、毀滅傳統,號召漢族精英、知識分子、官僚士紳等起來撲滅太平天國。曾國藩這份檄文,成為後世指責太平天國毀滅傳統之主要依據,其實這有失公允。太平天國並沒想像中那麼極端,那麼偏激,對傳統文化採取毀滅性政策。道理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是洪秀全,都是那麼迷信宗教,楊秀清等理性派則堅決捍衛傳統文化,重視招攬儒家士大夫。例如,攻克武昌後,楊秀清去拜會孔廟;定都天京後,楊秀清玩「天父下凡」,強令洪秀全停止刪改四書五經等毀滅傳統之行為。太平天國實權掌握在楊秀清之手,傳統文化並未被毀滅,否則他們怎能在深受理學影響的江南混那麼久。

其二、歐洲列強趁火打劫,大清腹背受敵,太平天國得以延長壽命

乾隆後期,大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禁對外往來,將自己隔絕在世界潮流之外,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捱打。1840年6月,英國挑起鴉片戰爭,大清一敗塗地,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1856年10月,英法聯軍炮轟廣州城,俘虜兩廣總督葉名琛,而後將其送往印度加爾各答囚禁致死,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通州八里橋擊敗僧格林沁統帥的八旗主力,鹹豐皇帝被迫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避難。與此同時,沙俄在東北、西北一帶步步緊逼,不斷蠶食中國領土,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權益。正因為如此,「天京事變」爆發後,太平天國雖元氣大傷,但還能繼續堅持8年抗戰,甚至出現短暫中興之局面。可以說,洪秀全起事時,大清所處之國際環境相當險惡,以致不能集中全部精力對付太平軍。

其三、清政府腐朽無能,八旗、綠營戰鬥低下,不是太平軍對手

曾經號稱「滿萬不可戰」之八旗勁旅在入關之後不久便走向衰落,吳三桂起兵造反時,駐守武昌之5000八旗兵被吳三桂嚇破了膽,居然坐視湖南清軍敗亡,而不發一兵一卒救援。嘉慶年間,白蓮教、天理教起義時,連後起之秀的綠營軍也不堪重任,朝廷只能靠「團練」平叛。太平天國運動時,八旗、綠營已經基本等同於廢物,被鹹豐皇帝寄予重大希望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就是個擺設而已,除了耗費巨額餉銀,就再也沒有別的作用了。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殿、北殿、翼殿、燕殿等太平天國精銳力量自相殘殺,打得不亦樂乎,導致2萬精銳死亡。有意思的是,清軍長江水師、八旗、綠營等駐紮城郊,部分水師則停泊在燕子磯,距離天京不到一公里。可惜,這些清軍除了看熱鬧,還是看熱鬧,壓根就不敢趁虛而入,給太平天國捅刀子。如此之軍隊,怎會是太平軍之對手呢,又怎能承擔起討伐叛賊之重任呢?

其四、清朝不捨得放權給漢族地主,以免其做大,威脅滿清統治

八旗、綠營這兩支國家正規軍不行,滿蒙貴族精英也不行,不代表大清就沒有人能行,能行的這幫人就是被大清壓制近200年的漢族精英。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人口總量很少,再加上入關時殺戮太多,所以對漢族精英分子是處處防備,唯恐有朝一日被他們趕回關外放牧。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八旗、綠營幾乎是一觸即潰,7名太平軍小分隊就敢追著1000貴州綠營兵打,這應該是軍事史上最大的笑話。但是,江忠源「楚勇」、張國梁「捷勇」、曾國藩、羅澤南等編練之「湘軍」則堪稱太平軍之剋星,這些漢族地主武裝驍勇善戰,漢族將領也是足智多謀,算是一支新式軍隊。可惜,滿清政府對他們多加防範,不捨得授予他們實權,唯恐漢族勢力坐大,從而威脅滿清統治。例如,江忠源本打算在全州蓑衣渡全殲太平軍,可惜他調動不了其他軍隊,致使東岸無防守,否則太平天國之命運將定格在蓑衣渡了,那還能到得了南京呢

當然了,太平天國之所以能熬14年,林鳳祥統帥的北伐軍甚至還差點攻入北京滅了滿清,根本原因還是滿清王朝太過腐朽,太過無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相當尖銳,讓太平天國有了生存之土壤。


有些原因,知友們已經說過了。我再說一個因素。

太平天國之所以能堅持十四年,和天京(南京)城防堅固有關。

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也就是南京,是明朝的開國首都。明初歷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將南京城建成為世界第一大城市,京師城牆長達35公里,高14~26米,闢有城門13座。「高堅甲於天下」。護城河寬度從50米到100多米,東北面的城牆,直接以玄武湖為護城湖,最寬處達1600米。在公元1600年前後,義大利傳教士、旅行家利瑪竇,在遊歷了南京城和北京城後,在日記中說北京的城防溝壘遠遠遜色於南京。

南京城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在城內還有十餘座小山峯,可以作為瞭望、守衛之用。

清軍圍困天京城,主要是建立了江南大營、江北大營。江北大營隔了一道長江,對天京城威脅不大。而江南大營,離城東朝陽門很近,但好幾年都無法攻進城。

也就是說,面對高大堅固、把守嚴密的天京城門、城牆,主要使用冷兵器,只有少量火槍火炮的清軍,8年10年都無法攻破天京城。

久攻不下,最後清軍發現了天京城的一處致命薄弱處,也就是太平門東側數百米處的城牆,因為這段城牆是唯一沒有護城河的地方。為何這段城牆沒有修建護城河?是因為這段城牆修建於紫金山和富貴山之間,如果要建護城河,就要挖斷山脊,當年朱元璋和劉伯溫認為「龍脈」會被挖斷,所以沒有修造護城河。

清軍發現了這處「薄弱處」,狂喜,集中兵力多次衝鋒猛攻,但都被太平軍擊退。

當清軍弄明白從正面無法攻進這18米高的城牆後,有「高人」獻計:在城牆下挖隧道攻進去。

剛開始,清軍所挖隧道被太平軍發現了,遭到破壞,未能成功。

而自天王洪秀全死後,城內軍心浮動,加之糧食耗盡,太平軍須用盡全力方能抵抗住清軍的一次次攻擊。

公元1864年7月19日,清軍在太平門東邊城牆下埋入3萬斤炸藥,將其引爆。一聲巨響,驚天動地,城牆被炸開二十多丈。大批清軍蜂擁而入。太平軍雖然拚死抵抗,終究沒能抵擋住如狼似虎的清軍,天京城遂告失陷……

至此,經過十四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