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分区图

  此次《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发展定位秉承江东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创新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展示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体验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核心区”的总体定位,坚持共生、共融、共享的规划理念,建设走向世界的先锋之城,打造全球领先的生态CBD。

  规划范围

  东起芙蓉河,西至道孟河,北邻东海岸线,南至江东大道。总面积1.79平方公里(2685亩)。距海口主城区约13公里,距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约10公里。

  划分四个单元功能区

  人口规模规划起步区就业人口2.60万人,其中,在起步区内居住的人口约0.52万人。

  规划起步区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27.46公顷,建筑面积总规模不超过180万平方米。其中,总部办公及商业办公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占总建设量40%;服务型公寓(国际人才社区)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占总建设量16%;公共服务配套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占总建设量29%;弹性设施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占总建设量15%。

  规划将起步区划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A单元(中央活力区)、B单元(总部办公区一)、C单元(总部办公区二)、D单元(弹性发展区)。

  中央活力区:

  核心功能为商务办公、自贸服务、金融结算、法律咨询、会务展示、文娱消费和综合管理等。

  总部办公区一、总部办公区二:

  核心功能为企业总部、商务办公、国际人才服务、商业服务等。

  弹性发展区:

  为战略留白区域,预留自贸服务、总部办公、配套服务等功能拓展用地。

  建筑高度不超80米

  分五类高度控制区

  统筹考虑江东新区起步区生态CBD建筑的形态风貌塑造,打造滨海优美天际线,协调生态本底,规划在中央活力区形成高层建筑地标,建筑高度从中部地标向滨海滨河空间有序梯降,原则确定五类高度控制区。

  一级控制区

  以低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原则上宜≤15米。用地位于幼儿园用地。

  二级控制区

  以多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原则上宜≤30米。用地主要位于北边滨海地块。

  三级控制区

  以小高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原则上宜≤40米。主要用于总部办公区和中央活力区。

  四级控制区

  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原则上宜≤60米。用地主要位于中央活力区和总部办公区。

  五级控制区

  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原则上宜≤80米。用地主要位于中央轴线两侧。

  停车位不少于7500个

  均需配置汽车充电桩

  停车设施方面,规划停车设施包括社会停车场(库)和各地块配建停车位,起步区停车位总量不少于7500个。

  规划社会停车场(库)总车位数不低于2000个,结合商业、服务设施等地下空间设置。

  各地块配建停车位参照《配建停车指标控制表》标准执行。地块配建停车位采取地下方式解决。停车位均需配置汽车充电桩。

  城市设计鸟瞰图。(规划局供图)

  打造慢行绿道

  中央绿楔公园

  规划起步区构建五个层次的生态绿地系统,公园绿地主要为城市公园和带状绿地。规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3.0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0.22%。

  片区层面

  以水生态安全为本底,结合海岸退线和地震断裂带避让线,通过活化海堤,点状设置文体游乐场所,打造融生态景观与活动设施为一体的滨海生态缓冲环。

  街区层面

  打造中央绿楔公园,东西向贯穿起步区,作为重要的生态海绵过水通道,同时为城市居民、商务人士、科创人士等提供游憩、休闲、购物、文娱为一体的活力空间。

  街坊层面

  打造串联各公共目的地的慢行绿道,提供居民日常休闲、散步游憩、健身康体的场所。

  庭院层面

  打造街坊建筑群内部围合形成的绿植庭院,兼具休闲、交往等功能。

  建筑层面

  在建筑平台、屋顶或立面进行绿化,构建垂直绿化体系,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打造5分钟

  职住生活圈

  规划以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支撑起步区的产业布局与生活服务。

  结合地铁、云轨站点布局邻里中心,集中设置商业、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构建区域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打造5分钟职住生活圈。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3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2.62%。

  规划体育用地7处,面积为3.34公顷;文化活动站4处、居民健身设施4处;社区医院1处;超市或室内菜场2处、便民店等商业服务设施4处;社区服务站4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处。

  统筹考虑起步区内人口流向、用地布局、服务半径等,在规划起步区共布置公共厕所8座,结合公园绿地、体育用地布置,另4座位于起步区外围生态海绵公园。起步区内公厕需要按照厕所革命要求,重点考虑女厕排长队、特殊人群对“第三卫生间”的需求等情况。

  建4片租赁

  住房公寓区

  规划围绕“城·人·产”的多维度需求,体现“复合、均好、适度集中”的布局原则,充分考虑商业动线、开敞空间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布局具有海南特色、国际标准的商业商务服务业设施体系。

  以人的行为动线为脉络,沿东西向中央绿楔公园布置消费、文化交往、休闲娱乐、运动健康等服务设施。针对入驻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沿中央活力轴布局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包括金融管理、教育培训、文化交流、会议会展、法律咨询、信息发布等,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商务商业服务集群,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规划充分体现产城融合建设理念,在起步区内解决0.52万人的住房需求,结合总部办公单元适度集中建设4片租赁住房公寓区,打造5分钟步行通勤圈。

  规划幼儿园用地一处,学生规模200生,独立占地,面积0.29公顷。

  内涝防治标准

  为50年一遇

  规划起步区防潮标准为10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为50年一遇,实现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除,路面无积水。起步区东西两侧芙蓉河、道孟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规划起步区沿海采用“消浪林+防潮堤+防风林”的组合式防潮模式。恢复、提升现状消浪林、防风林,确保林带连续性及生态功能。

  3处高层总部

  商务地标建筑

  起步区塑造蓝绿交织、水城相映、时代风尚的整体风貌形象,形成疏密有序、尺度宜人的空间形态,重点从自然开放空间、街道界面、风貌分区、门户入口、城市地标、城市轮廓线、建筑形式与色彩等方面提出城市设计指引。

  根据街区两侧功能与风貌特点,划定重点管控的城市界面,形成通过型、活力型、特色型、休闲型四种界面类型。起步区规划3处特色节点门户。位于江东大道、白驹大道、滨海景观道的入口位置,设标志性建筑物或公共艺术设施,形成南部迎宾门户、北部滨海门户、白驹大道门户。

  起步区规划3处高层总部商务地标建筑,位于中央活力区,控制制高点高度为80米。

  探索构建

  新海南风格

  起步区建筑设计结合地域特色、海南文化及时代精神,将现代材料、技术、美学相结合,探索构建“国际化热带滨海滨江花园城市”的新海南风格。通过空中花园、遮阳措施、垂直绿化、全天候步行体系等建筑语言,彰显“秀、雅、清、透”的建筑风格。

  起步区建筑设计应突出体现地域特征的气候响应型绿色建筑技术。起步区整体体现雅淡清爽的建筑色彩。引导商务办公类建筑以冷色系中低艳度色彩为主色调,在底部选用略高艳度的色彩强化界面与场所感;引导文化商业类建筑以暖色系中低艳度色彩为主色调,在建筑构件局部点缀暖色系中高艳度色彩;引导居住配套类建筑物外立面基调色采用暖色系的中低艳度色,建筑物的高层部分基调色采用中高明度色,营造连续的街区景观。

  道路交通

  “三横八纵”干路网系统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起步区通过骨架干路、轨道交通衔接海澄文,通过快速路、云轨串联江东新区各组团。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采用“窄路密网”模式构建开放式街区。规划形成“三横八纵”干路网系统,作为起步区机动车交通走廊。三条横向干路为江东大道、一横路、四横路,八条纵向干路为东一路、东四路、东七路、东十路、西一路、西四路、西七路、西十路。

  规划建设地铁、云轨

  4条无人驾驶公交环线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有地铁、云轨、公交环线、区域公交线路等。

  地铁规划轨道交通3号线、3号线支线

  途经海口高铁新站、中心城区、起步区、美兰国际机场综合枢纽。起步区共设置3处轨道站,平均站距约1100米。

  一条云轨线路

  途经起步区、大学城、美兰国际机场综合枢纽。起步区共设置7处云轨站,其中3处与轨道站综合设置,平均站距约360米。

  4条无人驾驶公交环线

  无人驾驶公交站点结合慢行支路设置,构建“公交+慢行”交通出行模式。起步区外围规划两处公交首末站,满足公交到发、停放、充电等功能。

  城市慢行绿道

  规划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串联起步区各公共目的地,提供居民日常休闲、散步游憩、健身康体的场所。慢行绿廊宽度控制在10米,建设长度约16.42km,路网密度为12.88公里/平方公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