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明明(化名),光着屁股,裹着浴巾被爸爸抱着來到廈門市兒童醫院普外科病房。護士打開浴巾,見明明的肛周皮膚髮紅,部分糜爛破損。經詢問,醫生瞭解到明明從添加輔食起就出現便祕現象,調理下飲食後也未見好轉。

  近日,一直有排便困難的明明,並且最近變成了腹瀉,一天解10餘次大便,每次又少又稀,而且無法控制,因此造成肛周皮膚破損。瞭解了病史並做了肛門指撿後,主管醫生劉雲欽告訴明明爸爸,這不是腹瀉,而是因爲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長,水分被充分吸收後變得乾硬,造成局部嵌塞,腸液從幹糞的周圍不自覺地流出,似大便失禁了。

  知道了真正原因,處理起來就不難了。因爲便祕時間長,檢查發現明明的腸道塞滿了大便,儘管給予專科灌腸,仍無法完全洗淨腸道。最後在全麻下,給予清除腸道乾結糞便約500g,爲了進一步明確診斷,並取直腸粘膜做活檢。在護士阿姨的精心護理下,明明肛周皮膚已經癒合,恢復正常了。根據直腸活檢結果,明明的便祕可能是先天性巨結腸引起的,仍需進一步治療。

  廈門市兒童醫院普外科鄒加良主任醫師也給大家介紹了幼兒便祕的判斷標準、表現、如何正確調理等知識。

  一、幼兒便祕的診斷標準

  根據羅馬Ⅲ診斷標準(G7):新生兒~4歲幼兒,至少出現以下2條症狀,達一個月。

  排便≤2次/周;

  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後至少有1次/周失禁發作;

  有大便瀦留病史;

  有排便疼痛和費力史;

  直腸內存在大量糞便團塊;

  巨大的糞便曾阻塞過廁所。

  二、臨牀表現

  1.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

  2.腹痛、腹脹、食慾不振、嘔吐等胃腸道症狀。

  3.污便:嚴重便祕時,由於大便在局部嵌塞,可在幹糞的周圍不自覺地流出腸分泌液,酷似大便失禁。

  4.可繼發痔瘡、肛裂或直腸脫垂。

  三、分類

  幼兒便祕可以分爲功能性便祕和器質性便祕兩大類。兒童便祕90%爲功能性便祕。常見的器質性便祕有先天性巨結腸及巨結腸類源病、肛門狹窄、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四、如何進行腸道管理

  我們通過調整孩子飲食、訓練排便、服用藥物和灌腸等一系列方法來調節腸道功能,減少腸道內糞便瀦留,並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達到治療便祕或便失禁目的。

  1)調整飲食:補充足夠的水分,多攝入纖維素多的食物

  2)訓練排便:規律性如廁習慣是治療便祕的重要部分。方法是每天定時訓練排便,每次訓練10-20分鐘。或者用沾有溫肥皂水的棉籤刺激肛門口保持每日有1次大便。

  3)服用藥物:容積性瀉藥和潤滑性瀉藥爲主,不要使用刺激性和副作用較強的瀉藥。

  4)灌腸:利用等滲液體清除腸道內瀦留的糞便,達到清潔腸管、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瀦留和便失禁發生。溫生理鹽水100ml/kg。

  供稿:廈門市兒童醫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