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电影《地久天长》讲述了刘耀军、王丽云这对夫妻,唯一的儿子溺水身亡,妻子又不能再生养。

他们随后二十年的生命轨迹,被完全改变。

他们远走他乡,躲避着熟悉的环境,却难以走出对儿子的思念。

而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失独家庭,他们各有各的辛酸苦痛。

观看了央视2010年一期关于失独老人的专题节目,才了解到,失独家庭的经历了煎熬痛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和残忍。

1

在重庆,一次失独老人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几位失去了独子的老人,唱着由《常回家看看》改编的歌曲。

老人们唱出了刻骨的思念,深深的孤独。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陈茂虎和郑洪英,他们是一对夫妻。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当年响应国家晚婚晚育、独生子女的政策,28岁的郑洪英只生了一个儿子。

孩子的降临,给夫妻俩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也让他们有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担当。

而命运,总爱跟人开玩笑,15岁的时候,儿子因病去世,留下了已经年过40的夫妻两人。

儿子去世了十五年,提起这件事,他们还是有掩饰不住的眼泪和痛苦。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时隔十五年后,儿子的一切,还像在眼前,恍如昨日。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别人家老人在谈论儿子、女儿,他们给自己买了两只小龟,从儿子去世那年,养到现在。

这两只龟,也已经养了十五年了,在他们心里,就像是自己家的儿子一样。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现在的他们,还可以照顾自己,而想到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生活,无儿无女的他们,要怎么面对日渐衰老的身体和孤独的晚年?

每次想到这里,他们已经提前感觉到了,生活的残酷。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在儿子的墓碑前,他们祈望能得到儿子的保佑。

虽然他们也知道,生活的艰辛,并不会因为他们的祈求而消除。

但活着的人,内心却需要力量,来支撑余生。

2

比起陈茂虎、郑洪英夫妻两个人的生活,同样是失去了独子的范梅,她的日子,似乎要艰难的多。

很早的时候,她就跟自己的前夫结束了婚姻,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

而命运,并没有对她温柔以待。

五年前,突发心脏病的儿子离开了她,那一年,她的儿子27岁,正值一个男人的黄金年龄。

那是她人生里最黑暗的时候,她觉得天塌地陷,没有了活下去的愿望。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绝望的她,做了最坏的打算。

她烧了所有跟儿子有关的物品,吞了300片安眠药,想用这样的方式,追随儿子去了。

所幸,她被抢救过来了,经历了生死,她决定坚强地活下去。

1500元的退休金,其中400元支付租房费用,500多用于手术后的医药费,生活已经很是艰辛。

而比起生活的艰辛,失去儿子后,一个人生活的孤独感,才是她难以承受的。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你不知道,失独老人的晚年,有多“残忍”

过春节的时候,别人家里都热热闹闹,而除夕之夜,她会上街转悠,去人多的地方,直到午夜12点,才回到居住的房子。

似乎只有走出家门,融入人群的那一刻,她才能暂时忘记孤独。

而她,需要面对的不止孤独,更有身体的病痛,还有以后的养老。

手术时需要家人签字,住养老院需要更多的积蓄,这些很现实的问题,都是她所忧虑的。

3

而陈茂虎、郑洪英、范梅这些被媒体关注到的老人,是我国失独家庭这个群体中的最普通的个体。

而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一个个案。

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

15—30岁年龄段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推算出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所以,每年都会增加至少7.6万个失独家庭。

保守估算,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

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收养子女的家庭。

而我国社会养老还不健全,还是以家庭为主的养老现状,“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没有子女的晚年,就像暴雨天气,没有了雨伞,在数九寒冬中,丢失了棉衣。

随着年华渐老,生活起居、大病医治、养老保障、丧葬善后等问题,成为失独老人要面对的直接问题,也成为压在失独老人心头的巨石。

而很多失独老人,还伴随着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的生存现状更加堪忧。

和普通家庭相比,失独家庭面临着更大地养老困境。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也都拿出了提案。

“年满60周岁的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优先安排,减免费用。”

“在精神抚慰方面,委托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辅导。”

“建立失独家庭生活补偿精神抚慰金制度,保证他们的生活标准。”

“失独后收养子女,从收养到养育,一路绿灯通行。”

这些平凡的老人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已经慢慢被看见。

而从被看见,到被帮助,却需要更长的时间和等待。

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古话,能成为每个老人的余生归宿。

也愿所有老人,终能老有所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