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郑和,我们都会想到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原姓马,名三宝,世称三宝太监,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朱赐「郑」姓。说到这,就又想起来了一个姓「郑」的大人物,那就是抗清英雄郑成功,他的「郑」姓也是皇帝赐的国姓。

郑和的船队到底有多庞大,你可能很难想像,只知道在中学历史课本上讲过,船队很大,要是具体说还真说不上来。咱们先列几组数据,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舶长44.4丈、宽18丈的就有60多艘,所载人数达到了2.7万人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郑和历尽千难万苦七下西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向来是各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其中流传最早而且最广的观点就是寻找在靖难之役中神秘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对于这一说法在《明史》中也可以找到依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其中惠帝指的就是咱们熟知的建文帝朱允炆,《明史》中明确的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建文帝,另一个就是炫耀国威。

《明史》中的观点算是最中肯的了,南京城破时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踪,民间传言出家当了和尚,实际上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朱棣的皇位是抢来的,不找到朱允炆,不斩草除根,心里就一直不踏实,于是登基后就在国内大肆寻找,在国内没找到后又派郑和去海上找,这也是说的通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建文帝为人忠厚,就算是逃到了国外,也不会再有翻身之日,建文帝没必要这样大费周折的寻找,这不符合逻辑,认为郑和是为寻找建文帝才下的西洋这说法有牵强附会之嫌。他们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是因为经济原因,是为了发展明朝的对外贸易,打开外交之门。

在明朝初期,常有小国来进贡朝觐,每次明王朝都要恩赐大量物品。但由于经济拮据,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限制进贡,使明朝对外的经济贸易近乎停止。明成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发展对外关系,扩大贸易往来,才派郑和七下西洋。

不管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所起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同时还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以上出自《明史·郑和传》,不止为了建文,还为了显示国威。

另外,成祖曾派人追寻建文,回报是有可能入海。也就是说不是没在境内找过,是找不到。

拜托问问题和答题的人先看书行吗?这完全是断章取义呀。


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以后,对于建文帝出亡一事,官修正史和许多史家都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

以清代官方所修《明史》而言,就很典型。《惠帝本纪》中说,燕军入城时,「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但就在同一卷中,又说「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这里显然是没有把握,才两说并存,而在其他一些人物传中,又不免露出一些有关惠帝出亡的端倪。

撇开有关此事各种有争议的记载不谈,仅从朱棣即位后的一系列行动中,也可以看到惠帝出亡的蛛丝马迹。

朱棣率领燕军攻城掠地,经过几年苦战,终于夺取了皇帝宝座。

可是,他一进南京,首先使他很不痛快的便是明惠帝失踪,他下令紧闭宫门、城门,一连搜索数日,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毫无所获。为了安定人心,他把从大火中捡出的残尸作为惠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可是,他心里到底存有疑虑。为此,自永乐初年起,他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和行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国内派胡濙出巡,海外派郑和下西洋。

胡濙出巡一事,史有明载。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城中找不到惠帝,而外间却偏偏流传出惠帝出亡的种种传说,基至传说惠帝化装成各种人物,串联旧臣,伺机复辟,这便朱棣非常不安。

但是,公开派出大队人马各处搜索,似乎也不妥,一则惊扰太大容易造成人心浮动,二则大队行动目标大,也不易奏效。后来,成祖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派亲信近臣胡濙巡视天下州郡,暗中访查。

胡濙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风尘仆仆,奔波于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地,足迹几乎遍及域内州郡。

虽然他似乎什么也没有找到,但仍然不停地奔走著。直到永乐十四年,他才第一次还京停留。胡濙永乐十四年回到京城,官升礼部侍郎。永乐十七年,再次就道,踏上寻访之途。

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似乎得到了某种确切答案,急匆匆赶往北京,恰逢朱棣率军出征,在宣府驻扎,胡濙又立即赶赴宣府。

胡濙到达宣府时,成祖已就寝,随侍成祖的宦官见到胡濙到来,像处理紧急军情一样,立刻去禀报,成祖闻说,马上起来,即命胡濙立即奏报。

胡濙与朱棣秉烛长谈,直到四更时方告结束,他向朱棣报告了些什么呢?《明史》中说「先濙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很明显,胡濙所谈,与惠帝踪迹有关,甚至已经得到重要消息,所以才能尽释成祖之疑。

当胡濙在宣府向成祖报告寻访结果时,正值郑和第六次下西洋。郑和远航,是明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一次壮举。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和时间之早,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而说到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般认为有加强海外贸易、扬威海外、显示中国富强、借外国朝贡之声势以巩固其在国内统治等等;其中也有寻找建文帝踪迹的意思,如上述胡濙寻访的资料中,便把"传言建文蹈海去」与郑和下西洋联系在一起。

而在《明史·郑和传》中,说郑和航海是由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把几种目的并列,而将寻找惠帝放在第一位。

原来,成祖登位后,在有关建文帝逃亡的多种传闻中,以逃亡海外之说最多,甚至传说有人在海外某地见过他。无论建文帝在国内还是海外,成祖都很想找到他。

因为成祖深知自己以武力夺位,不满的人很多,只要建文帝仍逃亡在外,就会成为这些人的一面旗帜,建文帝的才能虽不足为虑,但借机发难者却令人担心。

朱棣在巩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清楚地意识到,只要惠帝存在将是阻碍其集权的潜流。郑和下西洋和胡濙寻访就是在这种特定政治局面下发生的。

所以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跟寻找建文帝有关,但是朱棣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派郑和下西洋同样有加强海外贸易、杨威海外、夸耀中国富强的目的,事实证明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亚非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风貌。

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历史内容,请关注「鲲鹏历史」。


永乐年间寻找不知所踪有可能逃到海外的建文帝,放著当时刚刚复立的锦衣卫还有新设的东厂这两个特务机构不去寻找,非要让郑和率领著大规模的船队耗费著国库浩浩荡荡的去寻找,说的好像明成祖朱棣是傻子似得,更是严重侮辱了我们读者的智商…

这种说法别说站得住脚,根本就没有站脚的地方!

寻找一个逃匿的人,放著锦衣卫和东厂这种特务机构不派出海外查,而是派大部队浩浩荡荡的查,真不知道这是寻找,还是朱棣用这种方式提示建文帝:大侄子我派大部队来抓你了!赶紧躲远点!

虽然今天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大家是各有各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站得住脚的无非也就是那几种说法。

政治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比如说稳定当时动荡的东南亚各国局势,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保证向中国朝贡的使团还有明庭外出贸易船队的安全,还有震慑倭寇的用意。

经济目的是为了明庭的官方海外贸易,利用郑和下西洋的官船载运中国特产陶瓷、丝绸等,来进行贸易,或者用以交换一些中国所缺的香料、宝石、染料、象皮等。还有就是扩展朝贡贸易,主要用以巩固西洋朝贡体系。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虽然明有海禁,清更是升级为闭关锁国。但明成祖朱棣时代并没有自我封闭,而是积极与海外联系,用以了解当时的海外格局。

要说专门寻找建文帝是不可能的,最多最多也就是顺便寻找。换一个正常皇帝,没有利益动机,国库消耗不少,派大规模的船队专门寻找一个逃匿的人,怎么可能怎么会呢。

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占个毛线的脚,这明显是小说家之言和满清的可以抹黑!

试想,寻找建文帝需要带一个全世界无敌的超级舰队吗?不需要,派出精干的锦衣卫就行!

好吧,你又要说郑和舰队是为了给寻找建文帝打掩护。脑回路惊奇啊!为了暗杀某人,大炮轰一下,期间放冷枪。用大张旗鼓的面子工程来掩护秘密行动,历史上恐怕只有这一个奇葩的谎言了吧?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宣告,明朝继承了元朝的世界霸主地位!

元朝时期,有四大汗国臣服,还有无数的藩属国进贡,远朝是世界中心。多次御驾亲征蒙古的朱棣,恐怕最想做的就是建立起一个元朝那样的超级大国世界霸主吧?

正是这种霸主心理,朱棣的郑和船队并不追求盈利(实际上盈利也不少,只是官方拿到不多),更多追求政治上的臣服。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这个说法确实很难站住脚,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附带查访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应该是有的,但肯定不是主要目!在当时朱棣的眼中,他希望通过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方式显示大明国的军力和财力,耀兵于海外,让南洋的那些国家摄于大明国的军事实力,来向大明国纳贡!根据史书记载,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当时很多南洋地区的小国的国王来到北京,向朱棣称臣纳贡,朱棣也确实觉得很有面子。但是我想,这些小国国王中很多应该是冒牌货,只是顶著一个国王的帽子,来到北京来蒙事,骗取朱棣的赏赐!这种事情并不奇怪,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有商人冒充罗马的使臣来到长安,给当时的汉武帝献了一些当地不怎么值钱的土产,然后汉武帝赏赐他一大笔钱!

郑和在当时是不会甄别的,甚至我想郑和有意找了一些南洋地区的土族的首领,跟他一起回北京骗钱的!而按照一些人的说法,郑和带著这些军队,在南洋也干了很多的私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帮助,东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国家,和原有的印度教和原始宗教的那些部落打仗,帮助穆斯林巩固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势力!


《明史·郑和传》里面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可见这个说法最早是来自请《明史·郑和传》,那我们就要问下,这个明史是何人修撰的,那就是清朝人。清朝取明朝而代之,自然要摸黑一下前朝,正所谓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清朝人的话值得商榷。

再者郑和每次下西洋的排场都是非常大的,光人就有两万多,队伍可谓是浩浩荡荡,声威浩大。这不是明摆著给建文帝通风报信,说:大侄子,你快跑,我来追你了。显然属于无稽之谈,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引万国来朝,促进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据学者统计,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财政收入,至少有30万黄金,1000万两白银,极大地解决了当时明朝国库紧张的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