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很多的歷史人物,他們所經歷的事情。都曾被納入教科書中,而正是通過他們自身的故事,來告誡我們要好好學習,刻苦向上的道理。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一位,年少時做過的一件事,就被選入教科書,讓我們去學習他的刻苦學習的優良傳統,可是當你知道他以後的作爲,這時你就會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他。

  他就是匡衡。教科書上鑿壁偷光的故事,說的就是他。

  匡衡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世代靠種田爲生,從小他就表現出聰明好學。在古代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是沒有條件去讀書的,更何況連字都不認識談何讀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很小就開始幫家裏做事減輕家裏人的負擔,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自己的一位親戚家的孩子在認字,他就跟過來一起學習,這樣也就爲他讀書打下了基礎。

  認字以後,他就到處去借書看,可是書當時作爲貴重的東西,很少有人願意借給他,不得已,他通過給有錢人家裏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能借書給他看看,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積累了大量知識。

  成年後的匡衡理所當然的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這樣他也沒有多少時間來看書,只有中午休息的時候看上一會兒,晚上勞作回去,由於家裏太窮,買不起蠟燭,面對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他實在不願給家裏增加負擔,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誦白天讀過的書籍,此時突然看到東邊的牆上透過來一絲亮光,原來是鄰居家的燈光照進來,這時的匡衡靈機一動,就拿出來刀子在牆上鑿出來一個洞,這樣光就大了起來,就在這點微弱的燈光,讀起書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刻苦學習終於成爲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

  據《西京雜記》記載,匡衡字稚圭,勤學而與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印光而讀之。這段話我們可以得知匡衡爲了讀書,而經歷的艱難險阻。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由於他在對《詩經》上的造爲,理解之深。很快就被有對《詩經》同樣愛好身爲太子的元帝所青睞,漢元帝即位後,很快就對匡衡委以重任,官拜博士。公元前36年,匡衡被任命爲當朝宰相。

  作爲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宰相以後,漢元帝又給他封侯,給他封了三十一萬畝的土地,在古代一但有了這麼多的土地,馬上就開始富裕起來,而一旦有了錢的匡衡思想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對於漢元帝封的三十一萬必不滿意,於是他利用職位上的便利,既然私自撰改成四十萬畝田地,實打實的成了地主老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很快有人就發現了他的問題,於是上朝彈劾他,漢元帝得知此事以後,十分氣憤,就把他貶爲庶民,在回鄉途中,病死他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各種誘惑面前,一定要抵抗的住,不然一步錯,步步錯,匡衡年輕時爲了讀書,不惜鑿壁借光,被後人廣爲流傳,而身居高位時,抵擋不住誘惑,導致自己身敗名裂,被後人所恥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