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京位於山城國愛宕,葛野二郡,東西寬4.5千米,南北長5.2千米。在桓武天皇時期由長岡京遷至此處。從公元794年遷都至此後,除去1180年曾短暫地遷至福原京,至明治維新遷都至東京之前,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在此之前,山城國被稱為山背國,但由於遷都,改為山城國。在《日本後紀》延曆13年11月中有如此的記載「丁丑。詔。雲々。山勢實合前聞。雲々。此國山河襟帯、自然作城。因斯勝、可制新號。宜改山背國、為山城國。又子來之民、謳歌之輩、異口同辭、號曰平安京。又近江國滋賀郡古津者、先帝舊都、今接輦下。可追昔號改稱大津。雲々。」由此可見,山背國的名稱被改為山城國,平安京的名號也由此而起。在遷都平安京後,都城的建設並沒有停止,直至805年12月才告一段落。在《日本紀略》中有如下記載。延曆24年12月壬寅參議右衛門督藤原緒嗣進諫到「方今天下所苦,軍事與造作也,停此兩事,百姓安之。」桓武天皇接受了藤原緒嗣的建議,廢除了造宮職,中止了平安京的建設。

平安京由左京和右京構成,根據《延喜式 左右京職》記載平安京「南北一千七百五十三丈 東西一千五百八丈」平安京的中軸線是北至大內里朱雀門,南至羅城門的朱雀路。據《延喜式 左右京職》記載,「朱雀路廣二十八丈」是平安京內最寬闊的道路。朱雀路以東為左京,又稱洛陽,以西為右京,又稱長安。後世「上洛」一詞即由此而起。由於平安京右京地勢較低,後世右京逐漸衰退。平安京內實行條坊制,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路將平安京劃分為南北向的條和東西向的坊。由《延喜式 左右京職》可知,南北走向大路為10丈,東西走向大路為八丈,小路為四丈,宮城東西大路廣十二丈。宮城大路即為由一條大路至二條大路間所有大路。由圖可知,平安京內共有九條八坊。在大路將平安京劃分為較大的區劃後,每個較大區劃內還有東西向,南北向小路各三條,將較大的區劃劃分為十六町,每町為邊長約120米的正方形。需要注意的是,在二條大路以北,由於平安宮的存在,條坊發生了變異。在一條大路與二條大路之間,並非全為小路,還存在著土御門大路,近衛御門大路,中御門大路和大炊御門大路。在這六條大路之間,僅存在五條小路,分別為,正親町小路,鷹司小路,勘解由小路,春日小路和冷泉小路。由此可知,由於小路數量較少而大路數量過多,每個較大區劃內僅有八町而非十六町。

需要注意的是,在左京七條二坊和右京七條二坊存在著東市和西市,佔地各四町。據《日本紀略》延曆十三年七月辛卯朔條記載「遷東西市於新京,且造廛舍,且遷市人。」由此可知,平安京的東西市是由長岡京遷移而來。在《延喜式 東西市司》中有如下記載「凡市皆每廛立榜題號,各依其廛,隨色交關。不得彼此就便違越。」「凡每月十五日以前集東市,十六日以後集西市。」根據這些記載可知店鋪均需以所售賣物品標誌店名,每月十五日以前在東市交易,十五日後在西市交易。在「東廛」「西廛」條可知,在東市售賣五十一種商品,在西市售賣三十三種商品。在左京九條一坊和右京九條一坊還有東寺和西寺,這是平安京內僅有的兩座官寺,也與桓武朝禁止私寺有關,體現了國家對佛教的統制。

在平安京的北部,還有一個重要的建築群——平安宮。平安宮四面共開14個門。分別是,南面:朱雀門、皇嘉門、美福門,北面:安嘉門、偉鑒門、達智門,東面:上東門、陽明門、待賢門、郁芳門,西面:上西門、殷富門、藻壁門、談天門。其東西約1.2千米,南北約1.4千米。大內里中主要建築物有朝堂院,舉行政務及儀式時各級官員在此行事。其中最重要的建築為大極殿,為天皇處理政務和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在朝堂院的西側有豐樂院,為宴會與招待外國使節的場所。在朝堂院的東側是太政官廳。周圍還有八省各省的辦公場所。需要注意區分的一點是,朝堂院又稱八省院,需要與八省廳相區分。

平安宮又稱大內里,在朝堂院的東北部是內里,即天皇及女眷居住地。周圍築有二重牆。二重牆間設有中和院,內膳司等於天皇起居相關的建築物。在九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律令制的衰退,除與天皇和太政官相關的官司之外,大多數官司已不復存在。

PS:偶爾寫一篇水文(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