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日本的城池更類似於西方的堡壘,只是作為屯軍的軍事設施,為什麼中國能有那些一圍起來就是一個城市的城牆


呃,老哥恐怕你對日本的「城」這個概念有點誤解吧....

古代日本,「XX城」其實與我國是一樣的,都是一圈城牆圍起來的城市,概念也與我國的城基本意義一樣。

下圖是我去年國慶去日本姬路城時的照片,你可以看一下姬路城的規模,是不是與我國很相似?

只有「XX山城」這種城才是徹頭徹尾的軍事要塞,而且顧名思義是依山而建的。具體你可以看下圖感受一下


都這還好,比較奇怪的是高句麗王國,和雅典以及羅馬人,喜歡造山城,也就是城中之城,或者城池旁邊再造一個堡壘。平壤旁邊好像也有。不知道誰學誰的。

今天你去英國蘇格蘭旅遊,愛丁堡城堡就是在山上的,作為總督府使用。斯特林也有城堡,距離勇敢的心的古戰場不遠。

也可能中國的戰爭規模烈度更曠日持久,從戰國開始就經常圍城,切斷水源,斷糧到人肉相食之類。因此一定規模的城市和城牆是有必要的。就像過冬要貼膘長肥肉。

日本長期就同一家人當天皇,大家爭得是幕府大將軍,也就是實權宰相的位置。假如戰爭以某一方壓倒優勢,弱勢方也並不斬草除根的話,那就沒必要搞那麼大城池。並且只有核心的家臣,親兵這種才會跟著抵抗到底。

古代人命是最值錢的,所以才有那麼多奴隸。以色列第一次被滅國,猶太人被遷徙到巴比倫繼續做工和生活。說白了,老百姓投降基本都能活。

還有一點,中國一直有農耕和北方游牧民族交往恩怨情仇的歷史。如果是小規模侵擾,城牆是可以保護民眾的。

中國早年不是石頭城牆,都是夯土城牆。明朝才有燒磚的城牆,而且中間還是土或者是空的。所以你說是城牆也行,也有技術含量,但也沒有那麼高級。

而你說的日本城堡,不是這個樣子。到了後期還是很精緻的。

事實上用石頭(不是磚)的建築不可能造特別大,成本太高。西方的城堡也沒有特別大的。所以金字塔才是奇蹟。


城和堡是不一樣的,堡是單純軍事設施,中國這邊也有,也都沒有城大,最大的堡不就是布達拉宮。


因為中國完成了中央集權大一統,說白了就是進入到了帝國時代,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城市化,有條件建造大規模的方城。

當然動蕩分裂時代大城基本都因為長期攻伐被摧殘乃至覆滅,市民想活下去都會遷附於地方豪強莊主的大堡要塞周圍,退化為散居客或轉化為農民。可以參考下客家圍龍屋照片,那就是一種塢堡,平時普通百姓在堡外居住,遭遇外敵就進入堡內防禦堅守。

至於日本,長期處於動蕩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所以在大部分時間日本的城≈中國的堡,平頭百姓散養在堡外邊就叫町。分裂時代和西歐中世紀差不多,貴族和騎士(大名和武士)住城堡,其他人外邊散養。當然日本完成統一,相對穩定和經濟發展後,也建立過比較大規模的方城,江戶城就是代表。可以玩玩全戰幕府將軍看看山頭王的城和京都大城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中國古代是郡縣制,城裡包含整個小鎮,各種市場,商業街,衙門,居民也很多住在城裡,自然就大

日本古代是分封制,那個嚴格意義叫城堡,你可以理解成大名的武裝別墅,裡面即是大名的住處,也是辦公的地方,但普通武士和町並不在保護之內,所以顯得小


大一統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統治者需求不同。

日本大部分的城市沒有城牆,很多城市是根據城堡形成的城下町。封建制度下地方領主最需要的是自身的安全。領地本身規模限制、領主和領地農民/其他領主之間的對抗規模只需要要塞就可以保證自身家族和家臣居住、防衛的需求。而且以領地自身的財力和動員能力想要修建巨形城牆是件付出極高但用處不大的行為。

日本在平安時代之前(此時律令制沒有崩潰,中央權力尚且較大大)是出現過包圍著整個城市的大型城牆的。豐臣秀吉基本統合了日本諸侯之後也在京都修築過超過20km長度的城牆。

日本和歐洲類似,古羅馬時期中央管理能力較強,此時存在大型城牆,中世紀前期一些地方領主自發把居所搬遷至易於防守的地方並加強居所的防衛設施形成城堡來保障自身家族的安全(此時部分有對抗維京人等國外入侵的城市也已經有了大型環城城牆),後期隨著管理面積、財政能力、戰爭規模的提升等原因,除了城堡外也形成了其他擁有巨形城牆的城市。


只能說是生產力限制出來的。

平安到戰國,那麼大的城市就一個京都或者鎌倉,戰亂不斷導致生產力落後,必然導致物質匱乏,依山修築城池(防禦公事)可以最低成本去防禦入侵,城池腳下的村子怎麼辦?當然是敵人來了,進到城堡擠一擠,這類易守難攻的城堡可是節省了大量兵力的。

你說中國,長期大一統的國家,生產力能不比東歐日本這些地方城市大嘛

到了江戶時代,天下太平了,江戶長崎等城市在幕末都是發展迅速的,所以生產力真的決定了城市能否發展出來,歐洲近代就那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地區才能保有較為發達的生產力,比如巴黎,低地,北義大利等等,如果想要有直觀的體會,可以玩一玩天國拯救這個遊戲,就能感受到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