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不是沒有人嘗試過。北齊神武帝高歡就是這個吃螃蟹的人。他就娶了柔然(蠕蠕)的公主。過程怎麼樣呢,北史裡面就有記載[1]

話說當時柔然強盛,和西魏一起聯合打東魏。因為東魏當時的事實執政是高歡,也就是後來北齊的神武帝。於是高歡也想通過聯姻來緩解兩面受敵的壓力。於是派人去柔然為自己的兒子高澄求婚。然後柔然王提議:「你兒子娶不行,但是你自己娶可以」。——我其實一開始也不太理解柔然王這個時候的想法,高歡已經老了,為什麼非要把女兒嫁老頭呢?想來柔然王覺得自己是和東魏皇帝平級的,自己的女兒應當嫁給一個王爺。而高歡雖然掌握實權,但是說到底也只是渤海王,而高歡的兒子更要低一級只是渤海王世子,感覺有點不門當戶對,所以才一定要高歡親自娶。

高歡也是有點崩潰,手下就勸啊勸啊,於是就答應了。然後柔然王就派自己的弟弟禿突佳——這個似乎按照輩分,高歡應該叫禿叔叔了——來送親,禿叔叔樂滋滋的說:「等抱了外孫,我就回去!」於是柔然公主就這麼嫁給了東魏的齊王高歡做妃子。

公主性嚴毅,一生不肯華言。

這幾句話史官已經挺委婉了,其實就是說這位柔然公主不會說中原話,同時性格「嚴毅」——直白點說就是無趣,不苟言笑。這樣一個又無趣,語言又不通的柔然公主,高歡也是挺為難。畢竟五十多歲的人了,身體也不好。有次生病了,沒有去公主的住所造外孫,禿叔叔就不滿了:

這是多麼有畫面感的一個場景了啊,宮殿門外,一個奇裝異服的異族怪老頭對著殿內罵罵咧咧,殿內五十多歲的高歡有氣無力的癱在椅子上生病,聽到怪老頭的叫罵,無奈的強撐病體,苦笑了一下,命令手下把自己扶起來躺在擔架上,一顫一顫的讓人抬著去柔然公主的宮中「侍寢」——成大事,往往必須忍常人所不能忍!所謂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高歡也算是從劍戟從中拚命拼出來的富貴,終於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數人的生殺予奪,都在其一念之間,但是——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啊!到頭來連夫妻生活的自由也沒有,不知道高歡心中,是否也曾泛起一陣淡淡的哀傷?

兩年後,高歡駕崩。外孫依然沒有抱上。按照中原禮法,柔然公主就是太妃了吧?——當然不,不抱外孫怎麼行,把中原禮法放一放,按照柔然的規則來!於是即位的高澄「繼承」了柔然公主,最後終於生下了一個女兒交差。

這樣的體驗,還是不要讓漢朝皇帝經歷了吧!

再說,漢朝和匈奴之間是互相爭奪生存和發展資源的敵國,其生活習慣和方式都有根本性不同。雙方只能有一個勝者和一個從屬,無法像清朝那樣形成「滿蒙一家,共治天下」的理念。

娶敵對國公主和娶從屬國公主的意義是不同的。明朝皇帝娶朝鮮妃子也不是一個兩個,也並沒出什麼問題。那是因為朝鮮稱藩已久,無論是體量、意願還是能力上,都不足以動搖明朝的朝廷,朝鮮甚至於對於明朝的文化有很強的認同感。而匈奴和漢朝,則是從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和生存空間等全方位對立。所以這樣的和親就有點微妙了。

匈奴公主來了,做什麼好呢?做皇后自然不可能,但是匈奴好歹也是一個國家,其公主當個婕妤、夫人什麼的總可以?既然有了名分,那麼其實就有了母以子貴的可能。漢朝皇帝的謚號,除了開國之外,都一無例外的帶一個「孝」字。為什麼呢?霍光說的清楚:「漢之傳謚常為孝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很多皇嗣的,就算是有,也未必每個都能長大。如果正好只有匈奴夫人誕下龍種,那這皇位是傳給他呢,還是傳給他呢,還是傳給他呢?

皇位如果真的傳給了漢匈混血的小皇帝,小皇帝或許從小受中原教化,能夠有教無類,但是匈奴太后攜境外的匈奴大軍以自重,這對朝堂的干預能力就不一般了。並且皇帝和大臣因為孝道,對太后政策的干預也不免投鼠忌器。所以,不娶匈奴公主,從源頭上杜絕這種可能還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最後,提到匈奴公主,恐怕心目中首先浮現的是這樣的有點異域風情的貴族女子:

想像中的匈奴公主一

或者這樣的?

想像中的匈奴公主二

然而,考慮到當時匈奴的氣候(草原為主,需要經常遷徙,多風沙)、衛生條件(基本不洗澡)、飲食習慣(牛羊肉和乳酪,貴族可以多吃,並且多吃確實能禦寒,還有勁射大雁)

體驗匈奴的味道!京東¥ 13.90去購買?

和當時的護膚品種類,真實的匈奴公主可能是這樣的……

當然,我們不是古人,不知道漢朝的元、成、哀、平諸帝聽到這個建議會有什麼想法。但是我只是本能的覺得,如果這個建議沒有被批准便罷;如果批准了,即便是漢匈因此共享太平了,提這個建議的人,在皇帝那兒恐怕不會落下什麼好印象。

參考

  1. ^蠕蠕公主者,蠕蠕主郁久閭阿那瑰女也。蠕蠕強盛,與西魏通和,欲連兵東伐。神武病之,令杜弼使蠕蠕,為世子求婚。阿那瑰曰:「高王自娶則可。」神武猶豫,尉景與武明皇后及文襄並勸請,乃從之。武定三年,使慕容儼往娉之,號曰蠕蠕公主。八月,神武迎於下館,阿那瑰使其弟禿突佳來送女,且報聘,仍戒曰:「待見外孫,然後返國。」公主性嚴毅,一生不肯華言。神武嘗有病,不得往公主所,禿突佳怨恚,神武自射堂輿疾就公主。其見將護如此。神武崩,文襄從蠕蠕國法,蒸公主,產一女焉。


因為大漢天子如果娶了匈奴女子為妃的話,那麼大漢天子名義上就成了匈奴單于的女婿,大漢天子就需要像侍奉自己父親一樣侍奉匈奴單于,所以大漢天子為什麼要在自己擁有未央宮中三千佳麗的情況下,吃這種形式上的虧呢?因為漢朝和唐朝時期的和親很多都是在對方承認了中原王朝的正統地位(如大唐文成公主和親),胡人領導者又表示願意像侍奉自己的父親一樣,侍奉中原王朝的君主,所以當時的和親根本不算恥辱,又因為古代游牧民族往往以娶漢族名門之女為榮(參考東漢中郎將蔡邕之女蔡琰,晉惠帝司馬衷第二個皇后羊獻容、漢國昭武帝劉聰皇后劉娥三位漢族名門女子),所以大漢或者大唐公主嫁過去後一樣是很受游牧民族尊重的,如果王昭君這種西漢普通宮女的話,那麼她們在游牧民族那邊的地位肯定高於在中原的時期,這個跟北宋靖康之亂那樣的情況是兩碼事。

又因為如果大漢天子娶了匈奴女子為妃的話,那麼這個匈奴女子也非常有可能成為匈奴單于內應,所以大漢天子更沒必要這樣做,以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漢朝之前又不是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雖然東周襄王姬鄭在位時期(公元前651年到公元前619年)正直齊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慈甫、晉文公姬重耳等當時的霸主爭霸時期,但是東周卻已經非常衰弱了。因為周襄王姬鄭的弟弟王子帶打算奪取王位,所以王子帶便與自己的母親周惠王后隗氏商議後,引周惠王后隗氏娘家的部落進入東周首都洛邑,最後如果不是晉文公姬重耳繼承了齊桓公姜小白的「尊王攘夷」旗號,成功率領晉國軍隊擊退胡人,並且把周襄王姬鄭送回東周首都洛邑的話,那麼東周這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可能就要改胡姓了,這裡的周惠王后隗氏就是周惠王娶的胡人女子,周惠王的這次聯姻,差點把自己的兒子周襄王害死了。

雖然晉文公姬重耳的母親也是胡人,但是因為晉文公姬重耳的一生中都得到了自己外祖父狐突,以及自己兩個舅舅狐偃和狐毛兄弟的幫助,所以我們也不能說胡人就一定都是壞的。不過因為晉文公姬重耳的後母驪姬倒也算是胡女的,晉文公姬重耳也被驪姬陷害過的,所以或許是東周時期的王子帶之亂和驪姬之亂兩件事讓大漢天子對胡人有了更大的戒備心理了也說不定呢!

不過漢唐時期的和親應該和明朝時期的又不太一樣了。雖然明成祖朱棣後宮中有麗妃韓氏這樣的朝鮮李氏王朝宗室女子,但是因為這些朝鮮女子應該都算朝鮮國王為了討好明成祖朱棣而主動送來的,當時的朝鮮王朝也比大明王朝弱小很多,明成祖朱棣當然也不會以娶朝鮮女子為榮,更不會像侍奉自己父親明太祖朱元璋那樣侍奉朝鮮國王,所以這種情況和漢唐時期那種強大政權君主嫁宗室女或者普通宮女給弱小政權君主的情況有所不同。


一部漢朝史,半部外戚史,

漢朝的外戚專權最為典型。

有很多漢朝皇帝非常悲催,

一生都在斗老媽姥爺舅舅。

要麼鬥不過,自己被換掉,

要麼斗贏了,自己也死了。

自己死得早,孩子還太小,

孩子長大了,繼續斗外戚。

如果是普通的外戚還好說,

呂后那麼牛死後也被清算。

但是萬一出了個匈奴太后,

那小皇帝和大臣斗得過嗎?

分分鐘就引匈奴大軍入宮,

把不聽話的人通通都砍頭。

像楊堅那樣奪了外孫江山,

那也不算是件多難的事情。

歷朝歷代絕嗣的皇帝很多,

只有一個兒子的也不少見。

萬一只有匈奴妃子生兒子,

那就少不了跑出匈奴太后。

就算皇帝生了很多個兒子,

匈奴妃子也可以攜敵自重。

如果不立她的兒子做皇帝,

娘家就大軍南下以打促談。

歐洲哈布斯堡王朝很奇葩,

人家不靠武力來開疆闢土。

光靠聯姻和繼承就能奏效,

不費一兵一卒就大吃四方。

如果漢朝皇帝娶匈奴公主,

那麻煩事可就沒完沒了了。

每當立太子、皇帝去世時,

匈奴大軍都要來攪和一下。

內部沒搞定,外部又添亂,

還裡應外合,誰能搞得定?

從一開始就不娶匈奴公主,

才能避免無窮無盡的麻煩。

下面是漢朝掌權的外戚們,

真是前赴後繼,沒完沒了。

要是再來個匈奴太后掌權,

真不知道複雜到什麼程度。

西漢

呂氏(漢高帝妻族、漢惠帝母族):呂雉、呂祿、呂產、呂台

薄氏(漢文帝母族):薄姬、薄昭

竇氏(漢文帝妻族、漢景帝母族):竇漪房、竇長君、竇廣國、竇嬰

王氏(漢景帝妻族、漢武帝母族)王娡、田蚡

衛氏(漢武帝妻族):衛子夫、衛青、霍去病

史氏(漢宣帝祖母族):史良娣、史高

李氏(漢武帝妻族):李夫人、李廣利、李延年

上官氏(漢昭帝妻族):上官皇后、上官桀、上官安

霍氏(漢宣帝妻族):霍成君、霍光、霍顯、霍禹

許氏(漢宣帝妻族、漢元帝母族):許平君、許廣漢、許延壽、許嘉

王氏(漢元帝妻族、漢成帝母族):王政君、王鳳、王根、王莽

傅氏(漢哀帝祖母族):傅太后、傅喜

丁氏(漢哀帝母族):丁姬、丁明

東漢

竇氏(漢章帝妻族):章德竇皇后、竇憲

鄧氏(漢和帝妻族):鄧綏、鄧騭

閻氏(漢安帝妻族):閻姬、閻顯

梁氏(漢順帝妻族):梁妠、梁商、梁冀

董氏(漢靈帝母族):董太后、董重

何氏(漢靈帝妻族):何皇后、何進

這麼大領土靠聯姻繼承得到,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啊。

哈布斯堡王朝的座右銘就是:

「讓其他人發動戰爭,而你們,

快樂的奧地利人,去結婚吧!」


有些人覺得嫁公主不是強國對弱國做的事情,那舉一個近現代的例子。

你知道為什麼日本人讓溥儀胞弟溥傑娶日本貴族女性嗎?

因為只要溥傑生了兒子,再把溥儀殺了,按照清末繼位傳統,這個兒子就成為唯一的皇位繼承人。

先不說幼子長大前,皇母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干涉朝政。

但說一個有著日本生母,接受日式教育的皇位繼承人,日本這一招絕對仔細研究過中國史書!


這正是漢朝君臣高明的體現。首先在輩分上,嫁公主出去等於單于是皇帝的女婿,皇帝是老丈人,明顯是漢朝這邊更佔便宜。

反面例子是突厥的佗缽可汗,因為突厥實力強大,當時北周和北齊爭相和他訂立姻親關係,並繳納歲貢,周武帝宇文邕娶的就是佗缽可汗的侄女。結果怎麼地,他直接管北周和北齊的皇帝叫起了兒子。

時佗缽控弦數十萬,中國憚之,周、齊爭結姻好,傾府藏以事之。佗缽益驕,每謂其下曰:「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娶了匈奴老婆的話名分怎麼給。當皇妃的話匈奴丟面子,當皇后的話漢朝丟面子。但是無論當皇后還是當皇妃,她所生下的兒子都會參與皇位競爭,並且會以匈奴當做爭位的後盾。

如果爭輸了,漢匈關係交惡,匈奴公主和親效果白費。如果爭贏了,對漢朝而言比輸了還慘,首先是皇帝會帶著匈奴血統,還得管單于叫外公,接著匈奴也會深度參與漢朝內政事務,那才真叫一個喪權辱國。

類似的例子如漢趙時期的劉淵,他出身自匈奴屠各部,長子是和南匈奴貴族呼延氏生下的劉和,他還有另一個兒子是和氐族貴族單氏生下的劉乂。這倆兒子一個是屠各和南匈奴聯姻的結晶,另一個是匈奴和六夷聯姻的結晶。

後來劉淵四子劉聰殺兄自立,為了鞏固和南匈奴以及六夷的聯盟關係,立了來自呼延氏的皇后,但又立劉乂為皇太弟,承諾自己死後劉乂繼位,劉乂死後呼延氏的兒子繼位,結果造成呼延氏和劉乂關係敵對。最後匈奴貴族冤殺了劉乂,導致六夷部落叛亂者超過總人口一半,漢趙實力大受打擊。

如果漢朝娶了匈奴公主並生下兒子,匈奴也會像上述故事裡那樣參與漢朝政治,並對朝廷造成割裂,那問題可真就嚴重了。

最後,用公主和親其實操作空間很大。說實在的,漢朝根本沒什麼興趣參與匈奴政治,所以從來就沒用過真公主去和親。要麼找個遠房親戚嫁出去,要麼直接認乾女兒。既沒感情,又沒地位,把她們嫁出去對漢朝皇帝半毛錢損失都沒有。

因此,娶匈奴公主是萬萬不行的,相比之下,和親就很聰明了。

————————————————————————

統一回複評論區只會用下半身思考的群體,看看匈奴單于自己是怎麼說的:

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