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德川家康,想了解那裡面具體的戰爭到底是多大規模,諸侯國的人口經濟上什麼水平。以前看到有書上說日本戰國時期的戰役大部分是以十人百人為單位,更像是現代的大型黑社會鬥毆,是這樣嗎?


日本人口是不少的,戰國時期人口跟我們三國時期的人口差不多,但是日本受限於資源和生產力,以及各大大名的領土之類的原因,戰國早期的大名很難有規模較大的部隊。像比較富的武田信玄,兩到三萬的常備軍沒什麼壓力,窮一點的大名,舉國之力湊個兩萬人也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很多戰鬥的規模確實比較小,幾千人幾千人這樣。

但是到了後期,由於土地的兼并和經濟的發展,比如說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方家康35000人,織田信雄60000餘人對抗秀吉的125000人,雖然比不了中國古代動輒幾十萬人的大型會戰,但是人數也不少了。

順便說一下,我進來之前原本以為又是那種嘲諷日本戰國是村長械鬥的。

沒想到我錯了,檔次居然又掉了,變成了黑社會鬥毆.......

不知道下次再看到這樣的問題,會不會變成:以前上網看到別人說日本戰國時期是街頭鬥毆,是不是像LOL那種5V5類型的?


順手寫了好多,發覺跑偏題了,不過還是發一下吧。中國的古代戰爭,動輒十餘萬,上百萬,這方面知乎上有過問答。其中有一個回答,是這些實際上是整場戰爭的動員人數。因此揮師百萬,可能實際上是兵分五路,並且很可能是前方開撥甚至已經乒凌乓啷,後方還在進行動員、訓練中。而且還很可能算上了隨軍的民夫等人員。至於日式的戰爭,我不是很熟,但可以舉一個我略微熟悉一點的例子。十八世紀前期的普魯士,人口不過400餘萬,卻整出了一支4、5人的常備軍,人皆稱之瘋狂、軍國主義。軍人絕對數量上看是很少,但是想想人口的百分之一不事耕作,這個國家還能剩下多少青壯年勞動力可用(男子只有一半,又刨掉老弱、傷病、教士、貴族等等)。為這支軍隊提供日常的飲食、軍裝用具、槍支彈藥,無一不需國帑,而稅收又都壓在了剩下的人口頭上。雖然時值十八世紀的歐洲,但普魯士依然農耕是大頭,全面的工業化此時尚未展開。這些花銷用度,可以自行估算一下。日本戰國時逢割據,無非是本來應該由中央支付的款項改成由各個領主自掏腰包而已。因為佔用勞力,所以只能戰爭只能限定在農閑時節,方有人力可供調動,也方有糧食可供取用,或者到別人那裡順手捎帶一點(俗稱亂捕?)。因此一場戰爭各個領主動員各自百十來人,全軍拼湊成一支數千人、上至2、3萬人的軍隊,也是正常的,畢竟後面還有一整支人數不見得會少多少的後勤隊伍。另外必須指出的是,戰國時代的日本,缺乏一個成熟有效的官僚系統,因此軍用物資的徵用、調配、發放,完全是各自籌措,效率無可避免臃腫低下。同一時期的中國,雖然大貪小腐屢禁不止,但畢竟是一支專業熟練的官僚隊伍,運作起來絕對只好不差,當然對於民間的傷害,那是另一個問題。而這個差別,要到現代的官僚系統建立,中國這方面的優勢才會被壓下去。當然到了近代,就已經不僅僅是某一個方面的事情了:更高效率的工場生產以及管理制度,近代參謀制度的建立,中央銀行的設立,近代金融體制的建立,等等。

但即使如此,也只能說是國家能動員的軍隊總數更大而已,但是一場會戰,依舊被限定在數萬至十數萬之間。這時候的限制,主要是在戰場上。雙方十數萬人擁擠在戰場上,自己的哪個分隊在哪裡,敵人的哪個分隊在哪裡,往往難以分辨,尤其是十六世紀之後火槍、火炮的大量應用,整個戰場一片烏煙瘴氣(黑火藥的緣故),恐怕拿著望遠鏡也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聯絡用的騎兵回報敵人的某個團出現在某處,那是多久以前?現在在哪裡?我軍已經接戰的某個團是否還在堅持?退下來的某個團究竟在哪裡重整集結?這些都是大問題。因此回望十八世紀末期至十九世紀中期的歐洲戰爭,統帥往往有大量的預備隊在手裡,其一就是戰爭上一片混亂,他不能及時知道究竟哪裡需要突破、哪裡需要堵漏;其二就是即使投入進去,也未必能發揮作用。看看各場會戰,大凡一方投入軍隊超過10萬人的,就能發現多少會有那麼幾個團自始至終都在後面蹲著抽煙喝酒打牌打醬油。

由於日本戰國依然是典型的封建時代,戰鬥依舊是各個領主自行把握,居中指揮的總帥的命令也更難傳遞,因此也更難統一指揮。3、4萬人的軍隊,已經相當考驗指揮水平了。再有就是近代戰爭的操練水平。歐洲近代軍隊注重的是整體的士氣,要求的是列隊操練,個人的技藝的要求已經大大減弱,需要的是在排隊槍斃的時候依然能保持鎮定,挺直腰板迅速裝填射擊。這樣的軍隊,訓練單調枯燥,但是效果無疑是巨大的,能讓數百人的一個團直挺挺地接受槍斃的考驗。而日本的戰國時代,依然是舊式軍隊的個人武藝訓練為主,甚至缺乏訓練,這樣的一批散兵游勇,指揮難度也更加大了。指望軍隊中的中下級軍官,那就更不可能了,他們往往會為了個人的榮譽而衝鋒陷陣,但是並不會樂意於指揮自己的手下進退。

其實看一下同樣是中國,到了明清之世,戰場上每一方一次出戰的軍人也往往只有數千人至數萬人,這也能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舊式軍隊的組織,是難以增大的。拿破崙時代的軍隊,動輒6、7萬,博羅季諾會戰法、俄雙方均投入至少12、3萬人,這已經是其時新式的軍事院校所培訓的軍隊將領,所能控制的最大值了。萊比錫會戰、滑鐵盧會戰,那根本就是各自打各自的。

更大的突破,要到新技術的進步,電報和電話出現使得指揮官有可能知道他的數十萬人究竟在哪裡;鐵路的出現使得供應數十萬人的糧秣彈藥成為可能;大規模的流水線式機械工廠使得數十萬人所需的口糧、裝備得以迅速製造出來;加上前述的參謀、後勤、運輸、管理、動員、訓練、金融等等制度上的改革,才能名副其實地支撐數十萬的軍隊,克里米亞戰爭那種規模的會戰才有可能出現,而其巔峰,就是二戰中那種以動員全社會的資源進行到底的總體戰了。


中國古人在戰爭描述上是很喜歡吹牛逼的,號稱百萬軍,實際上可能是20萬人,這20萬人里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跟隨逃荒或者被挾持的老百姓,有編製的可能就10來萬人,這10來萬人當中還有幾萬人是勞工苦力,還有幾萬人是後勤運送糧草和伙夫,真正能上去真刀真槍的拼的,可能也就2、3萬人。嗯,是不是覺得很誇張?覺得我在黑三國?居然把百萬軍黑成2、3萬,我簡直是其心可誅了。
你問戰役規模多大?戰國後期和中國同時代規模差不多。什麼中國動輒幾十萬大軍那都是把民夫也算進來再乘上一個非常恐怖的係數算得的,你要是真信你就是瓜。再者,在缺乏成熟的指揮體系和通訊方式的前提下,盲目擴大軍隊規模是非常危險的。沒錯,你如果說戰爭規模,那是和動員力、人口、國力掛鉤的。但戰役規模,實際上是受限於指揮和通訊的。至於為什麼說擴大規模非常危險,因為戰場寬度有限,軍隊過多無法展開是沒意義的。而古代戰爭,首要是勢氣,剩下的都是次要。軍隊規模過大而指揮失靈,一旦被敵軍找到破綻,或是高速機動製造出破綻,擊潰你的一部分軍隊,很可能造成全面潰退,即使此時實際上你在各方面都佔優。如果軍隊內部各種矛盾還存在,那問題就更嚴重了,還有可能有人趁機製造敗勢。如果苻堅在泗水之戰時把他的軍隊規模削減到三分之一,很可能就把東晉給滅了。


最大的雙方總共能拉出30萬人馬打起來,後期十幾場戰爭不少是十萬,二十萬的都有.
太平記里足利尊氏被打成光屁股,去九州逛一圈,三個月就帶了50萬大軍回來了。。。 日本戰國的作戰規模,早期類似中國春秋,晚期類似中國戰國的早中期,不算小。

我是沒有什麼歷史資料,最主要歷史資料都是勝利者編寫的,日本的更是牛逼吹上天。

首先我們看下國土面積:中國是960w.日本是37w,就算三國土地不算多,我們砍一半,有10倍的差距。

竟然有人說日本戰國跟中國三國一樣。真是滑稽得不行。


中國三國除早期外,具體就是三方對壘,就這樣,曹操百萬下江南其實還只有50~60w。

後期吳國整體差不多也就30w兵,你要知道這是江邊富饒之地啊,面積比日本大是一定的,養得起的人也比日本多吧?

一個日本,大小名不計其數,竟然敢吹自己"一場戰鬥"有10~20w?

應該是明朝吧,日本想染指朝鮮,全國出兵實際好像才20w。

要知道,全國啊,沒有動亂,才20w。這已經是生產力能養活更多人的結果了。

所以說,日本戰國,基本都是100~500的規模,上千就是大會戰,上萬也只有決戰才有,還是幾家並一塊兒算。

基本上,猴子快一統的時候,也就8w兵了不起了,裡面不少還是對手投降的......

所謂的10~20w,指的是整個戰國參與的人數差不多。(因為大部分是投降來投降去的)


從稱呼變更來說,日本有十人隊,百人隊,千人隊之分。這就變相的說明了軍隊數量的稀少。

很不好意思,我國自古以來,挖壕溝的民兵都是按千算的......


日本人的歷史你也敢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