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京位于山城国爱宕,葛野二郡,东西宽4.5千米,南北长5.2千米。在桓武天皇时期由长冈京迁至此处。从公元794年迁都至此后,除去1180年曾短暂地迁至福原京,至明治维新迁都至东京之前,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在此之前,山城国被称为山背国,但由于迁都,改为山城国。在《日本后纪》延历13年11月中有如此的记载「丁丑。诏。云々。山势实合前闻。云々。此国山河襟帯、自然作城。因斯胜、可制新号。宜改山背国、为山城国。又子来之民、讴歌之辈、异口同辞、号曰平安京。又近江国滋贺郡古津者、先帝旧都、今接辇下。可追昔号改称大津。云々。」由此可见,山背国的名称被改为山城国,平安京的名号也由此而起。在迁都平安京后,都城的建设并没有停止,直至805年12月才告一段落。在《日本纪略》中有如下记载。延历24年12月壬寅参议右卫门督藤原绪嗣进谏到「方今天下所苦,军事与造作也,停此两事,百姓安之。」桓武天皇接受了藤原绪嗣的建议,废除了造宫职,中止了平安京的建设。

平安京由左京和右京构成,根据《延喜式 左右京职》记载平安京「南北一千七百五十三丈 东西一千五百八丈」平安京的中轴线是北至大内里朱雀门,南至罗城门的朱雀路。据《延喜式 左右京职》记载,「朱雀路广二十八丈」是平安京内最宽阔的道路。朱雀路以东为左京,又称洛阳,以西为右京,又称长安。后世「上洛」一词即由此而起。由于平安京右京地势较低,后世右京逐渐衰退。平安京内实行条坊制,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路将平安京划分为南北向的条和东西向的坊。由《延喜式 左右京职》可知,南北走向大路为10丈,东西走向大路为八丈,小路为四丈,宫城东西大路广十二丈。宫城大路即为由一条大路至二条大路间所有大路。由图可知,平安京内共有九条八坊。在大路将平安京划分为较大的区划后,每个较大区划内还有东西向,南北向小路各三条,将较大的区划划分为十六町,每町为边长约120米的正方形。需要注意的是,在二条大路以北,由于平安宫的存在,条坊发生了变异。在一条大路与二条大路之间,并非全为小路,还存在著土御门大路,近卫御门大路,中御门大路和大炊御门大路。在这六条大路之间,仅存在五条小路,分别为,正亲町小路,鹰司小路,勘解由小路,春日小路和冷泉小路。由此可知,由于小路数量较少而大路数量过多,每个较大区划内仅有八町而非十六町。

需要注意的是,在左京七条二坊和右京七条二坊存在著东市和西市,占地各四町。据《日本纪略》延历十三年七月辛卯朔条记载「迁东西市于新京,且造廛舍,且迁市人。」由此可知,平安京的东西市是由长冈京迁移而来。在《延喜式 东西市司》中有如下记载「凡市皆每廛立榜题号,各依其廛,随色交关。不得彼此就便违越。」「凡每月十五日以前集东市,十六日以后集西市。」根据这些记载可知店铺均需以所售卖物品标志店名,每月十五日以前在东市交易,十五日后在西市交易。在「东廛」「西廛」条可知,在东市售卖五十一种商品,在西市售卖三十三种商品。在左京九条一坊和右京九条一坊还有东寺和西寺,这是平安京内仅有的两座官寺,也与桓武朝禁止私寺有关,体现了国家对佛教的统制。

在平安京的北部,还有一个重要的建筑群——平安宫。平安宫四面共开14个门。分别是,南面:朱雀门、皇嘉门、美福门,北面:安嘉门、伟鉴门、达智门,东面:上东门、阳明门、待贤门、郁芳门,西面:上西门、殷富门、藻壁门、谈天门。其东西约1.2千米,南北约1.4千米。大内里中主要建筑物有朝堂院,举行政务及仪式时各级官员在此行事。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为大极殿,为天皇处理政务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在朝堂院的西侧有丰乐院,为宴会与招待外国使节的场所。在朝堂院的东侧是太政官厅。周围还有八省各省的办公场所。需要注意区分的一点是,朝堂院又称八省院,需要与八省厅相区分。

平安宫又称大内里,在朝堂院的东北部是内里,即天皇及女眷居住地。周围筑有二重墙。二重墙间设有中和院,内膳司等于天皇起居相关的建筑物。在九世纪中叶以后,随著律令制的衰退,除与天皇和太政官相关的官司之外,大多数官司已不复存在。

PS:偶尔写一篇水文(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