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两性关系来说,女性对情感和性的质量要求更高一些。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女性在婚内无性,而遇到婚外可以给她美好性体验的异性的时候,更难回到婚姻的一大原因。

男人的性满足会通过很多渠道,婚姻里面只要维系一个表面的和谐,具体可以参考我写的男人为什么不喜欢离婚。

我们中国人很避讳谈论性的话题,但性却真实影响著无数的婚姻。可以这么说,我所接收到的很多很多树洞案例,就是因为亲密关系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婚外情或者婚外性的问题。

有人留言说,你们这些人在讨论这些情情爱爱,因为还没体验生死,没有生什么大病,所以还在这里只谈论情爱。

对不起,情爱几乎是每一个平凡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大病,生死却不是。听到有人说,除了生死什么都是小事的时候,我反而觉得人来到这个世上,生死是最小的事,最不值得一提。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选择自己的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当然极少的人可以选择自己死),都是自己不能选择的事情,我干嘛那么费神?

史铁生两腿瘫痪以后,整天是想著怎么死,在地坛里,一个人静思默想,就是想著,我要如何死,最后他想通了: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我与地坛》

那么剩下的就是怎么活,怎么活得精彩的问题了。

2

我今天写的是人为什么需要追求高质量的性。但主旨是想写,人为什么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这种质量包括性的质量,情感的质量,思想的质量。

梅萨藤说:温柔是心灵的优雅,正如风格是思想的优雅。两者都与质量有关,感情的质量,理性的质量。

说实话,我接触过这么多婚外的感情,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普遍的婚姻质量不高。质量不高,自然的就会想著外在寻求,或者说,就算你在婚姻里,你未来遇到更高质量的感情的机会也更多。

而一旦你遇到觉得这段性或者这段感情的质量,比你婚姻里面更好的时候,往往就会痛苦和纠结。但是世俗的各种牵绊并不能让你做出选择,而贪心,嫉妒,痛苦都来了的时候,所以会有那么多树洞邮件。

有些甚至从来没体验过,高质量的两性情感是怎样,所以一旦遇到觉得这是值得自己爱的人,会全身心投入进去,但是后来发现,对方又忽冷忽热的时候,就会痛苦不堪。高质量的性,甚至会让女人陷入更深。

我写过一篇文章,很标题党不想高潮都没体验过,就死去。很多很多人就是一生都不知道性是什么滋味就死去,在婚姻里,在两性关系里,都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性,也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感情,就死去了。

当然可以算活过,但人生在世,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活,那多遗憾。人活在这世上不就是体验吗。说句实话,我们很多很多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真的人本身有多坏,或者道德观念有多差,而是根本就谈不上好一点的情感质量,和性的质量。

但是人只要他对自己还有一些要求,那就总是需要寻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无口厚非,如果人人都安于现状,都认命了,那人类估计也和死去差不多。

就是因为很多人不会认命,很多人觉得,我会遇到更好的情感,更好的性的质量,所以才会那么多不甘心去寻找的人。

而很多人,就算自己情感的质量和性的质量都很差很差,甚至都没有,但就认命了,就觉得反正这是自己的选择,无论怎样,我认了,我屈服了,我不反抗了。

然后把自己内在的力量积蓄起来,攻击自己,或者转移给孩子。往往把自己的所有力量,都转移给孩子的母亲,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会感受到来自母亲巨大的压力和情感的施压。

如果一位在情感上得不到很好体验的妈妈,自己内心又有很多的力量,把这些力量都投注到孩子身上,一般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成为现在流行的「妈宝男」。

因为他母亲在教育他的时候,用力过度,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和精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自然的会形成很多很多的巨婴。

女人,如果你自己本身不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你本身的能量不是自我挥发或者形成内在的动力,而是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可能会适得其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人你去寻求更高质量的情感生活,和性的生活,其实对孩子,会更有好处。

因为你的力量分散了,不再是全部倾注到一个人身上,说实话,任何一个孩子,如果感受到大人的全部精力都在自己身上,而大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时候,这会比自由长大的孩子更可怕。

3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经常提到高峰体验。从心理学上来说,高峰体验是那种极度愉悦,完全接纳自己的状态。并不仅仅是两性关系上的高潮,而是精神上很多很多时候到达的愉悦。

可以这么说,人类如果没有高峰体验,就不会有艺术。无数的艺术作品,就是创作者在精神上高峰体验呈现的产物。

高质量的性,当然是高峰体验。如果你有过高峰体验,你就会更理解很多艺术作品和人类精神当中最美好的部分。一个没有高峰体验的人,就算他活著,他不会去发现和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

人类精神达到最高级的时候,其实是相通的。文学,音乐,绘画等等艺术都是相通的。譬如音乐,你可以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是你可以感受到里面精神的高峰体验。人类这种精神的流动是相通的。

一个人内心情感越丰富,那他得到高峰体验的机会就越多。因为他的感受和感知都会比很多人敏锐。放到性关系上也是,一段感情或者性爱,如果仅仅是性本身,两个人没有很好的精神交流,很难到达高峰体验。

如果仅仅是为了达到性的满足,自慰都可以有这效果,那为什么人类还是需要高质量的性呢,就是因为这种高峰体验,有精神的交流,也有很好的身体交流的体验。

人毕生的追求,就是让自己过得更好,有更多这种高峰体验的时刻。当然高峰体验,并不一定说单纯的男女之爱,而是你此刻就觉得自己精神无比的幸福,无比的愉悦,就像自己被这个世界理解,接纳,疗愈,你自己也会很开心。

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就不会害怕,当你知道精神愉悦是怎样,就像你知道做爱的高潮是怎样一样,你就会真心的活著,你会去体验和懂得,人在高峰体验产生的艺术和诗歌,你会从他们的作品当中,去体会他在创作期间的那种高峰体验。

从文学创作上来说,诗歌就是高峰体验的产物。美国作家梅萨藤说:作诗需要高度的凝练,写小说要有充沛的经历。我发现日记是一个极好的容器,我可以把瞬间清晰的思想和感受注入进去,这个和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相反,高峰体验适宜作诗。《海边小屋》

这个大概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阅读诗歌的原因。因为诗歌可以让你体会到创作者那种精神上极度的愉悦。你并不一定懂得每首诗歌的含义,但是你可以感受到里面的节奏和韵律。

当然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诗歌的阅读本来就更需要静心。而我这些年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无论再烦躁,情绪再不好,读几首诗歌就可以让我平静下来了。

所以我家里放著很多很多诗集。而有人说现代诗不好的时候,我说,很简单的,你可以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些作家的诗歌开始读,他们能够通过诗歌获奖,肯定有他们的理由,他们的诗歌肯定不会欺骗你的。

譬如布罗茨基,获得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他说,一个阅读诗歌的人比不阅读诗歌的人更难战胜。

譬如辛波丝卡,获得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她说:

在日常言谈中,我们不必停下来思考每一个词语,我们都在使用诸如「日常世界」、「日常生活」、「事件的日常轨迹」之类的短语。然而,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语都被权衡,绝无寻常或正常之物。没有一块石头或一朵石头之上的云是寻常的。没有一个白昼和白昼之后的夜晚是寻常的。总之,没有一个存在,没有任何人的存在是寻常的。

如果你认真的活过,认真的体验过,有过高峰体验,也有过很多美好的时刻,就算明天就死去,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遗憾的是那些一生都没好好活过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