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英文教材:原则与评鉴
◎ 曾俊杰

 

前言

台湾的英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慢慢的从文法翻译教学走向沟通式教学。语言沟通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不仅包括文法知能 (grammatical competence),尚须具备诸如言谈能力 (discourse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s competence)、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 (Canale & Swain, 1980) 等能力,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习得。在沟通式教学潮流的影响之下,教材设计者多采取情境式或功能性课程 (situational syllabus, notional/functional syllabus) 的编写方式。前者的课程单元设计可能出现如:"At the post office"、"Buying a theater ticket"、"Asking the way"等主题;后者则包括:introductions、greetings、invitations、apologies、compliments、requests、offers、expressing opinions 等语言功能的练习。

面对各出版社或书商卯足全力开发的沟通式教材充斥市面,老师们一时之间可能不知该如何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程度,且能得心应手使用的理想教材。有鉴于此,本文将提供一些挑选教科书的原则及评鉴表单,让老师们以此做为参考依据来评鉴教科书。

 

挑选原则

挑选教材像购买新家具一样,有时候免不了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导致大家意见纷歧,不容易达成共识,这时候如果有个客观标准供老师们参考,教材挑选就会变得比较容易。Quintero & Troncoso (2001) 提出一个挑选英文教材的方法:The CATALYST Test

  • C─Communicative?

    教科书是否采沟通式英语教学设计?学生使用了这本教材后,是否能够使用目标语与别人沟通?例如课本里大多是文法解释说明,还是有很多语言练习,如配对对话与角色扮演等。

     
  • A─Aims?

    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老师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听、说、读、写、字汇、文法,甚至于是整合式的教材(integrated course),端看老师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科书。

     
  • T─Teachability?

    教材是否好教?是否组织完善,易于使用?有些教材适合西方国家的学生使用,不大适合亚洲地区的学生使用。例如亚洲学生较喜欢独自学习,不习惯合作学习,这时候老师可以注意一下教材里是否多数练习活动都需要合作学习;考虑一下实际的教学情况来选择教材。

     
  • A─Avaliable Add-ons?

    有没有提供附加的补充教材?如:教师手册、录音带、光碟、习作簿,甚至于网路服务资源等。

     
  • L─Level?

    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程度?教材的难度最好是学生程度往上加一级,例如学生程度为intermediate,老师可以选择 higher intermediate 或 advanced 等阶段的教材。

     
  • Y─Your impression

    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感觉。有些教材不但内容详实,而且排版整齐,看起来就觉得很清爽;反之,则显得拥挤杂乱。教材的选择端看老师对教材的整体第一印象来决定。

     
  • S─Student interest?

    教材主题内容是否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过去的教材似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著重伟人传记、道德宣扬这类严肃的题材。如果以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比较喜欢讨论电脑网路游戏或者影视消息,这类题材点缀加入,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 T─Tried and tested?

    教材是否在实际课堂中经测试使用过?哪些学校使用过?评语如何?都可以做为挑选的参考。良好的教材在上市前,都会找几个老师来评鉴,询问老师的看法与意见,甚至于在实际教室里试教过,观察学生对教材的反应。

 

教材评鉴

以上的挑选原则给老师们一个扎实的评量架构,不会在书商、出版社提供一堆样本书时,感到不知所措。起码有些老师可以不再单以哪家出版社的书看起来比较漂亮,或谁的补充教材送的多为主要的选择依据。虽然原则大纲已说明,然而有些老师可能需要更明确的评鉴细节,尤其当遇到几本教材都编写的非常不错、难以分出上下的情况,这时如果有评鉴表 (ckecklist) 可用的话,就可以具体的进行评鉴,不再烦恼该挑哪一本教材,因为每张评鉴表的结果都可以分数呈现,易于辨别出教材的好坏。

本文参考了三份英语教科书评鉴表,分别是师大施玉惠教授(民89)的九年一贯英语科教科书审查归准、Dawn Garinger (2002) 的评鉴表,以及美国洛杉矶地区学校的教科书评鉴表(2002)。三份评鉴表分别从各个角度来评鉴教科书,例如施老师的评鉴表分成七大部分,分别是教材整体评估、语言成分(发音、字汇、句型)、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及综合应用能力)、编印设计、教学指引、学生习作、辅助教材与教具等。而 Dawn Garinger 则把评鉴表分成 Program and Course、Skills、Exercises and Activities、Practical concerns 四大部分。至于美国洛杉矶地区的ESL textbook 评鉴表则没有明显区分类别,表中有17个勾选题及9个开放性简答题。

由于每个评鉴表使用的地区及适用的对象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内容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各有其优点。本文以施老师的评鉴表为基准,因为这份评鉴表是专为国内国中英语教科书评鉴所设计,评鉴项目巨细靡遗。除此之外,再参考另外两份评鉴表,然后整理出一份英语教科书评鉴表,该表只就课本中的听、说、读、写活动设计及语言练习活动两部分进行评鉴,原因是这两部分是教科书的主轴,也是老师最熟悉、最容易掌控的部分,而且与学生的学习有最直接的关系。其他诸如整体评估、编印设计、或辅助教材与教具等则不列入,原因是多数的出版社的教科书印刷品质都已有一定的水准,加上所附的学生习作及辅助教材(如录音带、图卡等)都相当精美,数量与品质都不用特别费心,而且这个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只是个附加价值,并不是主要的评鉴重点。

  

结论

教科书市场竞争激烈,能在众多教材中选择出一本同时让老师喜欢又符合学生需求与兴趣的教材,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老师掌握一般教材挑选原则,也就是以沟通式语言功能情境课程为依据;加上评鉴表的勾选使用,相信很快就会挑选出令人满意的教材。尽管如此,还是要提醒老师们,市面上并没有一本教科书可以完全符合老师及学生的需要,也就是没有所谓的完美教科书,所以老师必须就所挑选的教科书,在必要时配合课程与学生程度予以调整,以适合各种教学情境。

 

 

参考书目

  • 施玉惠(民89):国小英语教材之评审─资格审 VS 选用审。《第十七届中华民国英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鹤。
  • Canale, M., & Swain, M.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1-47.
  • Garinger, D. (2002). Textbook selection for the ESL classroom.
  • 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s Division of Adult and Career Education. (2002). Recommended Adult ESL/CBET Core Textbook List
  • Quintero, P., & Troncoso, C. R. (2001). Workshop session: the matter of selecting material.

 

作者简介

◎ 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英文专任讲师、台湾科技大学英文兼任讲师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英语教学组博士班研究生

◎ 电子邮件信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