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

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

荀彧、荀攸都是三国时曹操的谋士,是一对叔侄。荀攸与荀彧是堂叔侄关系,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彧实际上比荀攸还小5岁。但是叔侄俩很明显俩人的政治观念不同。荀彧是保皇派的,荀攸应为实务派。

曹操的主要谋士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等,一般依据才能以及与曹操的心理亲疏把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著五个人称为五大谋士。历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却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将程昱、郭嘉与董与后者等放在一起。

他的依据是:「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划所料,是其伦也。」大意是:程昱、郭嘉等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止的风评不太好,与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

荀彧为汉尚书令镇守许都达十七年,打理国家后勤事宜,全尽萧何之能,并多有战略性建议;荀攸则在前线为军师(包括中军师)供职十八年,期间除了参与军事谋议,还负责军中典选举、刑狱及监军的任务。曹操评价二荀言:「荀令君(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荀攸)之去恶,不去不止。」,于是有了荀令君、荀军师一说,荀攸也为尚书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二荀令君就是指这对叔侄。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不是简单的「君主」、「君王」,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荀彧基本上是一个全能型的智囊。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中年的荀攸成了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他眼界广阔,乐观阳光,经权达变,算无遗策

《三国志》称,荀攸前后策划了奇策十二条,只有好朋友钟繇都知道,后来钟繇在编纂这些奇策的时候去世了,于是世间也就难以流传荀攸的奇策。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谢邀!

朋友酷爱三国,尤崇操、懿,以为男神,每与余论,则讥其只看演义,非关史籍。尝谓之操在世时仲达无所闻,非因才而受抑,实乃操眼中尚无司马氏之威胁,当是时,颍川荀氏才是操心目中头号潜在威胁。三国演义中把荀彧、荀攸两人的死算在「曹贼」头上,认定是孟德不爽,逼死了两位大才。平心而论,文若之死确实有曹操的主观意愿,但公达之死,在我推断,还是自己憋出来的毛病,不死不行了。

荀氏叔侄跟曹操其他谋臣不一样,他们的身份很微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严格说来不是丞相属臣,而是代表传统士族势力在汉庭上支持曹操的盟友。只不过荀彧一般在后方掌控,而荀攸多在前方随军。荀彧跟曹操书信往来,言谈中也一般也是谦称,较少像其他人忽悠曹操那样拍马屁说什么明公之类的,说明双方地位大致平等,但是合伙人总得有个领衔出头的,所以荀氏等大士族尊重曹操在朝廷上的领导地位。荀彧之死要源于曹操晋位魏公,加九锡,这个时候曹操的地位应该已经很稳固了,对大士族的支持需求也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所以荀彧很不合时宜地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担忧,曹操报复的手段就是把荀彧从汉臣的地位直接变为丞相属臣,要求从军,要知荀彧作为汉朝的尚书令,留镇许都十七年,可是从未从过军的。这分明在朝廷上收拾你怕你的幕后集团生变,于是就是先打掉你的大义名分,再弄到我手掌心里,找机会收拾你,荀彧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曹操想对自己干什么?但是,作为士族代言人、荀氏领袖,虽然年纪不大,那种稳重范儿是不轻的,多少有点顽固,有点「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怕也有一天你杀我!」的觉悟,于是就这么郁闷死了。

荀彧死了,荀攸还好好地活著。这叔侄的关系挺有意思,在三国志、后汉书乃至世说新语、三国演义里都不大能找得到这叔侄俩在朝廷内外军政大事上的互相配合。当然虽然同族,看家谱的话还是稍微有点远。演义里把荀攸的死因说成跟荀彧差不多,也是曹操要晋级了,这回是升魏王,我推断荀攸也是没办法,要继续代表大士族阶层含蓄地表示不爽,然后曹操一句你想尝试你族叔的滋味嘛?!于是荀攸也明白了,该病死就病死吧。但是曹操这句「汝欲试文若也?」在史籍中是找不到的,一般都记载荀攸病死算是善终。我只想说,你们特么也太不了解大野心家荀公达先生了。

荀攸是什么人?三国里大部分谋臣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这哥们就在当官了,出道跟贾诩差不多早,但是比贾诩的起点高得多——丫可是在何进手下当谋士的,贾 诩给西北几个军阀兵痞出主意跟他简直没法比,当然我也不是埋汰贾文和,毕竟大家出身不一样么。最重要的是公达先生可不是甘心给人家出谋划策的主儿,这货策划过刺杀董卓(未成行),拒绝朝廷任命在中原地界当炮灰,谋划到四川去割据,还好因为路不好走被阻拦在荆州,直到被偷到大义名分、代表汉朝的曹操征召。可以脑补下,像刘焉、刘璋父子这等庸人在巴蜀都能偏安这许多年,以他十倍于刘家父子的才干,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能折腾出点什么来,一争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按说这么一位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牛人,是不会听命于曹操这么久,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荀攸或者荀氏家族跟曹操存在著某种政治协议,荀氏家族的才俊倾力为曹操所用以交换某种政治利益。因此在曹操创业初期,曹、荀两家是绑在同一辆停不下来的战车上的,必须融洽,戮力同心。但到了三国中期,对外大势已定的曹操岂能容忍自己的权力被分割、被转移?这点上曹操确实比司马懿强上许多,「王与马,共天下」虽然是司马氏渡江避难后喊出来的,实际上在八王之乱以后,王氏士族在朝野的地位已经足矣架空虚弱的司马家。曹操开始利用其他的势力来打破这个均衡,意图破坏这个协议,晋魏公、晋魏王,可能都是政治手段,用来攻击以荀氏家族为代表的大氏族势力。君不见,劝进、加九锡这种事情,「无良」文人华韵做得,老学究陈寔的孙子、政治性极强一贯正确的陈群做得,敌对阵营投降于曹操参加革命晚出身不好的王粲等人做得,而革命老班底、名门望族的荀氏家族做不得。非但做不得,还要阻扰,所以两次劝进荀氏在曹操阵营中的族人都没有联署,不仅不掺和多半还在质问说好的「曹和荀、轮天下还是共天下来著」呢?众所周知,曹操在革命初期,一方面为了拉拢人心许过许多空头支票,比如著名的「本意以身后事托之」,一方面为了留给大家一个无私、清廉的革命者形象,大抵也说过从各位当中培养革命接班人神马的鬼话。作为曾经一起在何进手下工作过的老同事,我想荀攸大抵是对曹操的身后事有著一种深深地期许的。直到曹操晋位魏王——这意味著曹操的权力从丞相的公权力变成世袭的私权了,这对荀攸的野望来说,打击是致命的。公达君此刻不病都对不起多年的隐忍,此刻曹操竟然还把曹丕托付给荀攸说什么「公达人之师表,当以礼敬之。」这跟刘备托孤猪哥绝逼是同样的以退为进啊——你不是一直做大好人么?我把儿子托给你,你要是谋逆不就成了伪君子么?你道义都没了谁还会支持你?最让荀攸绝望的是自己病了,曹操派曹丕拜在床下伺候,那不就是摆明了告诉你,老子的接班人在此,你该死心了吧?于是,荀攸的心死了,人也死了。

荀氏叔侄之死,有曹操的功劳,但相比荀彧,我更愿意理解为荀攸是为自己的野望、理想殉葬,毕竟荀彧死后,荀攸和荀氏家族并没有太大的动静,也没有明确地表露过不满。顺便一提的是,荀彧死后,长子荀恽、次子荀俣、三子荀诜均早卒,长孙荀甝年三十而薨;荀攸也好不到哪里去,史载其长子荀缉有攸风,然而早殁,次子荀适嗣位,又无子绝后。——怎么样?想到什么没有?整个一肯尼迪家族三国版啊。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要知道荀彧长子荀恽娶曹操女,幼子荀粲娶曹洪女,这特么整个一外戚啊。荀彧长子荀恽与曹丕不和,史载「丕深恨之」,姐夫为啥要和舅子闹矛盾?——还不是权力继承惹的祸?!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荀彧父亲名绲,有八兄弟,分别是俭、绲、靖、焘、诜、爽、肃、旉。

荀攸字公达,攸父彝于彧为从祖兄弟,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

由此,荀攸的祖父和荀彧的父亲还不是亲兄弟,那么至少要算到攸的高祖和彧的曾祖才有可能是同一个人,非常非常远的亲戚。

侄子荀攸比叔叔荀彧大六岁。打字不易感谢点赞支持。


导读:荀攸与荀彧是从叔侄关系,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彧年长5岁。但是叔侄俩很明显俩人的政治观念不同。荀彧是保皇派的,荀攸姑且称之为实务派的,和华歆、王朗一样。

  在曹营众谋臣中,荀攸和荀彧、钟繇三颍川同乡不仅同时出道,又相互举荐,实为名副其实的曹魏开国三大肱股。其中荀彧为汉尚书令镇守许都达十七年,打理国家后勤事宜,全尽萧何之能,并多有战略性建议;钟繇任司隶校尉亦长达十余年,督关中古二都,确保曹操身后平安,后又为大理、相国;荀攸则在前线为军师(包括中军师)供职十八年,期间除了参与军事谋议,还负责军中典选举、刑狱及监军的任务,其功和能虽不及荀彧,但绝对是要高于钟繇、程郭,有曹操评价二荀言:「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于是有了荀令君、荀军师一说,荀攸也为尚书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二荀令君便成了时人的一段佳话。

  由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和右军师毛玠组成的军师团体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务,于是在魏国建立后此军师团体顺利过渡为魏尚书台,荀、凉、毛分任尚书台最重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吏部尚书三职,组成魏初的政府机构总理内阁,镇抚新都。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彧和荀攸重逢在曹操帐下,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大将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军师,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荀攸一生画奇策十二,惟钟繇知道,但是钟繇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钟繇」。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军师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动下领导群臣上表劝进曹操尊魏公、加九锡。而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荀彧死,死因估计与此事有关。同年七月,魏国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的官职,荀攸受封首任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书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孙权的路上,时年五十八岁。荀彧则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两人为叔侄关系,荀彧为叔却年小5岁。两人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政治立场截然不同,荀彧以汉室为正统,帮助曹操只为更好地让其辅佐献帝;荀攸以曹操为主子,力挺魏王加锡,功利现实。二是个人才能侧重点不同,荀彧长于治国,曹操多次出征,均由其留守许都,地方治理稳定出色;荀攸善于用兵,先后献计下邳擒吕布、官渡败袁绍,前线功勋卓然。受邀回答,但愿您喜欢,谢谢!


谢邀,两人同姓,据书推断是叔侄关系,政见不同,走得道路也不同。不是专家,嘻嘻,勿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