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的政治环境官商勾结是很正常的,不只是晚清的问题。

像明朝后期的时候大商家资助穷苦读书人考科举十分盛行,受资助的读书人当官后回报商家,官商勾结互惠互利,官员成了利益集团保护伞代言人。明末形成的东林党、浙、齐、楚、宣、昆各党派之争和官商勾结很有关系。

而到了清朝官商勾结达到顶峰,像两淮盐商、广州十三行就是典型。

两淮盐商垄断了全国食盐流通的全过程,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剥削灶户和消费者,获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而为了保持垄断地位官商勾结就成了必然。朝廷明文规定盐商要以「公务」的名义送给盐政每年8万两白银,以「薪水」的名义送给盐运司每年4万两白银,但是实际上私下的贿赂更是数倍于此。

两淮盐商不只是贿赂官员,更是贿赂皇帝。康乾以来,清政府每遇重大军需、庆典、赈务、工程之时,盐商往往踊跃捐输巨额银两,多则数百万,少亦数十万。乾隆七次下江南,接待者主要是两淮盐商,耗资数千万两。

广州十三行直接贿赂皇室。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广州十三行是「天子南库」,皇室的经费开支大量来自于此,皇帝每年亲自查账。

十三行商人为了求得外贸特权的稳定,每遇国家大事,行商都会不失时机地向中央政府捐输报效。1787年,他们集体为台湾林爽文之役捐输军需银30万两,随后自1788年到1820年,又以皇帝万寿、廓尔喀军需、川陕剿匪、河南剿匪、黄河河工等名目,共捐银350余万两。这期间,广东行商以各种公益事业为名向政府捐献,平均每年超过10万两白银。为了取悦宫廷,行商每年还以「备贡」的名义,向内务府造办处上缴银5.5万两,为皇室传办贡品提供经费,而专门承做宫廷御用品的造办处,其每年开销的银两在3万至4万之内。

像胡雪岩、乔致庸、盛宣怀等人更是将官商勾结整到了巅峰,用国家权力、金钱推动自己的商业发展。

胡雪岩依靠湘军的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二十余处,同时兼营药材、丝茶,开办了至今仍在营业的胡庆余堂中药店,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乔致庸喜好结交官府,清光绪以来历任蒙、疆、陕、甘的封疆大吏,本省抚、道、县几乎都和乔家有著交往。其做法是先由商号经理笼络联系,再渐渐过渡到乔致庸财东。据说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与赵尔巽、赵尔丰私交甚厚,通过赵氏兄弟又结识了端方、张之洞等封疆大吏。

盛宣怀是依靠李鸿章的北洋系崛起的。盛宣怀参与创办和掌控的中国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实业,有轮船招商局、汉冶萍煤铁总公司、上海华盛纺织厂、中国电报局、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通商银行,都是晚清政府参股的大型企业。当时有人说他「手握十六颗夜明珠」,这反映出盛宣怀在实业界的显赫地位。盛宣怀的经济思想比较现代化,很早就采用集资参股的办法。他也在新兴企业中投资参股,成为大股东。对华盛纺织厂等不太大的企业,他通过收购小股东股份,逐步将其变为盛家控股的家族企业。经营洋务企业40年,他积攒了1000多万两银子,在上海南京路盖起中西合璧的盛公馆,盛家也成为令人瞩目的豪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