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柳叶刀最新发文,多吃或少吃主食都会影响寿命,颠覆传统健康观念

这两天,世界各大媒体、网路上的营养版块好不热闹,都被一份研究结果给爆了。

起因就是8月17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碳水化合物与死亡率的研究论文。

这篇论文的结论是,在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50%—55%的时候,死亡率达到最低点。而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指标的人群,死亡率都会有不同幅度的升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低的人死亡率最高。那些低碳水饮食者如果还同时摄入了大量动物蛋白和脂肪,则早死的概率更高。但如果同样是低碳水饮食者,他偏爱吃素,以植物蛋白和脂肪为主,那么早死的概率则偏低。

看晕了吗?这么拗口的文字,向来都不是大河的风格。

大河给你最接地气的翻译一下:

1. 主食(米面类)吃多、吃少都会影响寿命,吃的越少死的越快。

2. 如果用动物蛋白(鸡鸭鱼肉类)替代主食,会短寿。

3. 如果用植物蛋白(豆类、花生、坚果类)替代主食,会延长寿命。

4. 水果等碳水化合物吃多了,可能会影响健康和寿命。

当然,肯定没有论文严谨,请领会精神。

柳叶刀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他就是医学界的一颗明珠,能发表论文的都是行业翘楚。

这已经不是柳叶刀第一次搞事情了,2017年8月,《柳叶刀》发表了三篇文章,原文大家可以搜索。许多媒体解读为:

1. 吃米面糖等主食(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可能让你死得更早。

2. 多吃好的脂肪,吃油,可能让你活得更长。

3. 吃肥肉,椰子油等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4. 吃油和心脏病没有关系,吃多少油都不会提高心脏病的风险。

怎么样,够颠覆的吧?相信许多医学健康专家的内心是抓狂的,更多的是那些每天收听收看中央台健康频道的大爷大妈是茫然的,难道以前我们好不容易普及那些健康理论,一夜之间都错了吗?到底哪个是对的,我们今后该怎么吃?!

请听下回分解。

码字不易,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河妙手(dahe57),带来最接地气的健康知识。


丁香医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一篇名为《多吃主食死得快?柳叶刀的最新研究,打了多少医生、营养师的脸》的文章在网上疯传。

一些提倡「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的人,更是以此为契机,向人们宣传「主食吃多了死得快,吃脂肪才更健康」的理念。

吃主食真的有害?我们应该用脂肪替代主食吗?膳食指南还能不能信?

别著急,丁香医生邀请了营养专家范志红老师,她会和大家仔细说说这个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这是一项符合大众的研究?

实际上:该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

这项研究纳入了五大洲 18 个国家,35~70 岁之间共计 135 335 人的膳食调查数据,随访时间平均是 7.4 年。

其中南亚和东南亚加起来有 4 万多位受访者,中国也有 4 万多受访者。其中 81% 是小学和中学文化,82% 是中等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

换句话说,这项研究是在低收入、除了粮食之外其他食材很少、营养不良、中高体力活动的人群中做的。

请想一想,你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这项研究的分析结果,真的适合作为你的饮食参考吗?

二、多吃碳水化合物死得早?

实际上:该研究的数据有偏差,大多数国人碳水化合物吃得并不多!

该研究中,中国人的饮食构成是这样的:

中国受访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营养素供能比数据分别是 67.0%、17.7% 和 15.3%。「碳水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一组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达 77.2%。

然而,根据 2015 年出版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居民 2012 年平均膳食三大营养素供能比分别为 55.0%、12.1%,以及 32.9%。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都在 60% 以下,根本达不到研究中的 77.2%。

这两个数据的差异太大了,说明这篇论文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反映大多数中国人当前的真实饮食状况。

三、多吃脂肪和肉更健康?

实际上:该研究只说明,脂肪和肉吃得太多、太少都不好。

该研究发现:

脂肪供能比最低的人,总死亡率、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脑卒中的风险都最高。而供能比在 24%~35% 之间时,风险相对比较低。

蛋白质供能比最低的人,总死亡率、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比例都最高。供能比在 15%~20% 之间时,风险相对比较低。

这个结果说明,脂肪和蛋白质不能吃太少。每天只吃白粥米饭馒头面条加小菜,鱼肉蛋奶豆制品都很少吃,非常不利于健康长寿。

不过,目前我国居民平均的膳食脂肪供能比高达 32.9%,城市居民甚至达到 36.1%,已经够多了。

没有证据表明,再吃多一点脂肪,能对身体有什么额外好处。

四、饱和脂肪特别好?

实际上:该研究只说明饱和脂肪没那么可怕,并不是能随便吃。

研究结果发现,饱和脂肪供能比在 6.5% 以上时有利于降低死亡率,直到 15% 时对总死亡率也无不良作用。

这意味著在中高体力活动强度的前提下,饱和脂肪并不可怕。过少的饱和脂肪反而不利于降低各种原因的死亡率,甚至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对饱和脂肪放开限制,也绝不意味著可以提倡天天用猪油炒菜,或者吃大量红肉。

别忘了,这项调查的受访者主要是体力劳动者,不是天天坐办公室对电脑的人。

五、用脂肪替代主食更长寿?

实际上:这样做只对部分人有益,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

该研究的数据分析表明,如果用脂肪替代 5% 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那么很多死亡风险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如果你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很高(最高 77.2%,或 67.7% 以上),脂肪供能比很低(最低 10.6%,或 18.0% 以下),那么用含脂肪的肉蛋奶替换一些主食,确实有利健康。

但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中国人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仅为 55%,脂肪供能比则高达 32.9%,用脂肪替代主食并没有什么益处。

所以,这篇研究完全不能证明,绝大多数国人少吃主食,或者用肥肉来替代主食,会更有利于健康。

六、研究颠覆膳食指南?


事实上:研究结果比较符合膳食指南的推荐。

整体来说,该研究发现总死亡率最低的饮食状态是: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 50%~60%;脂肪供能比在 20% 以上,直到 40% 仍然有益;蛋白质供能比为 15%~20%;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在 6% 以上。

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是这样的:

碳水化合物供能范围为 50%~65%;脂肪供能为 20%~30%;蛋白质为 10%~15%;饱和脂肪低于 10%。

两者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虽然推荐范围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但相差并不大,大多数人没有必要用脂肪替代主食。

先做到按照宝塔吃,别为吃肉找借口(图片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所以,这个研究没有打营养师的脸,也谈不上「颠覆」指南,更不能证明低碳饮食和生酮饮食更健康。它反而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即使有靠谱的参考文献,也可能写出误导大众的谣言文章!

最后的建议


这篇研究虽然不太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现实情况,也还有很多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它确实有一些内容值得我们参考:

精制糖、甜食、饼干点心之类的食物最好只是偶尔尝尝,炒菜油仍然要控制;

对鱼肉蛋奶等含脂肪动物性食品,不必那么恐惧,不必苛求脱脂产品,只要总量不过多、别放太多炒菜油即可;

日常要吃多样化的饮食,多吃点全谷杂豆类食物来替代精白主食,经常吃坚果油籽类食物,丰富自己的食物营养来源;

不要顿顿只吃大碗米饭馒头面条,让疾病和死亡的风险日益逼近,还自以为越「清淡」越健康!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多吃主食死得快?6 句话说清真相,别被误导了》

作者 / 范志红

编辑 / 李坏

丁香医生 查看官方网站 身体上的问题,来问丁香医生(App)


作者:顾中一,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四川大学医学营养专业本科。专注传播靠谱营养知识十年,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学传播奖获得者,著有《顾中一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这项研究神奇吗?其实这个研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新奇的,他发现的证据基本都和目前营养学界已知的是相符的。另外所谓的多吃碳水化合物死得快,要注意的是它的供能比占到了77%,而这么高的供能比比其实和一般人的饮食是不一样的。研究的群体和上网群众不同包括这项研究,他调查的人群,其中有4万多人是中国人,可是这些人群他们的特征是绝大多数每天中、重度的体力劳动,中学以上的文化少于15%,而他们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占到67%,由常识来判断他们吃高碳水化合物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主食比较便宜,因此吃的比较多,这个和目前国人的饮食是很不一样的。我国居民当前饮食是相对适当的咱们国家目前根据2015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平均脂肪的供能是33%,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是55%,如果你真的看柳叶刀研究的原文,会发现这个范围基本和作者他所建议的情况是吻合的。因此咱们不需要特别的在意这篇论文,和常识是一致的。研究的新观点当然了,这一篇论文中也还是会有一些比较特别的结论的,比如说这篇研究发现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在9%到13%的这些人群他们的全因死亡率以及中风风险下降了,这个研究结果可能比较的特别,在过去只是在少量的随机对照实验中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可能说明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求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其实我觉得究竟应该怎么吃?大家还是去参考膳食指南就可以,当前的指南的大框架还是很合理的,而且咱们总是会被一些比较新鲜新潮的研究所吸引,但其实如果不是反常的研究,这项研究它也很难被刊登在这么权威顶级的杂志上。另外,其实和这篇研究同时发表的另外一项研究提醒我们蔬菜水果豆类与非心血管病死亡率以及总死亡率的降低有关,而且每天吃三四份的蔬菜水果豆类的益处似乎最大,那这项研究其实反而没有被很多人所重视。事实上,根据上一次的全国调查显示,我们平均每天蔬菜的摄入量只有275克,远远没有达到推荐量,因此我觉得大家看完相关的研究,应当是提醒我们饮食还是要均衡,别忘了水果,蔬菜,豆制品这些,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另外烹调油上可能不用特别的限制,还有炒菜的时候,优势是可以让你吃的比较多,但是吃生的一些菜,健康效益似乎也更大一些。

《医师报》9月7日第5版专门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进刚副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PURE研究称饮食观念被颠覆,其实 」不靠谱」 。吃什么真不重要而在于「质量。

在欧洲心脏病学 会(ESC) 2017年会上发表的PURE研究称, 类似中 国等地应多摄入脂肪, 少摄入碳水化合物, 也就是多吃肉, 少吃主食」 。该研究同期发表在《柳叶刀》。

研究者称, 该研究不支待以往指南把总脂肪供能限制在30%以下的推荐。

事实果真如此吗?研究发现,校正混杂因素后,碳水化合物摄入越多, 即国入吃的主食 (包括米饭、面条等)越多, 总死亡率越高,但与心血管病或心血管死亡无关。

研究中,国人中67%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17.7%来自脂肪,15.3%来自蛋白质。

研究者的理由是之前的研究均来自北美和欧洲,以上地区本身高发冠心病,同时也是摄入饱和脂肪较多的地区。而该研究入选的地方均来自亚洲等摄入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国家。

研究者还称,高碳水化合物会导致一些类型的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

不过,美国NIH的Ramsden和Domenichiello两位学者在同期述评中指出,研究者所指的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食品,而其除脂肪外,还有锌、铁、维生素K和B12等微量元素,以上元素可能是长期食用碳水化合物者的短板。因此,PURE研究的结论更有可能是肉类的营养成分纠正了一些贫困地区营养不均衡。

另外,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和精制食物才可能是风险增加的原因,而不应把帐全算在碳水化合物身上。不同国家的健康素养不同也可能会造成混淆。

人穷的时候,能吃饱就不错了,肉就更奢侈,更谈不上营养,那肯定各种微量元素欠缺。同时人穷的时候,保健也跟不上,死亡率也高,一般是因为结核、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多,但不会是心血管病死亡率高,这与研究吻合。这实际上是暴露了贫穷地区营养不良,需要及时改进现状。

而且,现在从营养学角度,已基本舍弃了根据各种单纯营养素对身体的影响,而是根据食物质量。无论是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都是食物,各有优缺点。比如,甜饮料也是碳水化合物,但对身体有害;而没有深加工的全麦,对身体有益。

因此,PURE的这项分析,不大可能影响现有的饮食指南。

欢迎关注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医师报》微信:DAYI2006。


中国营养指南强调饮食多样,吃好主食,而非不吃主食。问题在于:

1、主食吃多少?吃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60%以上吗?肯定不是。我国广大居民饮食结构这一比例在不断下降!根本达不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过60%这种水平!如果主食适度,「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40%,死亡率还会下降!」

2、主食吃什么?应适度控制精加工米面。一是加工过程去掉了营养必须的成分,如维生素B和膳食纤维;二是容易升高血糖。要多吃全麦面、「糙米」、杂豆,即「五谷杂粮」,粗细搭配,「细粮粗做」。

同时应强调,中国营养指南明确人需要和可以适量摄入鱼类、禽类和瘦肉。但绝非可以大吃大喝(酒)。

现在微信成为传播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挖空心思,设计标题,误导民众,有害无益!

新媒体也好,自媒体也好,都要做良心媒体、科学媒体。要坚持公益性与科学性。

大家在读一些耸人听闻标题时,要注意常识判断。我们跟风的犯错,道理都不复杂,都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我非常同意岩松不惑之年的悟道——「捍卫常识」。

我国学术界有一种对西方各样学术杂志的「崇拜」,好像上了《柳叶刀》、《新英格兰》.....的文章就是「圣旨」、就是「真理」、就要推广执行。这是当下学术界的「教条主义」与「洋八股」。美国的大学会说要吃80毫克的阿托伐他汀,在中国做生意的药企与「学术商人」就高喊80毫克,我相信这些人和他们的亲属根本没用过80mg阿托伐他汀。这种行为吃不死人,也要吃坏人的!

本文内容来源于胡大一老师的微信!

百科名医 查看官方网站 国家卫计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唯一指定平台

我并没有看到柳叶刀的原文,但是经过介绍可以大致了解全文表达的意思。说白了如果你的饮食是大量的精米白面,其他食物在你的饮食中占比不多的话那就有可能会有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谈谈如何健康饮食。

健康的饮食是您保持健康同时抵抗疾病的重要武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健康的饮食呢?很多人吃了一辈子,什么好吃的都吃过,但是并不知道怎么吃才健康。其实健康的饮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从多种食物中摄取健康的营养

你可能正在吃大量的食物,但你的身体可能没有得到最为必需的健康营养。营养丰富的食物富含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但热量较低。他们可以会帮助您控制体重,胆固醇和血压。

吃的营养丰富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 各种 水果和蔬菜,

· 全谷物,

· 低脂乳制品,

· 无皮 的鸡和鱼

· 坚果和豆类

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钠,红肉, 糖果和糖甜饮料。

少吃营养单一的食品。

建议限制营养单一甚至会引起不良后果的食物和饮料。同时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钠的摄入量。比如说高糖饮料、高脂饮食、高盐饮食、西方快餐等等。

当您做出每日食物选择时,请根据以下建议为您的饮食模式

· 吃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考虑用水果和蔬菜代替高热量食物。

· 选择纤维丰富的全谷物主食。

· 选择不带皮的家禽和鱼,并以健康的方式进行烹饪,而不添加饱和和反式脂肪。

· 每周至少吃两次鱼,特别是 含有ω-3脂肪酸的 鱼(如鲑鱼,鳟鱼和鲱鱼)。

· 选择无脂(脱脂)和低脂(1%)乳制品。

· 避免含有部分氢化植物油的食物减少饮食中的反式脂肪。

· 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可将饱和脂肪减少至不超过总热量的5%至6%。对于每天吃2000卡路里的人来说,约为13克饱和脂肪。

· 减少添加糖的饮料和食物。

· 选择较少钠的食物,并准备几乎没有盐的食物。为了降低血压,每天要吃不超过2,400毫克钠(6克盐)。将每日摄入量减少至1,500毫克(4克钠)是可取的,因为它可以进一步降低血压。如果现在无法达到这些目标,即使每天减少 1000毫克的钠摄入量(2.5克盐)也可以有益于血压。

· 如果你喝酒,喝适量。白酒不超过一两,啤酒不超过250ml,红酒不超过150ml。


首先你要知道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摄入的77%是什么概念。

中国人的碳水化合物供能大约在50%左右,77%意味著这个人每天吃不到啥肉,也很少吃油,主要就是是主食类的东西,比如米面、杂粮、薯类。

因此,这样的人,应该生活在非常贫困的地方,比如贫瘠的山区,这样的地方人能活的长才怪。

营养不均衡其实只是「死亡率」高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可能是医疗水平低下,居住条件差等原因。

此外,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不明,至少中国的数据应该是十几二十年之前的。

补充说明:

1、有关健康、疾病、死亡率等指标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不是因为A导致B这么简单。比如高碳水化合物摄入的人,很可能癌症发病率还更低呢。(因为死的早,还没来得及得癌症)。因此相关性≠因果,这是一定要记住的。

2、最新的研究往往也是可靠性不那么好的,即使发表在柳叶刀、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越是前沿、新颖的研究,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越大。老的研究之所以更可靠,是因为有很多科学家不断验证过。

3、当前各国的膳食指南大同小异,都是综合了无数的科学研究的结果之后制定出来的。因此,一篇论文就妄谈颠覆膳食指南简直可笑。在科学上,渐进式的发现是绝大多数,颠覆性的发现,可以申请诺贝尔奖啦。


这个研究不具有综合代表性,不大众化,而且人家也说了,调研群体为中等以上强度的体力劳动者。

这个群体在社会中属中下阶层,收入决定生活质量,平常饮食以素食为主,荤食为辅,但也不是成为多吃主食就死得更快的理由,现在农村人的寿命普遍高于城里人。所以谈论这个问题,最主要就是一个膳食平衡的问题,这个最新研究,不具有代表性。

生命构成本身就极具复杂性,现在的生命科学对人体也没有完全研究透彻。人的寿命受基因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其中吃对人体的影响确是很大,但还达不到多吃主食就死得更快的那种条件,所以说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但这个研究也并没有错。因为人体复杂,种族分布广泛,地域性也很强,饮食文化可以反映出死亡特征,但都遵守同一个原理:身体能够消化吸收就行。换句话说,就是你想吃什么,就尽管吃,身体能接受就行。

那为什么能得出这个研究结论呢?不外乎就是两点:一,营养不良;二,营养过剩。

柳叶刀上面提到的这部分人群,就是典型的营养不良。这部分劳动者,干体力劳动,其消耗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营养,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就会使人体各器官功能快速衰老,直接影响寿命。而对营养过剩,也是同理。吃得太多太好大精,摄入蛋白质,脂肪过多,同样会加快人体各器官的消耗,影响寿命。生活中,死得过早也包括了一部分有钱人。

所以说膳食平衡,合理调配,同时身心俱乐,无欲无求的人,往往生活得更久。所谓的高端生活本质,实际上追求更多的人生快乐,而不是生活上的奢侈和讲究。人的生活思想从原始社会中来,最终也会回到原始社会中去。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核心,就是:简单,快乐!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题主提供的是一个统计分析报告,也可以称为大数据分析报告。

我们不想评价此报告,我们借此科普一下如何看待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的几个典型概念。

1.样本容量,样本数,样本特征

1.1样本容量:样本容量是指一个样本中所包含的单位数。

1.2样本数: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实际抽样数。和样本容量及抽样方法有关。

1.3样本特征:样本分析时可资的研究/描述的样本指标及其特点总和。也是,统计分析最终要提炼的事项。

1.4相关性:统计分析是指两个特征(变数)之间的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如果两个变数变化趋势一致,成为相关联,否则不相关。

2.如何看统计分析报告

2.1.看样本容量

样本容量应涵盖研究对象的基本特质/特征。

样本容量的大小与推断估计的准确性有著直接的联系,即在总体既定的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其统计估计量的代表性误差就越小,反之,样本容量越小其估计误差也就越大。

4万多人群,是很难代表14亿这个大群体。

2.2样本数

样本容量一定,样本分组越合理,样本数越大,统计结果越有效。

2.3样本特征

样本特征越清晰,研究结果越靠谱。

2.4相关性

相关系数越大,相关性越大!

了解了以上概念,那么对于很多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果就有了自己的看法。


从中医的角度,所有的食物都是水谷精微,按照《皇帝内经》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谷精微入体需要全身各部位协调进行运化,取其精华,濡养经脉,供给能量,弃其糟粕,以各种形式排出。

而主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体水谷精微中主要的能量来源,相对来说糟粕也比较多,所以主食不能不吃,但是为了不增加人体各部分器官的负担,少吃多餐更健康,多吃对人体有益的食物更健康。


谨代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