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招降太史慈的故事,是记录在《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时间点大概在孙策掌权时期。

陈志《太史慈传》:曹公闻其名,遗(太史)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曹操挖孙策墙角的事不止这条故事,例如还有华歆、王朗两人,都是曹操写信给孙策讨来的。甚至张纮去许都例行公事汇报工作,结果都被朝廷(曹操)扣下来,封为朝官。

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大名,推测一下,可能是华歆跟曹操说的。

华歆和太史慈都是青州人,当年华歆在豫章当太守,孙策就是派太史慈去做说客,华歆才开城投降的。所以,华歆和太史慈至少有「同乡」(其实是同州)的交情。

在建安初,曹操对天下人才的渴求之态溢于言表,除了以尚书令荀彧坐镇朝廷,征辟名士入朝之外,征召的公文也可以送给其他对手(割据军阀)的下属,毕竟挖墙角也是削弱敌人的一种方式嘛。

曹操看到孙策小小年纪就能继承父业,平定江东,更是畏惧其势力壮大会带来欲望的膨胀,反之,孙策对曹操架空汉廷的事不满,认为曹操有可能会被袁绍推翻,成为下一个董卓、李傕、杨奉这样的人。所以,曹操和孙策的关系表面上是同盟,其实互相都明白,终究会成为敌人的,所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之时,孙策就蠢蠢欲动,欲北上袭许。

曹操和孙策也有利益关系,或者这么说:「曹孙友好靠刘表」。

在建安初因为张绣的事,刘表和曹操双方来回打了三场大战,另一方面,刘表又是孙策的死敌(孙策之父孙坚死于讨伐刘表之战)。所以说,曹操和孙策的关系,在表面上、利益上,他们亦敌亦友。

太史慈本人意愿

太史慈本是刘繇同郡人,所以在乱世中选择帮助扬州牧刘繇。刘繇与孙策争夺江东之时,太史慈成了孙策的劲敌。后来,刘繇战败转移至豫章郡,太史慈则在战败后归附孙策,不久,刘繇病逝,余部以豫章太守华歆为主,孙策派太史慈前去劝降华歆,在这件事上,孙策给予了太史慈极大的信任。

同时还有一位孙策的老冤家——祖郎,在孙策创业之初,也是孙策的劲敌,甚至差点在战斗中杀死孙策,同样的,祖郎也是在战败后归附孙策,孙策给太史慈、祖郎极大的荣耀。

陈志《孙辅传》裴注引《江表传》:及军还,(祖)郎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

祖郎是丹阳人,太史慈是青州东莱人(今山东),曹操以「当归」召回太史慈 ,也是讲道理的事,但是太史慈已经铁了心在江东追随孙策创业,讨伐刘表,而不愿意返回故乡。

太史慈只活了四十一岁(虚岁),《吴书》上写太史慈临死前还哀叹:「大丈夫在世,当佩带七尺之剑,去朝见天子,如今我壮志未酬,奈何先死啊!」

陈志《太史慈传》裴注引《吴书》:(太史)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孙)权甚悼惜之。

所以,从太史慈遗言这一点看,太史慈是不屑于与曹操合作,去见天子,在曹操给他送信之时,他宁愿协助孙策平定天下的。至于孙策死后,他仍然没有脱离孙权,也算是对孙氏的忠诚体现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