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News - Kazakh leader Nazarbayev resigns after three decades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47628854


苏联解体快三十年了。俗话说,三十而立,独联体的国家这三十年来是否建立了一套可持续的政治体系呢?从斯拉夫国家到中亚国家,政治体制的可持续性是存疑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低。在21世纪20年代的前夕,独联体国家的政治家和普通民众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路怎么走。纳扎尔巴耶夫的行动对中亚,对俄罗斯都是某种指引。具体到对中国的影响,不好判断。这些年无论是上合组织还是一带一路计划,后苏联时代的政治体系在这之中影响重大。如果说哈国的权力传递是新时代大幕的开启,那对传统的合作框架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祝福祖国!

他是苏联培养的接班人,苏共中央的档次,来当地方书记,还真不是独裁,哈国除了他还能有谁,几十年出不了一个这样的人,可惜了,哈国


纳扎尔巴耶夫对哈萨克的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独裁统治和腐败限制了哈萨克的发展。哈萨克已经不需要一个铁腕来掌权,而需要一个奉行民主,自由的总统。祝愿哈萨克在民主自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纳扎尔巴耶夫本是牧民的儿子。1991年,从政20余年的他,虽然以犯颜直谏著称,但精明能干和长袖善舞却也让他仕途顺利。当时的苏联摇摇欲坠,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别洛韦日签署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可是,包括《别洛韦日协定》在内的很多重要决策却都把中亚各国排除在外。

时任哈萨克最高领导人的纳扎尔巴耶夫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哈萨克首任总统。刚接手时,哈萨克基础设施陈旧,经济体制失衡,通货膨胀严重。国内有大大小小120多个民族和包括基督教、天主教、YSL教、犹太教和佛教在内的众多宗教。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贫富差距非常严重。

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国家制定新宪法,塑造哈萨克各族共同的国家意识。在经济上,纳扎尔巴耶夫分阶段地推进私有化进程。毫无相关经验的他力排众议,将矿山、冶金、化工等大型产业租借给外国公司经营,等经济起死回生后,国家再逐渐将重点行业的公司控股权收回。因此,哈萨克的国内油气和矿产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经济腾飞,不仅成为了独联体内的第二大经济体,还步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8年来,哈萨克人均年收入从不足500美元提升至9000美元左右。

纳扎尔巴耶夫严厉打击暴力KB势力,宗教JD势力和民族FL势力等「三股势力」,极力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哈萨克政府、政党内部团结,群众又坚定拥护,因此纳扎尔巴耶夫政Z地位稳固,可以计划并推行一系列长远而务实的政策。比如,提升国家教育水平,维护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与世界大国和周边国家维持稳定的外交关系等。正因如此,他是唯一一个从苏联解体至今仍在任且任职时间最长的独联体国家元首。

哈萨克作为中亚的领导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毫无疑问是连接中东与欧洲、东亚的枢纽。与俄罗斯、中国接壤,是中亚地缘政治支轴,无可争议的「心脏地带」。俄罗斯历来将中亚视为传统势力范围,又与哈萨克同为苏联加盟国;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的日本,需要开辟新的能源进口通道与海外市场,也想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美国想入主中亚,扩张势力范围,围堵俄罗斯;中国是与哈萨克毗邻的世界大国,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需要与哈萨克的深度合作。这四个国家也成为了哈萨克建国后的外交重点。在纳扎尔巴耶夫的领导下,哈萨克与上述各国的关系持续升温。

最不安分的正是美国。苏联解体后,美国启动了「支持新生独立国家计划」,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自由援助法》和名目众多的单向计划,动用一切资源在独联体各国「培养MZ土壤、营造MZ气氛,物色MZ骨干,树立MZ榜样」,又与中亚国家达成了「华盛顿共识」。一时间,独联体各国争当「新型MZ国家」。但遗憾的是,美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直希望颠覆前苏联各加盟国政权。

2003年11月22日,乔治亚爆发玫瑰GM,时任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被迫下台,反对党领袖萨卡什维利当选新总统,顺利控制国会全部议席。

2005年3月13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结束,西方支持的反对派一败涂地。他们第一时间指责大选涉嫌舞弊,结果非法,还煽D群众上街游行,四处散播「和平示威群众被捕」的ZZ谣言,郁金香GM爆发。3月20日,示威者焚烧了吉尔吉斯斯坦内务局。4月3日,时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2005年5月12日,乌兹别克安集延市发生武ZB动,警察局和军队营地被叛J占领,监狱遭到冲击。5月13日,骚乱演变成要求卡里莫夫总统下台的抗议活动。当晚,乌政府采取措施迅速平息了武ZS乱。

美国的脏手果然伸向了哈萨克。扎瑙津市位于哈萨克西部,是一座石油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虽然当地油气工人收入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依然入不敷出。工人与企业协商未果,于2011年5月开始罢G。政府、公司和油气工人三方均不愿让步,示W游X活动逐渐发酵。

2011年12月16日,哈萨克国庆节前夕,占领广场的示W工人与政府发生冲突,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纵火抢劫,局势全面失控,扎瑙津SJ爆发。三天的骚L共导致16人死亡,百余人受伤,大量银行网点和商店遭到洗劫,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00万美元。12月17日,纳扎尔巴耶夫下令扎瑙津市实施为期20天的紧急状态,不久又延长至1月31日,期间实行宵禁,禁止集H示W和摄影摄像。

扎瑙津SJ迅速平息的原因不只是纳扎尔巴耶夫的强硬手段,最重要的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哈国人民很难被美国训练的「MZ斗士」动员起来。美国和欧洲却对纳扎尔巴耶夫横加指责,斥责其压制R权。

由此,2011年成为哈萨克外交政策转变的转折点。与美国关系陷入冰点,哈萨克清理了国内的部分亲美派,并封杀了国内的非政府组织。美国盟友日本对哈援助也受到影响而大为缩水——将近30年来,日本的援助金曾高达每年1亿美元。但是哈萨克与中国的关系却逐渐升温,2011年哈萨克与中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辞职有三点考虑。

正如上文分析,哈萨克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若按期卸任,最高权力交接之时,美国很有可能会插手哈萨克选举。毕竟「民Z基金」等美国势力根深蒂固,难以彻底铲除。此番突然辞职是为了让权力交接更为平稳,维护国内政Z稳定。

其二,大侠隐退江湖,就会成为传说。辞职将巩固自己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平息「贪恋Q力」的谣言。让继任总统,也就是指定接班人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树立威信,提前击败竞选对手。

第三,传奇政治家年事已高,与其开疆拓土,更要考虑一个体面的退场。近年来,哈国内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出口,纳扎尔主导的改G效果不佳。辞职可以平息党内和国内的部分反对声音,达成政Z妥协,甚至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但是,纳扎尔巴耶夫并没有全面退出政坛,反而身居幕后,「垂帘听政」。根据法律,纳扎尔巴耶夫作为「首任总统」,有权就重要的内政外交政策向社会各界发表立场,还能保留有独立的行政团队。同时,他依然保留国家安Q委员会主席和「祖国之光」党的主席职务,手中还牢牢掌握著党Q和军Q。背后坐镇,可以保证权力交接的平稳运行,避免Q力真空。

摆在哈萨克新总统,「中国通」、「汉学家」托卡耶夫面前的挑战依然不少。首先是如何解决哈萨克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在新时期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这一点可以通过响应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与中国进一步密切合作实现。可以预见,中哈关系的现状会得到维持与巩固,「三股势力」将依旧是两国联手打击的目标。

第二,如何搞好与俄罗斯的关系。两国在民族、文化、政治和经济上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俄罗斯族占哈萨克全国人口的1/5,处理不好容易民族分L。解决国内民族、宗教矛盾,弥合分歧,避免内乱是一大挑战。

说点题外话:托卡耶夫就任之后的一系列举动,总结起来就是把阿扎尔巴耶夫捧到了民族领袖的地位,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国家上下各个地区和各个机构。可千万别把这当成个R崇拜,只是人民对杰出政治家的纪念和尊重——美国还有肯尼迪国际机场和华盛顿特区呢。

另外,中国在「一带一路」中非常重视哈萨克的枢纽地位,两国间一直存在著密切的经济联系,其中有一条就是中国向哈萨克的大量经济援助。有人觉得我们中国就是闲著没事,吃饱了撑著给人家送钱,但美国可经常往外搞各种「民Z援助」啊,日本给哈萨克的钱也不少,怎么到人家那就是英明的决策和正确的投资呢?做人不能双标,也不能太自卑。

当然了,西方国家一直把纳扎尔巴耶夫塑造成独C者和RQ侵犯者。我确实想问一下,人民生活在动荡当中,自Y和民Z又有何意义?这两者只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啊。看似本末倒置,西方国家实际上还是搞帝国主义霸权。

个人公众号:烟雨舟横


如今眼看2020大选将至,大汗自身又患绝症,只得以退为进,退居二线操盘,做最后的接班安排。之前二月份,已经把副党首换成了原大汗大秘,首相则换成了原交通部长,加上目前转任代理的前外交部长,组成台面三人组,这是未来三年的过渡班子,三位有个共同特点,自身班底小,专业面窄,看上去雀占鹊巢概率不大。

而实权则交给贴心四人分掌,长公主李讷主持参议院,其余三个老助手,分别是安全局长,驻俄代表,办公厅主任,既可以互相牵制,又可以为隔代接班的亲侄子护航。

亲侄儿目前是国安会二把手。叔叔扶上马,送最后一程。

可惜纳大汗运筹帷幄,还是漏算一人,军头防长,怕身后依旧是腥风血雨。


一直觉得他跟李光耀有很多话聊,都是有治国之才结果只能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