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很多层含义。硬要给礼下一个定义,可以这样说:

礼。礼指导我们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礼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丧事有丧礼,喜事有喜礼,逢年过节有节礼,见面问候有见面礼,请客吃饭有餐桌礼仪,礼的概念早就贯彻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礼多了烦人甚至显得虚伪,礼少了称为「无礼」,礼要有节制,要有节度,所以我们说「礼节」。有礼有节就是真诚、适度、不浮夸。

礼最大的作用是,「辨上下,定民志」

为什么说礼最大的作用是「辨上下,定民志」?

要从礼最原始的源头开始讲起,礼的源头在哪里呢,在《周易》,周易中特别有一卦叫做「履卦」,一般认为阐述了古代先贤对礼的认识看法与总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干,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履》卦紧接著《小蓄卦》而来,象征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了小康阶段,大家都有了一定的储蓄、积蓄之后,就要用「礼节」来约束规范,来进行社交活动,所以叫做「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古代的先贤是十分了解民情的,他没有说你吃不饱穿不暖也要去搞礼仪,那不符合人性。人只有在满足了生存的需要之后,才会进一步的有社会交往的需要。

(这是西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图型)

在社会走入小康阶段之后,领导人就要用「履」代表的礼仪,来让人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时候就不可避免的碰到几个问题:

  • 如何分别尊卑?

  • 如何分辨亲疏?

  • 如何区分上下级?

  • 如何区分主人、客人?

这个时候「礼节」就派上了用场。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不一视而同,采用同样的礼节呢?这是不明事理的人才有的疑问。

我们举个例子,三对男女,他们分别是夫妇、恋人、陌生人的关系,那么他们可以采用同样的礼节交往吗?

假如说你是个妙龄女青年,你可以让陌生人随便牵你手,搂你的腰吗?你能把其他的年轻小伙子和你的男朋友一视而同吗?

所以我们要明白,「等级」、「上下」这些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要把这些概念局限在社会地位上,对于男女关系而言,男朋友>普通陌生人,这就是等级。

我们承认社会上是不公平的,有人地位尊贵,有人地位低贱,这是社会客观的现象。我们要加以改进,最后实现大同社会。

我们还要看到,我们追求的不能是平均主义的社会,那叫大锅饭,早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我们要追求的是「合理的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天赋,追求属于自己的财富、地位,这才是儒家所倡导的「礼」

道家为什么轻视「礼」?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著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应当随风飘荡。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拥有高尚德行的人看起来好像痴愚之人。去掉你的傲气与心中的欲望,以及想治理天下的神态和不恰当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闲话不表,从孔子问礼老子的对话来看,老子是轻视「礼」的作用的,《道德经》里面说的得很明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孔子本人也曾经与子夏谈论过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说:「笑起来那样美,乌溜溜的眼神流转那么好看。再穿上了白色的衣裙就显得非常的绚烂。这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这和绘画好了之后再上白色的颜料是同样的道理啊。」子夏说:「夫子的意思是说,礼在德之后吗?」孔子说:「能够带给我启发的,是卜商你啊!现在可以与你严肃的探讨诗了」注:傅佩荣教授说古代的绘画是先上各种颜色,最后以白色分布其间,使众色突显出来。这与后来的绘画不一样,后来人们能造出很好的白纸,画画是在白纸上绘彩色。而现在挖出来的汉帛都是有颜色的,接近咖啡色或树木的颜色,所以孔子那个时代画画要最后上白色,白色一上,前面黄的、红的、绿的、黑的全都突显出来。换句话说,白色本身没有颜色,却可以突显其它彩色。人的德行,通过「礼」的运用,就能一下子凸显出来,从而教化百姓,这就是孔子说认为的「礼」。

而老子说:「在上者用「礼」,举行国家的祭祀,以此作为大小的事物的准绳,但周王朝衰落,天子无德号令诸侯不听,那么这些「礼器」,甚至「礼」本身就会被人扔在一边。君主先失道,然后不能承德,称为失德,失德之后只能用仁爱的理念来号召诸侯,而连仁爱的理念都失去之后,就只能凭借信义任由诸侯来实行霸政,最后连诸侯之间的信义都荡然无存之后,那么可以仰仗的只剩下那微不足道的礼。人心已经崩坏,礼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礼这个东西,只不过是忠信的毫末,称不上根本的大道,因为没有道、德、仁、义,用「礼」来做号召的统治,只不过是乱世的开端罢了。」

小结论

儒家所倡导的「礼」是基于「德政」之上,我们现在叫做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叫做经济基础之后的上层建筑。

而老子所反对的「礼」,是因为社会已经一片黑暗,如果不从根本上下手治理,仅仅凭借精神文明建设,是本末倒置,不会取得成功。

我们如果学习儒家,把儒家看成是只懂得搞「三纲五常」,搞「等级森严」,搞「封建礼教」,那也是一种偏见,而这种偏见,只会让自己蒙蔽双眼。


礼是什么?礼是种道德规范。

有人曾经很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礼对社会的约束力量。大街上有一只无主的兔子在逃,后面跟了一群人紧紧地追,终于被一个人捉住并得意洋洋地拿回去了,旁人也无可奈何,因为此兔"名份未定"。相反,倘若有人赶著一大群兔子上街,即使兔子满街都是,所有的人也只有过而不顾,这并非人们不愿得兔,而是兔群已有所属,即名份以定,虽有贪鄙之人,也不敢越份夺兔。虽这是法家法制理论,但儒者荀子认为,"制礼义以分之"的礼治作用,在「捉放兔」上只会表现得更好。因而礼治才是治国的根本,「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1. 荀子曾作《礼论》在荀子看来,「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所以,「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虽然可以说是古之礼论体系的创编者,不过,惟其正规,所以沾染了太重的帝王气息,乃至于流于玄虚冷酷。

倘若从生活的体验,人生的平衡出发,还是孔子的礼说更为可读可歌而可行些,孔子的礼说重情不重法,认为发于情而合于理的举措,就是礼,所以,礼应以人善良之心(仁)为基础。



有这个意思,但等级还不够说明礼的本质。应该说是严格的等级关系,这才是礼。不是松散的等级关系。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就是儒家礼的核心描述。一旦违反,就要接受严重的处罚。

君杀臣,父杀子,夫杀妻,随意找个理由就可以。但臣杀君,子杀父,妻杀父,无论理由是什么,哪怕被杀人的理亏,杀人的人都会因为违反礼而被处以极刑。

礼是刚性规范,仁就是润滑剂。以调剂和缓解被动接受的人的心理压抑和反叛。但所谓的仁,更多的是一个名声,即在外的名声,在内的如何管理就很难说。有时候仁,更多的是平级的评价,而不是由被动的人去评价。


礼不是等级,把礼看作等级太狭隘了,礼是秩序。秩序里面含有等级,等级只是其内容的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或者说更实质的是展现出的分工和职责以及权利的对应和名至实归。有等级的成份但不是本质。如君臣之礼按理说应该最能代表等级,但实际上更多的却是规范了君和臣各自的名位即职务分工不同前题下的权利和义务的定位。即所谓的名至实归。如父子之礼,父亲有管教孩子的权利但同时也规定了抚养孩子的义务。反过来孩子也一样,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是也。君要有君样,做君该做的事,臣要有臣样,做臣该做的事。同理父子夫妇都是这个意思。


礼是特定的等级制度:君与臣刚:夫与妻刚:父与子刚:旧时礼制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夫死妻立贞洁牌坊:正所为礼制三纲五常:那时男和女之间相当礼制:有个事故说明一切'哥哥洗脸水滴到兄弟媳妇身上:兄弟媳妇关门进屋:哥哥一看无意滴道的:越想越不对:就自杀身亡:死前留给兄弟几句话:″老牛救主受哀打:香菊错绣牡丹花:秀山脸水滴黄纱:"兄弟回来一看哥死问下人怎么回事:下人不知泰山杀了下人:提刀问夫人:夫人把哥哥的话给丈夫看:看过不是哥哥的错:又杀了妻子:这里礼制等级制度:兄弟如手足:媳夫如衣衫:过去就这样…这礼制一天也说不完:不写了:如老牛救主和错绣牡丹都是典故…


儒家的「礼」就是等级制度,这一点毋庸怀疑。

一、礼的提出的出发点。

孔子对礼的态度是什么?孔子对于从夏朝到殷朝延续下来的礼十分赞赏。说自己十五止于礼说明孔子很看重礼的。但是孔子又是不幸的,他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时东周的社会正是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从奴隶社会逐渐到封建社会,具体来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纷纷崩溃,所以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作为奴隶主或者说统治阶级一员的孔夫子,心理肯定是崩溃的,但是孔夫子没有学习老子走向消极避世,而是积极行动,推销自己,「仁」「礼」「为政以德」「中庸」。为了实现自己对于仁这一至高至纯至上的成圣成贤的理想境界,他提出了「礼」的伦理道德追求,给世人一个到达成圣成贤的修身之法。

那么这一修身之法,孔夫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例如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那么孔子的礼是对谁而言的——是对统治阶级说的,为什么西周以来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纷纷崩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贵贱有序制度纷纷崩溃,出现在孔夫子身边的鲁三桓执政,田氏代齐,韩赵魏六家乱晋。说以孔夫子气愤至极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夫子要回复西周以来的等级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所以孔子的礼的核心是克己复礼,就是把西周已经混乱了的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

二、董仲舒的礼

提及儒学思想重要发展阶段,不能不提西汉的董仲舒 ,这位至关重要的人物。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定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将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这是「三纲五常」的来历。董仲舒的「五常」,把儒家的道德教条形而上学化和宗教化结合在一起。「仁、义、礼、智、信」在孔孟那里,不过是世俗的道德。可在董仲舒手中,这才获得了本源,成为体现「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这个「五常」,其实是高于皇权的。虽然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人主的发号施令,一样要受到「五常」的约束。否则,其统治的合法性一样要受到怀疑和削弱。 「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在社会政治学说上到 「大一统」,特别是「三纲」理论对后世有极其巨大且有害的影响。所以纵观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是从尊君出发,来维护以君为核心的等级制度的。

三、宋明理学的「理」是什么

其实很多人推崇的宋明理学,在等级制度的建设方面,在某些领域几乎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首先从理学产生的背景谈起,东汉以后董仲舒儒学由于自身的完整性问题,不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和不能回答人们的理想追求,这一时期,社会动乱,五胡乱华,儒学在佛教、道教的双重夹击下,阵地纷纷退守,这时的佛、道的修来世,道教的修仙得道的修现世,给现世痛苦的人们种种解脱,儒学是没有办法给予人们的。结果可想而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礼制纷纷崩溃。

其次,为了回复儒学的纲常礼教,其中几个人物至关重要,唐代的韩愈,儒道佛并行不悖。真正起作用的是来自关中地区的「关学」也称横渠之学的张载第一次把世界观,方法论,修养观建立起来

之后二程朱熹之洛学,完全把三纲五常为代表的理学这一哲学体系完全建立,那么这些大儒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方面是纲常礼教的崩坏,一方面是宋朝要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所以理学之后就成为官方之学,一直到清朝。从这一点来看理学的「理」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就是三纲五常,就是等级秩序。

综上所述,儒学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产生,之后经过大儒们改造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例如出现过许多极端言论:君叫臣死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所以儒学思想处处体现等级制度。


「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长期在社会活动中总结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语言约束。也是建立在伦理道德之上。礼为历朝历代立法奠定了基础。


儒家所提倡的「礼"当然有等级思想,比如大臣上朝要向皇帝三叩九拜,行君臣之礼然后退下。长辈寿诞晚辈门也要三跪九拜表示尊敬。学生见到老师必须敬礼,以示礼貌。举行盛大庆典或大型祭祀活动也必须行大礼,更显得气派隆重。

我中华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貌、彬彬有礼、礼贤下士、礼让三先、先礼后兵等多为人称道,受到人们的赞扬。有礼能使春风化雨,化干戈为玉帛;非礼会招惹是非,是惹祸的根苗,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历来为人所唾弃。礼也是相互的,互敬互爱,所谓礼尚往来、礼无足数、礼多人不怪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礼"的等级思想一时难以消除。一个国家元首能和普通百姓平起平坐似乎不太可能。一个伟人的葬礼和普通人的葬礼能同一规格吗?更有天壤之别,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人的贡献有大小,影响力有大小,爱因斯坦虽然去逝多年,但他的"相对论"却能和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人们自然对他刮目相看,所以对他的礼仪规格就有所不同。但随著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礼仪也越来越趋于人性化,一些陈旧不平等的礼仪逐渐被废除,被淘汰出局。"礼"的等级思想会越来越淡化,差距越来越小,从而达到人类世界大同。


仔细研读三礼:《周礼》《礼记》《仪礼》,就会明白,礼是关于各阶级阶层权力和利益分配和相关规定的法典,极为详尽,上到天子分封祭祀出征朝会诸种大事,下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规定细致严密。概言之,按身份地位出身分配权力和利益,规定相关礼仪标准和制度,让人对号入座,照此办理!

《周礼》是对夏商以来奴隶制度的完备总结和制度化,更由于孔子的高度赞美,趋于庄严神圣化,它的实质是剥削和压迫。没有半点自由民主和人权可言!与现代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格格不入。

新儒家将周礼视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制度,一般而言并没有错,问题的实质是:周礼调节的是一种什么人际关系?不可不深思!


我认为礼就是等级的意思,世界治理人,国家治理人,都是靠的名利二字,普通人要靠利,饭都吃不饱我要什么名,名能够当饭吃吗?所以首先要利,仓廪实而知礼节,利有了才会争名,名就是对知识、能力、功劳的认可,礼就是对认可名的推崇,礼让人认识到名的重要性。有人说我不重名,只爱钱,要做百亿、千亿富翁,那么你一生能用多少钱,其实还是争名,要做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全世界第一,显示自己本事大,还是名。过去的贵族、等级、爵位都是为名而设,现在的勋章、奖杯、荣誉也都是为名而设的。如果都把钱当名,就会陷入拜金主义思想的怪圈,最终灭亡,因为钱是有数的,即使一直印钞票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有名来辅助,尤其是在困难和灾难面前。从中到外,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所以儒家思想推崇礼来治国,防止陷入拜金主义思想,而不知廉耻。但是什么事情都不可以过分,过分就会变成阻碍,所以贵族阶级划分影响古代的发展,同时礼的束缚也影响了过去的发展,我们打破了旧思想,才有了现代的科学进步,但是过去的一定错吗?不是的,过去只是用的过分了,根源并不错,所以古代的功名利禄、仁义道德还是要用,而且这两个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矛盾统一的,是一体两面,我们要把握好分寸。礼就是对等级的尊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