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上海越剧院来京演出,演出的是青年版的《红楼梦》,本以为票不是很紧的,结果到大剧院问票房说全部售罄,并且连常驻门口的黄牛手里都没有用票。

《红楼梦》可以说是从是上世纪50年代首演,一炮而红之后,一直火到现在。1958首轮演出,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演出了54场,观看人数超过八万多人次,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今年是《红楼梦》甲子之年,有评论家称「演出频率之高,社会影响之大,对越剧艺术品位的提升,对表演后续力量的引领,没有哪部戏可以超过《红楼梦》。」此话不虚。

越剧《红楼梦》从剧本到舞美、表演,处处都有创新之处,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经典文学改编,《红楼梦》是一个大工程。原著有著庞大故事结构、复杂人物线索、多重戏剧冲突。但在越剧的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以宝黛钗爱情为主线的一个更趋向单纯美好的爱情故事,与其说它是「红楼梦」,不如说它是提取了红楼梦元素的一部贴合舞台逻辑和审美的作品。

从舞美来说,雕梁画栋、庭园流水,或堂皇或典雅,是现实主义的特点,但是又不失意境。演员表演上,借鉴昆曲审美,现实的故事,超现实的演法。加上婉转的音乐,精美的唱腔,最终实现了「人人都爱越剧《红楼梦》」。

谢谢邀请,可巧近日重新看了一遍越剧电影《红楼梦》,这是两位越剧大师徐玉兰与王文娟的代表作。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我以前没有注意过的,就是宝玉来到潇湘馆找黛玉,发现黛玉在院子里弹琴,于是偷偷躲在竹林后面听她弹完整个曲子。

两位大师的表演自不必说,虽然没有一句话,但眼神里都是人物,所以基本功绝对是原因之一,徐玉兰王文娟都是越剧名派大家,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第二,跟时代也有点关系,当时物质匮乏,精神也是一样,建国初期除了样板戏之外还有各种各样抗战和文革事迹题材的电影,难得有红楼梦这样的情爱题材电影,吸引当时老中青很多人徐王两人吸粉无数,除了基本功和时代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周恩来总理关心越剧《红楼梦》的演出

1958年2月,越剧《红楼梦》首次公演,接著连演54场,场场爆满。1959年9月21日,上海越剧院带著越剧《红楼梦》进京演出。周总理和邓颖超都到了现场。在欣赏过程中,周恩来对很多台词、情节有时微微点头,有时和邓颖超轻声讨论著,发现有问题时就向身边的越剧院同志提出。越剧院的同志对该剧演出时间要不要压缩而吃不准时,总理说:「你们举棋不定肯定有原因,那么厚的一本书,你们3小时演完,已经是精简了,再怎么精简呢?我看已很精炼了。演出中,当剧情发展到林黛玉临终时喜乐奏起,周恩来说:「黛玉死了,怎么能用喜乐呢!我想,你们或许是为了表现贾宝玉娶亲时的效果,但效果不好。这里应当以表现林黛玉的心情为主,先把观众的内心要求体现出来,然后再用喜乐作对比。否则观众的心情转不过来。」当天夜里,作曲顾振遐就按照周恩来的意思将音乐改了。第二天演出时,周恩来打电话对顾振遐说:「你改的音乐我听了,改得好。」

越剧《红楼梦》中有一场《金玉良缘》的戏,就是贾宝玉把新娘盖头掀开,发现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宝钗的那场戏。周恩来和剧组人员一起吃饭时说,你们怎么连一个像样的凤冠都不买?盖头掀开后,应该是华丽的凤冠,而不是你们那么简单的凤冠。你们没有钱,我来出钱,我送你们一个。剧组原来的凤冠上用的都是小珠子,而周恩来送的那个都给安上了大珠子。

另外,总理还指出,演员的道白不能太快,字幕也要工整,因为这也是艺术。审看结束后,周恩来上台与参加演出的演员一一握手,夸奖说:「这个戏演得好,剧本也不错。」周恩来还为上海越剧院题词:「上海越剧院红楼梦」,并要求将越剧《红楼梦》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演出。后来,越剧《红楼梦》还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

1984年9月19日,浙江省「小百花」剧团到达北京人民剧场住地,时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的孙家贤向大家宣布了一个喜讯:邓颖超同志10点钟在她的住所要接见「小百花」全体人员。「小百花」人员听后,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她们连忙带上笔记本,换上漂亮的衣裙,欢天喜地地去见邓颖超。邓颖超带领大家进入会客厅,让大家坐下,当一名「小百花」演员唱《红楼梦》中《哭灵》的那场戏时,邓颖超激动地说:「《哭灵》这段好啊!我告诉你们,恩来同志和我都喜欢听《红楼梦》,他生病住院时,要我们放录音给他听,对《红楼梦》中有些唱词基本上能背出来。」

越剧《红楼梦》的成长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是分不开的。越剧《红楼梦》编剧徐进在书本中珍藏著一张越剧《红楼梦》主创人员和周恩来的合影,这是徐进在经历「文革」后唯一保留下来的合照。徐进曾说:「周恩来是我这部越剧电影的知音。」,所以,综上所述,越剧红楼梦成为经典就不意外。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越剧《红楼梦》的台词,都是新编,必须新编,因为没有样本可参考,唯一的样本当然就只能是《红楼梦》,而能把唱词编写的既要符合人物性格,越剧腔韵,还要压韵,还要当时的观众听懂,理解,何其之难啊。而《红楼梦》做到了。而「天下掉下个林妹妹」更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唱词。精彩唱词太多了,大家还是自己看吧。

应该说是徐玉兰和王文娟版的越剧《红楼梦》是一部用心打造的经典之作,而不是人人唱的都可以。传诵了几十年,仍旧为很多人所喜欢。前两天在外面散步,看到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手持小型收音机,里面放的就是徐玉兰老师唱的「金玉良缘」。

之所以奉为经典,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徐玉兰和王文娟老师演绎得精彩到位。

记得以前曾经看过徐王二位的采访,说那时候演出是要先体验生活的。我想像不出来她们演贾宝玉和林黛玉如何体验生活,但是,剧中的那些场景表演和唱功确实是栩栩如生,令人过目不忘,还觉得余音绕梁。

宝黛初见时的惊如天人、黛玉葬花时的如诉如泣、金玉良缘时的无比兴奋、宝玉哭灵时的悲痛欲绝,每一个场景都那么入木三分。

台词和编曲到位,适合传诵。

如果大家稍稍留意,每年央视的春晚有戏曲连唱,必定会唱: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这一段把宝黛初见时贾宝玉说的那句「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书中只是宝玉说妹妹是见过的,唱词里却写出了黛玉对宝玉的呼应。

精品造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徐王老师版的越剧《红楼梦》从刚开始的单纯的戏曲表演后来翻拍成电影,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作为六十年代生人,我大概至少在露天社场上看过五六遍《红楼梦》的重播。在江南一带,上了点年纪的人,应该都知道或者说都看过和听过这一版的《红楼梦》,那时候的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声音加影像,更容易为更多的人接受。如果非要推荐越剧群众基础广泛的剧作,我会毫不犹豫地将第一位投给徐玉兰和王文娟老师演的《红楼梦》,第二位投给范瑞娟和傅全香老师表演的《梁祝》,这也是另外一部拍成电影的越剧作品。

虽然后来徐玉兰和王文娟老师又合作了《追鱼》,也是拍成电影的,但却比她们俩合作的《红楼梦》影响要小得多。

我是苏小妮,喜欢就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为什么越剧《红楼梦》被奉为经典?

任何好的影视作品,首先就需要一个好的剧本。越剧也不例外。越剧《红楼梦》能成为经典作品,离不开编剧徐进,从小说《红楼梦》纷繁复杂的人物情节中,抽取了宝黛爱情故事这条主线,截取了黛玉进贾府、识金锁、读西厢、不肖种种、笞宝玉、闭门羹、黛玉葬花、紫鹃试宝玉、劝黛、王熙凤设调包计、傻丫头泄密、黛玉焚稿断痴情、金玉良缘、哭灵出走等情节,用短短的三个小时(1962年拍成电影压缩为167分钟),给观众展现了这部经典名著。越剧《红楼梦》对原著的改编、取舍就是很成功的,这也是其奉为经典的基础。

越剧《红楼梦》唱腔优美,朗朗上口,象「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葬花」、「焚稿」等唱段被戏迷广为传唱,这就离不开作曲顾振遐的功劳。接受过学院派西洋作曲技法的训练,却毕生致力于越剧音乐创作的顾振遐,对越剧实行定腔定谱,在越剧演出中,情景与音乐相辅相成,总体布局和唱腔字句并驾齐驱,这也开启了越剧音乐创作相应起以作曲为主,与演员、琴师紧密合作的新时代。

越剧《红楼梦》首演成功,也与该剧汇集了众多越剧名家也有关系吧。里面的大小角色扮演者,很多都是越剧流派的创始人:贾宝玉的扮演者徐玉兰是徐牌小生的创立者;王派花旦建立者王文娟在剧中饰演了林黛玉。其它流派的始创者或著名越剧艺术家剧中还有:吕瑞英(吕派,饰演薛宝钗)、周宝奎(号称老旦王,饰演贾母)、金采风(金派,饰演王熙凤)、徐天红(饰演贾政)、孟莉英(饰演紫鹃)、陈兰芳(饰演袭人)、郑忠梅(饰演王夫人)、曹银娣(饰演琪官)。众多名角的参演,让整台剧目星光熠熠,为这出剧奉为经典有了良好的开启。

有编剧、导演、音乐、表演等各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才能打造出越剧《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之作。


林黛玉扮演者中气质最好,最能体现林黛玉大家闺秀温婉脱俗雅致而细腻娇弱风韵只有王文娟。陈晓旭只是胜在外形(身材脸形五官和年龄)上,内涵气韵风度体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文化修养比起王文娟来都差得太远,只是皮相而已


越剧《红楼梦》是深入我心的作品。艺术家表演的人物贴近作品,唱作俱佳。我观影时只有十二三岁,一个情窦初开的年龄,又恰逢刚刚读过《红楼梦》,也是我特意避开父母自己也个人去看的一部电影,之所以避开父母,就是为了更好的宣泄一下自己的情感。我是边看边哭,尤其是看到黛玉葬花,紫娟焚稿那几个特殊的场景,我简直是哭的不能自已!想想那是怎样深入我心的作品啊!此生能观影越剧《红楼梦》,一定是一件及其幸运的事情,是生命之缘!我的一生中再也没有作品超越过我对这部作品的感情了!


不少人会把87红楼和越剧电影红楼做比较。王文娟老师真的是个经典,台步都走得弱柳扶风似的。应当说是舞台艺术里的经典了。王文娟老师可以说也是大师级别的人了,越剧王派艺术的创始人。当时《红楼梦》拍摄于1962年,王文娟老师时年38岁,加上那个年代的服装、化妆、道具各方面因素,这样已经是很棒的了。而且越剧《红楼梦》是20世纪票房最高的电影,2亿。在87版《红楼梦》出来之前,越剧《红楼梦》一直是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影视代表作品。总而言之,王文娟老师的《红楼梦》和87版《红楼梦》是舞台艺术和电视艺术的佼佼者。


能听得懂才能普及,普及才能强大,就像香港电影,在大陆若不是加以配音和字幕,很难红火,美国好莱坞电影亦是如此,所以也只是江浙一带和能听懂越语的人才会奉为经典,江浙一带方言难懂,很难学会,所以越剧只是小众,说他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地方戏曲开始都是靠师傅口口相传,题材多为民间故事和传说,口语化严重。越剧早年进行了改革,引进导演编剧对老戏进行改编,推出新戏。越剧红楼梦在红楼梦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借用了大量原著的文字,所以是越剧中唱词最高雅的,在人物化妆上进行了革新,造型非常漂亮,加上剧情的需要,呈现出华丽的场面,在岑范导演把她拍成电影时又进行了精加工,其影响力更加深远,加上当时一批优秀艺术家都在她们艺术最巅峰的状态,造就了这一精品,很难超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