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对日本国内的政局主要产生了三方面影响。

第一,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奠定了重要社会基础。「九一八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由日本悍然挑起,在今天的日本和中国均属历史常识。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这一事变的真相在日本始终是个「秘密」。在日本政府的蒙骗下,当时日本民众均信以为「中国军队挑起战争,中国政府罪责难逃」,因此积极为战争出力,使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拥有了广泛社会基础。直至1956年,即战后第11年,时任日军驻沈阳特务机关少佐的花谷正在《别册知性》杂志发表回忆录《满洲事变是如此谋划的》,事变真相才为日本民众所知。

图:别册知性杂志

第二,进一步强化了日本下级不服从上级的「下克上」传统。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出了「大陆政策」。侵占「满蒙地区」即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日本的「既定国策」。但是,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步骤,日本国内并没有达成共识。1929年5月1日,以「昭和恐慌」即经济危机的发生为背景,日本关东军情报会议决定,「做好采取全面军事行动的准备」。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在日记中写道:「昭和4年(1929年)5月1日,是引发满洲事变的纪念日。」之后,石原莞尔完成了《战争史大观》、《回转国运的根本国策——满蒙问题解决案》、《关东军满蒙领有计划》三篇关于「满蒙领有论」的文章,提出了占领中国满蒙即东北地区的构想。

但是,忌惮西方列强的干涉,日本陆军首脑部试图以「切香肠」的方式步步推进。1931年4月,日军参谋本部拟定了《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提出分三个阶段解决满洲问题:第一阶段,以外交交涉为主,建立国民政府主权的亲日政权,努力确保日本权益之扩张;第二阶段,建设独立国家;第三阶段,占领满蒙,将其并入日本版图。当年6月11日,日军组成了由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为委员长的「满蒙问题对策委员会」,并在6月19日拟订了决定对满蒙采取军事行动的最初文件《满蒙问题解决方策大纲》,提出「使关东军首脑部充分理解中央之方针意图,在今后一年时间里隐忍自重,避免卷入因排日行动引起的纷争。万一引起纷争,应限于作局部处理,努力避免事态扩大。」

但是关东军对这种按部就班的做法极不满意,并在8月份递交了《关于形势判断的意见书》,称 「不能等待好机会之偶发,应自己创造机会,过去隐忍自重是因为帝国的武力尚不充分」;「解决满蒙问题之国策以急速为要。急速解决未免显露骨之势,但以往为避免露骨而采取渐进主义,却一无所获」。

根据「急速为要」的指导思想,关东军决定自行发动解决「满蒙问题」的事变。孰料事机不密,他们的计划为参谋本部获悉。参谋本部遂派遣作战部长建川美次少将前往关东军,阻止他们擅自行动,打乱部署。建川美次此行任务,很快为关东军方面掌握。花谷正在《「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一文中写道:「9月15日,特务机关收到了从很早以前同我们有联系并进行过接触的桥本(欣五郎)中佐打来的电话,称因为计划暴露,决定派建川前往满洲,请我们不要犹豫,尽快行动。即使建川到达也来得及,要赶在尚未听到建川传达中央命令前行动。」 关东军接报,立即决定将原计划9月28日发动事变的时间,提前至9月18日。不听命令,擅自行动的「下克上」因这一事变而强化,使「卢沟桥事变」成为「下克上」的又一个典型。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策动者、日本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宣称:「大东亚战争的责任应该由老子承担。是老子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挑起了这场战争。」这番言论固然夸张和狂妄,但却显示了一个基本事实:「下克上」。因为,7月7日即事变当天夜里,近卫内阁即决定「不扩大事态」。

图:该俄式建筑地处旅顺,日俄战争前是俄国关东州陆军炮兵部。日俄战争后成为日本关东都督府陆军部,1919年改为关东军司令部。九一八事变就在这里策划。

第三,成为日本政府为军队左右的军国主义倾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9月19日,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翌日上午7时,接到陆相南次郎报告的首相若槻礼次郎当即召开临时内阁会议。考虑到事态的扩大极易引发和欧美的矛盾和冲突,日本内阁决定采取「不扩大事态」方针。当晚7时,关东军向陆军中央请求:「我们确信,现在是解决满蒙问题之绝好机会。今日我军如果退缩,以后再想解决满蒙问题当绝无可能。……期望能以最大之决心,促成国家百年大计和整个陆军之猛进。」 当天下午内阁会议后和第二天,陆军高层也举行了会议,态度非常强硬,称:「军部此番希望一并解决满蒙问题,若万一政府不同意军部方案,则将毫不犹豫推翻政府。」史料记载, 9月22日,首相若槻礼次郎奏告天皇:「外务大臣主张撤出占领区,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端。但陆军大臣主张在占领当地的情况下进行外交谈判。」同一天,关东军制定了《满蒙问题解决策案》:「建立由大日本帝国支持,领土包括东北四省及蒙古,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中国政权,使之成为满蒙各民族的乐土」。「满蒙新政权的国防和外交由大日本帝国掌管,交通、通信的主要部分也由大日本帝国掌管。其他内政由新政权自行处理。元首及我帝国在国防和外交等方面所需要的经费,由新政权负担。」9月23日,内阁会议不得不同意陆军出兵中国的要求,并同意拨给经费。之后,日本内政外交日益被军部绑架。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司令部先迁往沈阳,继而迁往新京(长春),1934年图示新楼落成后迁入新楼。日本驻「满洲国」大使馆也设在楼内。该建筑现为吉林省委省政府办公大楼。


要讲918事变不能单说这个,应该把128事变合起来一起讲。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日本在一战中在华搞了不少利益,战后当然是被逼著吐了出来。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自然是跑不掉。

日本国内经济生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已经是好多年没扩军了。怎么办呢?裕仁天皇一心想打侵略战争,为日本民族谋求生存空间。

但是要打仗前提得扩军啊。1932年的日本还真不见得打得过中国。

别不信啊,1932年的时候日本陆军下辖16个师团,每个师团1.2万人,同时还有一个近卫师团,近卫师团人数2万人。这就是日本陆军所有的兵力了,坦克联队航空联队数量几乎没有。

而当时的国府呢?虽然国府内部分裂严重,但是好歹也是惶惶210万人之众。所以实际上918事变如果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强硬一点,拿出抵御外敌这种民族大义的宝具,小日本真不敢咋样。

但是蒋介石毕竟是帝国主义的人,而且他是在日本读过书的,怕日本人怕到骨子里。

当然是妥协啦,紧接著就被广东系军阀孙科和广西的新桂系军阀白崇禧,李宗仁等人搞下台了。当然这还不算完,因为政治上的妥协,蒋介石不得不同意孙科将19路军进驻上海。

这下把老蒋气的可以,就有了接下来的128事变。128事变中老蒋是消极抗日,等著日本人帮他收拾19路军,128事变中,19路军损失35%以上的兵力,元气大伤,从此没了跟蒋介石中央军对抗的本钱,不久之后19路军就起兵反蒋了。

好,这就是918以及128事变在中国方向发生的事情就说完了。

接下来说说日本方向。

当时的天皇想扩军,但是靠搜刮平民的民脂民膏是根本不足以启动日本战争机器的。怎么办呢?裕仁想找国内的财阀们要钱。然而财阀都是人精,可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忽悠上前线的昭和男儿。金融要规避风险,而战争恰恰是最高级别的风险。

所以好在裕仁天皇在918和128事变中都获得了相当的利益,国内的财阀的态度算是好了一些。但是这还不够,裕仁深知,恐惧下的臣服远比仁慈下的归顺更有用。接下来在128事变的10天之后,就发生了震惊日本的515事变,裕仁将他的武士道指向了自家的财阀,一时间各种暗杀活动四起,很快,日本就将进入全面扩军状态。

时间回到1931年,如果918事变中蒋介石能够强硬一点,也许后来不至于发生日本全面侵华的战争。


日本从元朝开始就产生了侵略中国的野心,自从击败元朝大军以后,自认为天下无敌,但当时还不敢侵略元朝,但派出了武士自愿军侵略掠夺中国,化妆成商人,好象做生意,其实是侵略者,到了明朝,更是大规模的武士入侵,控制了东南沿海大片领土,但由于戚继光发明了新战法,克制了日军,将日本试探性侵略挫败,日本改变战略,在万厉朝入侵朝鲜,试图从陆上进攻中国北方,明朝知其本意,入援朝鲜,中朝团结,击败日本,后来清朝复强,八旗劲旅,日本人恐惧,将侵略中国的图谋,隐忍二百多年,况且自己也不强,又受到西方侵略,明治维新以后,国事通达,人心效顺,又见晚清已坏死,列强侵华,只为利益,乃复生图谋之心,天天研究对附中国的办法,长期派人深入中国内省,搜集各类情报,勘测地形,人性民情,专心一意,与中国一战,并不是九一八临时起意,乃发动了甲午战争,由于清军已无用,一帮投降派当政,故大败中国,其在当时清廷正为慈禧太后大办六十大寿,人民愤恨,贪官无备,大举入侵,幸而李鸿章还算明白,接受了奇耻大辱的条约,又延迟了满清十来年倒台,否则日本一旦大举入侵,则抗日战争提前四十年爆发了,那帮人很可能使中国亡于日本之手,但日本不知道这一点,没有历史上的经验借鉴,日本只能一步一探,不敢全面侵略,后来清政府垮台,日本更是要肢解中国,当时的田中首相提出了《田中奏折》,这是个埋在日本人内心最深处的只能做不能说的计划,该计划分四步走,一,占领台湾朝鲜,二,占领满蒙,三,占领中国,四,占领南洋,印度,缅甸,所以九一八是其第二步,虽然日本人现在否认田中奏折,还说是军人们不听政府的话而强行发动战争,但从历史事实来看与田中的方案完全一致,否认这些是怕人讽刺他们狂妄,当时日本军人是疯狂好战,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两场胜利使他们发疯,以为只要打仗不要命就能得胜,所以发动政变,废了犬养毅内阁,少壮派执政,并不是日本政府不想侵华,被军部绑架而万般无奈才侵略中国,如果是这样,后来战争为什么会停止,那时军人们也发动了"二二六政变"为什么没有绑架了政府呢?之所以内阁反对发动九一八,只是因为军部走的太急,内阁有点跟不上,故而反对,也是半推半就,但军人上台以后,日本就成了军国主义,成了真正的战争机器,如果讲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的国内产生了什么影响的话就是军国主义产生,进而发动了世界大战,为了找个入侵的理由还不容易?几个军官炸了自己的铁路这是多好的借口?他们一点也不怀疑能打败`中国,甲午战争后又做了很多研究,自认为有了对附中国的办法,那就是五分中国,培殖三个傀儡政权,满洲国,华北自治政府,汪伪政权,另两个是西南的国民政府,西北的中共,这样中国就永远是日本的附庸,不过八年他就彻底失败了,数百万士兵在中国放下了武器,进入战俘营,其中味道,中国人可不知道。


最重要的影响,日本的文官集团在国内的影响力开始让位于日本军部,导致日本军国势力正式开始走上历史前台。

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是一个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国家。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对国家政治负总责。唯一有区别的地方在于,日本天皇对军队和国民还有很大的影响力。

总体上来看,九一八之前,日本内阁对国家局势还是可控的,更重要的一点,日本文官内阁是反对对中国用兵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太大,日本太小,日本的国力不足以支持对中国的大战。

日本军队 的少壮派军官的几次提议,都被内阁给驳回。

九一八是日本驻东北军队少数年轻军官的得到军部默许的尝试,所以规模很小,大约几百名到一千多人不等。

东北军上万官兵的不抵抗,让日本军国主义尝到了冒险的快感,从此上瘾了。

次日,日本关东军军部开始增兵,当天占领沈阳。第二年的2月东北全境沦陷。

从此,日本军部开始嘲笑日本文官集团胆小,越发看不起内阁。最终日本军部在天皇的支持下经过政变控制了日本政府,日本正式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上台,加上东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为日本国力的增强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日本才敢于六年后正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本来日本文官集团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日本本土太小,又缺少矿藏,别的不说,仅供应军队生产飞机大炮枪械的钢铁就严重不足。粮食军服等也有困难,再加上日本还处在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

东北军的不抵抗,直接送给日本人260架飞机、步枪10000支、机枪2500挺和各类炮600门,外送一个中国最大最好的兵工厂。

占领东北,更是送给日本无数的矿藏资源,为日本侵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准备。

东北军的不抵抗,助长日本人的侵略气焰,坚定了日本军方的侵略野心。

如果东北军和日军展开血战,在局部战场上很有可能中日和解。日本军部看到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就会压制侵华的野心。

退一步说,日本关东军2万人要打,还从朝鲜调兵参加。东北军全军出去,最多东北部分地区打烂,东北军损失大一点。但都在极大程度上让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变成不可能。

正是东北军的不抵抗,导致日本军部在日本政界的力量开始变强,并最终成为军国主义国家,为日本侵华铺平道路。

从此,中日两国都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直至美苏对日宣战。

在1945年美国原子弹的威慑下,日本才最终投降。


日本问题还是由日本问题专家桥本来回答。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昭和6年)9月18日,辽宁省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被破坏的事件。这个地点在沈阳车站东北7.5公里,临近东北军最大兵营「北大营」。被破坏的线路非常轻微,但这个以后,日本关东军与东北军之间爆发战斗,不久就完全占领沈阳,长春,营口。事件以后 日本政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南陆军大臣在会上强调这个事件是关东军的自杀行为,币原外长还要追究这是不是关东军的谋略。会上一致通过日本方面事态不扩大的方针。

但,日本关东军以及朝鲜军无视日本政府的方针,自称是自卫的行为,不断扩大战线,5个月以后完全占领了满洲(中国东北),1932年,推出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宣布建立了伪满洲国。笔者认为,事件刚发生,日本政府马上就作出了不扩大的反正,但军方对文官内阁的方针完全无视,继续扩大战果。这样的局面下,若槻内阁内意见不统一,不得不于1931年12月辞职,之后成立的内阁是犬养毅内阁,开始时,对关东军的利用溥仪执政的满洲国不承认的方针,但是1932年5月,因为激进军人不满政府「软弱」,而发动的515事件,犬养毅首相在事件中被杀,接替组阁的是海军军人斋藤实,他标榜自己是举国一致的内阁,在军部的压力下,改变了前任不承认满洲国的方针,倾向于承认满洲国。1932年9月日本政府承认满洲国,完全与中国为敌。

最初这个事件在日本被广泛认为是中方所为,之后是日本军被迫反击。日本军的公开纪录也是这样记述,但是到了1956年,当时日本住关东军谍报机构最高官员花谷发表回忆录,公开证明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完全是关东军策划的事件,并且从侧面证明,这个事件以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日本国内不断利用事件,制造舆论,甚至发动「事变」,不但杀害首相,大臣,最终把日本拖入战争的泥潭。


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因为日本从农业国逐渐转型至工业强国,国力逐渐强大,日本内阁也由文官被军人取代掌权,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 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 开始规划东北三省领土,寻找武力占领的机 会。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 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 「中村事件」。由于国民政府实行妥协的不抵 抗政策,日本遂于9月发动了大规模武装侵 占东北羊省的战争。9月I8日夜10时余,日 本关东军按照预谋的计划,炸毁沈阳北郊柳 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诬称系中国 军队所为,导致九一八事件的全面爆发


九一八事变对日本国内政局可以从日本军国主义空前嚣张和日本人民高涨的反战两方面讲:

一方面,日本的法西斯势力,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笼,竭力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军人身价倍增,对进步势力的反战予以残酷的镇压。1931年,以违犯「治安维持法」而遭起诉的达1万多人。法西斯的「血盟团」和少壮派军人勾结,刺杀了前藏相和三井财阀的最高负责人,32年5月又刺杀了首相犬养毅。为了发动大规模战争,以东条为首的军国主义者鼓吹「总体战」,吹捧法西斯军人为「国家之花」,宣传「武士道精神和肉弹攻击」,并在青少年,教科书中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共产党立即在其机关报《赤旗报》上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为。发出了反对战争的号召。日本的工人,农民,社会各阶层走上街头,集会,演讲,散发传单,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活动。在东北战场上,日本士兵看到法西斯的残暴,拒绝把枪口对准中国人民而遭到逮捕和枪杀。有的日本士兵拿著游击队散发的传单逃进森林。特别是著名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将十万发子弹的卡车开进森林,并给游击队留下纸条,在敌人包围下,破坏了发动机,自杀。面对侵华士兵和日本人民的反战活动,日本政府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仅1934年不完全统计,日本军事调查部和特务机关就以「叛国」和「危害国家安全」等罪名,逮捕和枪杀了日本士兵和进步人士数万人。东条英机获得「剃头将军」的称号。


当时的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日本也不例外,为了摆脱危机的处境和国内民众的不满,急于把国内的目光转向国外,在者就是要掠夺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源,发动战争是一举多得的,再加上就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极为强烈,这些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

中国的分裂状况 ,也正是促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一个客观因素。事变发生之后 ,直到七七事变之前 ,日本继续以分裂中国为扩大侵略的前导 ,而中国的政局则在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下表现出双向特性 ,即分裂的现状与统一的趋向并存。但是 ,日本每一步以分裂为前导的扩张 ,都增长了中国的一份抗日情绪 ,中国政局的重心也随之多了一份由内争向统一转换的希望。最终 ,在国内舆情与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下 ,国共两党分别调整了政策 ,统一代替了分裂 ,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决定因素。

九一八事变对日本没有本质的影响啊,反到是让日本印证了中国的虚弱。中国内部矛盾太多,日本可以加以利用的更多日本少壮派再次抬头,侵占中国成为共识,日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点点占领中国的地盘,开始从华北南下中国和从上海拦腰攻击中国,加快和加大占领中国的力度。东亚局势紧张,并持续恶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当时的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日本也不例外,为了摆脱危机的处境和国内民众的不满,急于把国内的目光转向国外,在者就是要掠夺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源,发动战争是一举多得的,再加上就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极为强烈,这些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2,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3,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

4,九一八事变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81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制造沈阳事变,拉开了其漫长侵华战争的序幕,国人痛失东北,三千万父老,数千里江山,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九一八」,就此成为国人的「国耻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