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本人认为:

回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应该首先弄清一个概念,

即:我们不是专业学者,不是在写专业论文。我们只要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否则,洋洋洒洒去掉书袋,容易陷入所问非所答的误区。

那么,既然是问二之间的关系,当然要把二者各自的性质先说清楚。

1.《三国志》,是陈寿先生所著的一部重要史学著作。目前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大都以《三国志》为基本参考资料。其它辅助资料还有《后汉书》和《咨治通鉴》。但这两本学术著作的重点不在《三国》,只是对三国略有阐述,故称它为辅助资料。

于是可以这样定论:《三国志》是正史。

2.《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是作者罗贯中老先生依据《三国志》等正史的史料,经过虚构演绎加工提炼而成。

明确了上述两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即: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是:《三国志》是一部史学著作,是正史。《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三国志》等史学资料创作的一部小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共荣共存。

那么,既然先有的《三国志》,为什么《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反而后来居上呢?

答案显而易见,是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它热闹、有趣,尤其是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特别吸引人。再加上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在起作用,能不受欢迎么。

而《三国志》是用文言文书写的史学著作。虽然具有较高史学价值,但读起来枯燥乏味,不具备相当的古汉语基础根本读不进去。所以在今人的印象中(专业学者除外),普通老百姓是不认知《三国志》的。

话说到这里,自然会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

有大学生在电视台《品三国》节目中,曾当面提问易中天老师:您讲的品三国,都是历史的真实么?言外之意,如果不是历史真实,那不就等于在讲小说么!

易中天老师笑了。他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是根据《三国志》的史实,虚构演绎出来的文学作品。我们所品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如果你偏要问它是否属于历史真实,那么我也想问一下,什么叫历史真实?陈寿写的《三国志》就是历史真实吗?没人证明也没办法证明啊!

大学生当然也不是吃醋的。接著问道:按照您这个说法,历史就没有真实这一说啦?

易中天老师又笑了。他回答:所谓历史真实,是根据现有史学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物验证,再进行合理的分析研判所得出的结论。既使这样的结论,也在不断被新发现的史料所修正。也就是说,历史真实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根据以上所述,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只不过,这个真实要加一个引号:是相对的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


单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而《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首先我们从名字就可以知道《三国志》真!《三国演义》假!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整理的小说,可以理解为《三国志》同人爽文合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主要是罗贯中的这部小说增加了很多自己的原创内容,一些精彩刺激的打斗场面,令人潸然泪下的感人画面大受读者的欢迎。

这两本书一本是史书,一本是小说。《三国志》由史官陈寿整理所著,他在蜀汉任职时蜀汉并没有史官,而当时魏、吴两国都有史官。并且陈寿受到宦官黄皓排挤不得志。在后来蜀汉降魏后才顶住巨大的压力完成了《三国志》。《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立场来写,曹魏、司马晋家都几乎无任何贬义。而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这决定了两者的很多不同。比如在三国志中,蜀国伐魏都交 「」寇边「」,刘备死了也成为殂,而没有用崩。

总得来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假,《三国志》是七分真。


《三国志》是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断代史,也是正史,是史学著作,因其编撰年代与史实发生的年代较近,所以时效性,权威性强,研究价值高。但史书一般乏味,阅读趣味底。

而《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写的小说,其性质为文学著作。或有参考《三国志》,更多为民间传说。艺术源于史实却不是史实,但正因如此,其可读性强,流传广。

因此,个人认为《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互相成就的:因为《三国演义》的写成,《三国志》提供了大量资料,而写成后的《三国演义》广传,从而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三国这段历史。可能现在,去研究三国史的人,最初的兴趣,就是从一本叫《三国演义》的小说里萌芽的。

注: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或片面。还望海涵。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不同之处在于:《三国志》作为史书,它记载的是史实,无论人物或事件都力求真实,还原历史。《三国演义》作为小说,他是通过艺术加工让读者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他描写的人物有血有肉,感情细腻丰富,让读者喜闻乐见。它描写的战争场面情节迭宕起伏充满悬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视觉上的震撼冲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同一时代的相同事件。


《三国志》是陈寿受晋代官方的要求而撰写的历史事实记载,相对而言真实性和可信度都较高,是后世研究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 没有艺术加工,没有融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国演义》则是依托《三国志》的历史脉络,集成野史和民间传说创作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性就是可以根据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要求进行虚构和假借,所以它不是我们要寻找历史真实事实的答案来源。

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明晰起来:那就是《三国志》是《三国演义》创作的基础材料和主要来源,但《三国演义》更富有文学作品的属性,具有可读性、艺术性和赏析性,而且作者个人思想表达也更突出清晰。


回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先捋一下他们各自的特点: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记载三国(曹魏、蜀汉、东吴)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陈寿。

三国演义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如果说他们之间的联系的话:

那就是三国志是:1.三国演义重要的取材之源;2.为三国演义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3.把任务原型更加类型化;比如,刘备的义、诸葛亮的智等。

三国演义则带动让我们去了解三国志这部史书,琢磨演绎事件的可信度。。。

总之都是值得学习的优秀文化!


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志创作的小说。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演义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再创作,丰富了当时的事件以及人物形象。但要明确的是演义不是历史,不能用演义里的人和事去探讨历史。

演义与历史的出入很大,就关羽为例,作者就大胆的添加了许多内容,来突出人物形象。

1、桃园结义在《三国志》里就没有明确记载。仅记载:先主--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如同兄弟一般,并不是结拜兄弟。

2、温酒斩华雄。这是二爷比较高光的一段。为了展现二爷的绝世武功还搭上了一个倒霉孩子--上将潘凤。实际上刘皇叔是没有参加诸侯大会的,更别提弓骑手关某了。

3、降汉不降曹。《三国志》记载: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是被曹丞相抓回去的,只是礼遇而已。

4、过五关斩六将。汉寿亭侯的另一个高光时刻,可惜关羽传里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5、刮骨疗毒。这是有据可查的,关将军吃肉喝酒,言笑自若,确实真英雄,只是抄刀的不是华佗,只是普通军医,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外科手术在当时就已经很成熟了。

演义增加了这许多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可读性,使得三国演义成为新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不能因为虚构内容就否定一部作品。大仲马曾说过:历史仅是我挂小说的钉子。小说的魅力就来源于此。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相附相成,缺一不可交相呼应。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没有好大个关系,要有点关系,也是后者与前者有点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成书时间隔太远,《三国志》成书于晋代,《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清。

中国古代,史书曰「志」,或「记」,或「书」,譬如《三国志》、《项羽本记》、《宋书》,这些都是史书。而」演义」和」传「,就是「小说」,比如《前后汉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

演义的」演」字怎么来的,我理解,就是说书的艺人击鼓打快板说唱历史人物故事时,那一套能够吸引眼球的表演一一连说带唱声情并茂且手脚不闲。啊,这么添油加醋描红画绿地一捣腾下来,那些人物怎么可能不生动,不出彩,不深入人心!

不过,你要研究历史,了解某人,可千万别根据演义,那样会立马掉沟里。那个「恃勇傲物」刚愎自用的关云长,害得自己走麦城丢脑袋全家跟著一起死光光且不说,把荆州丢了不仅害了刘备张飞丢命,还动摇了蜀国的国本,这样一个人该死不该死?说书唱戏的却把他生生唱成了「」忠、勇、仁、义」的伟大形象,把他唱进庙里去一一中国古代,能进庙的人,那可不得了。

后世康熙、乾隆皇帝都去关帝庙里刷过存在感呢,小说家厉害吧。

还有那个东吴名将,英俊帅气,胆魄过人的周瑜,演义为吹捧诸葛竟然把「有王佐之资」(孙权语)的周郎,写得象个心眼针尖大的妇人。把人家气得吐血死,他才开心。

《三国演义》成书时间,距三国时代,跨越一千多年,说书的(罗贯中)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没人找他扯皮。但陈寿不一样了,他写《三国志》时,别说三国里的好多人还在,就是最高领导人,都是「司马家的「,他作为已亡的蜀国那边,当年的一个修志的干部,敢乱说话吗?

所以,真实性、权威性,当数《三国志》,它与《三国演义》没关系。陈寿同志不认识、不知道罗贯中同志,硬要他们认识,那只好再安排两出戏:「《关公战秦琼》,《陈寿与罗贯中在今日头条展开激辩》。

(图片源于网路)


《三国志》是纪传体史学巨著,是生活在三国当代的著名史学家陈寿著作。完整地比较客观地记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间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的历史面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正史叙述,具有很高的了解历史的史学价值和学术参考度。《三国演义》是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享誉海内外。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增加了正统色彩,加进了作者的思想观念,融合了各方的历史事件的看法,并对文辞进行了相关修饰,形成了一部完整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野史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东汉末年至西晋灭吴近百年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列二十四史之中,为正史史书之一。

《三国演义》则是历代人民根据《三国志》史书中的历史人物故事,进行整改或传奇先说、或演义故事进行流传,至明代罗贯中根据三国故事进行整理改编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现在《三国演义》。

从书本性质来说,陈寿著《三国志》为正史史书。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为根据历史故事整理改编的演义小说。而《三国演义》的成书,则是晋到明中间历代民众根据《三国志》中的故事,加入当时人民的价值观进行改编流传的故事,收集,整合,改编而成。也就是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关系是,演义根据正史故事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加工整理改编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