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无论群体由什么人组成,其智力水平皆十分低下,群体中个体的智力水平总是趋于平均化,就一般问题而言,四十个院士的投票并不比四十个运水工高明多少。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不管典故描述的故事如何,这里姑且认为是众人集思广益多(强调智商,而非力量)的意思。

本人阅读的是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1月版,关于问题提到的个人加入群体后智力会降低,书中的原话有:

Page11:从以上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为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的更好或更坏,这全看环境如何。

Page6:与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因素相比,有意识因素只起著很小的作用。

单从第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确实是讲个人加入群体后智力降低;但是结合了前文,加粗和下划线标出的精神生活,以及之前作者对群体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其实是在说精神生活层面上的智力降低。

举个例子,当一个医学专业毕业生加入一个非常优秀的医学团队,专业上的智力和学术水平会不升反降吗?一般情况下不会。上面有答案说这种情况下团队的智商水平会降低,确实没错,但是作者所说的降低,强调的是加入团队会使个人智力降低,有原文为证:

Page7: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作者说的智力降低,并不是指我们常规理解的智商,而是精神层面的智商。怎么理解呢?还是以医学毕业生举例。

医学毕业生加入了非常优秀的医学团队,虽然该团队专业能力强,能把他的专业智商提升,但是团队是个收红包拿灰色收入做人体器官买卖的团队,呆在这种团队,医学毕业生精神层面会受到影响,从而接受了团队的做法,成为其中一员。

至此,我个人的理解,精神层面上的智商降低,指的就是判别精神层面上对与错的能力在降低吧(跟书中关于群体道德的描述有点类似)。

再展开一点,如果要克服这种精神层面的智商降低,那需要理性非常强大,也就是有意识因素(后天教育)能够反压制无意识因素(原始冲动,趋利性,自私),这种人是心理上的强者,但往往死的很惨。

回答到这里进行收尾,本问题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的是智商,众人集思广益多,而乌合之众说的是个人加入集体后精神层面的才智降低,讲的不是一个东西。前提不一致,所以不应该放在一起讨论。


对比不成立。三个臭皮匠和乌合之众的群体所指的体量比起来,依然只是一个「个体」。这个从其与诸葛亮的对比也能看出来。如果三百个臭皮匠,或许能达到近似群体的效果。
前段时间刚好开始看这本书,但近期停滞了,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蛮有意思的。

切入正题,题主对于个体进入群体后平均智商下降存疑,(因为有隔一段时间没看,不太记得题主是否引用原文)我觉得题主仍然是从个体思维去理解这句话的,而关键在于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不见得在所有时候和环境都能够放在同一个维度中去对比。

假设一个高智商个体或者高度经验拥有的个体,可以独立完成很专业性或很高难度的工作,但是如果高智商个体被加入低专业性群体(作为一个低智商总讨论高智商什么的压力比较大,以下用「专业性」替代),那他能不能带动这个低「专业度」的团队完成跟他同等专业性的工作呢?比如一个运载火箭的工程师能否在不增加变数的情况下(培训、招聘等变数)带领一群幼儿园的娃娃制作一台能够脱离地球的火箭?答案是不能。那我们能不能说工程师(可以代换成高智商……)的专业性下降了?但是我却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团队的平均专业性不高,希望你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是:平均低智商和个体高智商并不冲突的概念,囧…… 回到关于「臭皮匠」和诸葛亮的古语,首先这里面是有修饰成分的,可能连创造这句话的人都搞不清楚诸葛亮有多大能耐,所以这句话中是有「不确定因素」的,但是正因为不定量,这句话隐藏的定量因素被凸显出来,就是三个人可以完成一些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比如说,同时对著三个方向尿尿……)。爪机无力,我想尝试说明这是两个不同思维方向的说法


智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面对一些问题,三个臭皮匠可能比诸葛亮强;但是面对另一些问题,三个臭皮匠可能比诸葛亮差。
这是一个量的问题,三个人的力量是可能增大的。但是到了乌合之众的情况,那一定就是乌合之众了。

有句话说:民主制度的弊端是效率低,但好处在于很少犯大错,独裁制度相反。

这个问题同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