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与三国有关的问题壹周君就爱答??该诗句出自《三国志·吴书·潘濬陆凯传》。原本是一首叫做《吴孙皓初童谣》的童谣,全文是这样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孙权的孙子,吴主孙晧迁都武昌,遭到江东士族和老百姓的反对,左丞相陆凯上疏孙晧,引用了这首童谣,目的就是为了劝孙晧还都建业。

看到这里,想必不少武汉人开始嘚瑟了吧??古时候武汉还曾经成为过首都?虽然时间不长,但好歹是给咱长了面子??

可惜,壹周君很抱歉地告诉你,当年的「武昌」并不是如今武汉市的「武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注其为湖北鄂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而陈健梅在《孙吴政区地理研究》中则认为其在湖北武昌县,也就是如今的鄂州、黄石、大冶三市的总称。

无论如何,两种解释均不在如今的武汉市。所以......武汉人空欢喜了一场吧??

至于吴国民间对迁都为什么会有这种反映,还是先要从吴国的历史来说起。

首先是孙权喜欢迁都,他在公元211年从吴迁都秣陵,并改名为建业,后来随著政权发展的需要,又迁都到鄂,改名为武昌。公元229年,又还都回了建业。

感觉有些折腾,实际上因为在吴国的建国初期,建业和武昌这两个军事重镇,都需要通过建都来使自己经济提升;尤其是建都到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成就了南京千年古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而到了吴国后期,孙皓执政,他想迁都回武昌的原因,是据说此地「有王气」,而真实原因是建业的宫殿年久失修,骄奢淫欲的孙皓想通过迁都来享尽人间欢乐。他还令沿江的老百姓去供享乐的一切耗资,大家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吴孙皓初童谣》的短短四句话:尽管武昌有好吃的鱼,有舒适的房子住,但我宁愿回建业有情饮水饱,如履死地也心甘情愿。其实透露出了老百姓的苦难、怨恨和不平,控诉了孙皓的暴政,揭露了「苛政猛虎」的社会现实,

而孙皓至死不悟,最终弄得一个财竭国亡的地步。

顺便一说,毛主席就是借用了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写出《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然而其、意境与原诗完全不同了。

「才」、「又」这两个字的紧相照应,抒发对长沙和武汉人民的深厚感情,不愧是诗词大家!


谢邀,这谚语出自陈寿《三国志》――《吴.孙皓初童谣》,原诗是这样的。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我们都知道,三国是魏、蜀、吴三足鼎立而形成的,后来魏国大将邓艾灭了蜀国,三国末期,就剩下魏国和东吴对峙了。

公元264年,由乌程侯孙皓执政。这个吴国的末代皇帝凶残暴力,穷奢极欲,他用剥面皮、凿眼睛、灭三族等酷刑杀人。他甚至明令全国女孩子一到十五、六岁就要「检阅」一番,供其挑选。可以说,孙皓就是想法百计的作死。

孙皓觉得自己江山,有长江天堑保护,魏国拿他没办法,于是放心大胆的可劲作了,所谓不作不死。

孙皓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玩法――迁都。他现在的首都是建业(南京)。

公元265年,孙皓决定把首都从建业迁到武昌。孙皓迷信的认为「荆州有王气」。而建业宫殿已破旧。他美其名曰:「弃旧图新」。说到底就是孙皓贪欲无度追求享乐罢了。

说到东吴迁都,也不是没有过,孙权迁都是为了国富民强。是新形式下的需要。

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孙权在武昌称帝,立国号为吴,大赦天下。同年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南京成了吴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现在孙皓为了自己的私欲,不顾大多数百姓的反对,穷奢极欲地从建业搬到武昌,并下令扬州地区的人民远道从长江送去供他享乐的一切物品。沿江人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当时的左丞相陆凯是孙权留下的旧臣,也是三朝元老。他对孙皓的行为深恶痛绝,作为一个老臣,陆凯犯颜直谏,《吴孙皓初童谣》就是陆凯在武昌劝孙皓时引用的一首童谣。

陆凯在这个奏折中,表现了高度忧国忧民的思想。

力劝孙皓「省息百役,罢去苛扰,科出宫女,清选百官。」

《吴孙皓初童谣》仅短短四句,却从中透露出了人民的苦难、怨恨和不平。

尽管武昌有美鱼可烹食,有房屋可居住,但百姓宁愿到建业去,即使在那里只能饮水充饥,也心甘情愿。

这一切还不都是因为武昌为孙皓所居,人民苦于暴政久矣,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建业曾是孙权创业的地方,人民怀念孙权。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加关注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