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在三国历史中绝对称得上经典战役,当时袁绍堪称「天下第一」,手握雄兵几十万与势弱的曹操决一死战;按常理来讲,袁绍无论兵马钱粮还是帐下能臣猛将都胜强曹操百倍,但官渡之战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袁绍竟然败了,而且是惨败!这个结果不但现在让人理解不了,甚是当时的局外人刘备也极为差异。

估计袁绍也不相信,本来自己实力雄厚,怎么就这么失败了?因此一战之下气的「口咭鲜血」,从此心神恍惚,回到河北后不久便死了。后来袁绍几个儿子互相争权仇杀,曹操趁机平定河北就显得理所当然了。可以说官渡一战曹操功成千古,但对于袁绍家族来说却是灭顶之灾;袁绍家族与曹操之间可谓「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更让人理解不了的是,即便曹操与袁绍仇深似海,但曹操一没有像往常一样「屠城」,而没有将袁氏「九族尽灭」;相反的,在袁绍死后,曹操还曾亲自前往其墓祭拜,而且哭的极为悲痛,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曹操祭拜袁绍并不难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世说新语》或其他史书中都可看出,袁绍和曹操自幼相识,而且关系很好。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在汉末政权中影响力极大,即使到了袁绍这一辈也被世人尊称为「四世三公」;而曹操出身就显得卑贱了许多,乃是宦官阉党之后。

在封建等级极为森严的汉末时代,即使曹操还是小孩也不配跟袁绍这样的「公子」一起玩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袁绍不仅经常带著曹操玩,还曾经合谋抢了人家新娘子。当然,这都是儿时趣事,但也从侧面看出袁绍为人并非如曹操所说「色厉胆薄」之徒,反而是「不拘世俗」的豪迈之士。

之后袁绍官封「中军校尉」,以袁氏家族的实力来讲,这个官职理所当然。而曹操官拜「典军校尉」,史料记载,这个官职除了曹操的自身努力外,袁绍给予的帮助也是主要原因;由此也可证,曹操和袁绍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再到后来,袁绍与曹操一起作为发起人,创立了「诛杀十常侍」的同盟;从这里也可证袁绍和曹操除了私交之外,还有著「为国尽忠」的共同理想。

只不过天下大乱,人人都想在乱世中站稳脚跟,甚至「一统天下」。对于袁绍和曹操这一对「有志青年」来说,「逐鹿中原」必然成了他们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万万没想到,袁绍和曹操最终在战场上相遇。两人为了「天下」不得不撕破脸皮,私下里更放出诸多诋毁对方的言辞,曹操评价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段话可以说把袁绍骂的体无完肤。


谢谢邀请。

都知道不管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的表述,曹操和袁绍都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领袖人物。袁绍出身高贵,祖上四世三公,不必多说;但曹操的出身一点也不低——父亲官至太尉,其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握有大权。可以这样说曹操从小也是生长在官僚家庭。

演义中袁绍很瞧不上曹操,认为他的地位很低下——凭借宦官的势力拥有了现在的一切。而曹操呢,却也不喜欢袁绍,认为是他将董卓引入皇宫造成了后来的天下大乱,并且觉得此人外宽内忌,所拥有的名声基本是靠著祖上的积累,自身其实没有多大的本事。就这样两个人谁也瞧不上谁。

那么为什么演义中曹操战胜袁绍后要祭奠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致敬一生中最大的竞争对手。

曹操生平遇到的实力最强的对手就是袁绍,为了官渡之战,曹操准备了十几年,同样袁绍也花了很多的功夫准备。公元199年双方大战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六月才结束。这里笔者试想下,若是在战争相持阶段没有许攸的「乌巢妙计」,曹操是很难在此役战胜袁绍的。所以曹操的统一北方的最终一战是由一定的机遇的。因此笔者认为曹操祭奠袁绍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和缅怀,也表明了他对袁绍能力的肯定,视其为自己的真正对手。更加彰显了自身的大度和魄力。

2.纪念少年时的好友。

曹操和袁绍小时候可是一起玩耍的纨绔子弟啊。那时候他们白天一起上朝,晚上一起喝酒打趣,好不快活。可如今,自己的好友都去世了,曹操不免内心想起小时的场景,所谓人老了就容易想起小时候,相信此刻的祭奠只有单纯的怀念和感叹吧。


【官渡之战】后既然袁绍已死,作为老相识也好,儿时玩伴也罢,曹操无论从个人感情出发,还是抱著塑造个人政治形象的目的以及求贤纳士的渴望上来说,都有必要去祭拜一下。

当然,曹操素有「枭雄」之名,只是出于个人感情去祭拜袁绍就显得曹阿瞒太「单纯」了。据《献帝春秋》记载「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从这段记载来看,袁绍绝不是曹操口中的「废物」;真实的袁绍非但不「无能」,反而是位深得民心的一方「雄主」。而当时曹操初定河北,百姓不服,贼盗四起,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袁绍」是被曹操害死的。曹操即便手握雄兵百万,但想要真正的稳定河北占领区,归根结底还是要「收复民心」。

某种程度上,曹操在此时祭拜「袁绍」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政治需要」;


一是为了收买人心,二是俩人毕竟过去是好友,祭奠袁绍也是祭奠昔日故友。

三国的世界都是尔谕我诈的,他是想让别人觉得他重感情,就想孔明哭周郎一样。

曹操和袁绍起初全是汉朝的官员,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结果却引狼入室导致董卓霍乱汉室。之后袁绍组建18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这时曹操是袁绍手下的18路诸侯之一。击败董卓之后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拚。联合军至此解散。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于官渡击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袁绍就此一蹶不振,于两年后病死。至此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的交集走到了终点。

操既定冀州,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再拜而哭甚哀,顾谓众官曰:「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其一袁绍是曹操发小曾一起去偷过新娘,更曾是战友一起讨伐董卓,后来虽然是敌人但是也是有一些感情的。

其二袁绍虽然已经败亡但是还有很多人投降了曹操,祭拜袁绍也是做个这些人看的,为的是让这些降臣归心。

其三袁家当时虽然已经没落了,但毕竟曾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依旧遍布天下,包括曹操自己麾下都有袁氏门生,祭拜袁绍也是收买这些人的人心。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当属于当时的一代枭雄和一方诸侯 ,在群雄逐鹿中,最终曹操以弱胜强,战胜了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 ,袁绍的败亡,使曹操成为当时18路诸侯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 !但为什么在袁绍死后曹操要祭袁绍?

根据史籍的记载曹操祭拜袁绍的时候悲痛万分甚至为袁绍流下了眼泪。有人说曹操这是假仁假义在众人面前作秀,为了博取一个仁义好名声。小编认为这种说话有点片面,如果要弄清曹操为什么哭拜袁绍我想应该先从这两个人的关系说起。

曹操和袁绍是什么关系呢?熟知三国的人会发现,这两个人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曹操和袁绍早在年少之时就相识,当时都是属于官宦子弟。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和袁绍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伙同另一个小伙伴张邈抢过别人的新娘。虽然这些事情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是野史上描述了这个事情也从侧面上反映出了曹操和袁绍在年轻的时候的确关系很好。后来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他们二人就成了京城八校尉的成员,当时宦官乱政,袁绍和曹操等人成立了一个反阉同盟共同宦官。

所以我们说袁绍和曹操早年的经历其实是差不多的,两个人即使好朋友又有相同的为国效力的理想。曹操和袁绍的感情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所以袁绍死后曹操回想往事觉得感伤这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曹操对袁绍应该是有怜悯之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说官渡之战之后曹操虽然大败袁绍,但还是没有能力彻底打败袁绍,袁绍依然雄踞河北之地,在袁绍死后,曹操才得以顺利的占据河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绝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曹操对他应该也有英雄相惜的情感。

人们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袁绍来讲官渡之战他的确失误的地方有很多,但我们说他还是有一定的有点的。据《献帝春秋》记载:(袁)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割据河北的时候还是很爱护百姓的,以至于袁绍死后河北的百姓都为他哭泣,可见袁绍在河北是很得人心的。因此曹操占据河北之后,为了取得河北百姓的支持,他去祭拜袁绍也是很有必要的。


收拢人心。祭拜袁绍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更扰降将的心。


曹操做什么事没有目的?只是做给大家看的 ,政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