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著说卢梭的《爱弥儿》这本书。按照卢梭的设想,爱弥儿长到12岁的时候,就是一个健康、强壮以及就他的年龄而论发育地非常好的孩子。他聪明、活泼,无忧无虑,完全沉浸在当下的生活中,活力充沛,富有生命力,尽管他至今还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和道德的教育。而当爱弥儿到了15岁的时候,他不仅拥有强健的身体和灵敏的感官,而且拥有了他的思想和判断力。总之,他能够把他的四肢的运用和智力的运用结合起来。

在卢梭的教育下,长大的爱弥儿,身体,感官,思想以及判断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的爱弥儿也最终会成长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卢梭至始至终所依赖的教育法则。正如卢梭在书中所言:

「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去发现。你一旦用自己的权威代替了他的理性,他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理性了,并沦为别人见解的牺牲品。」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是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我的学生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才不至于像野蛮人那样懒惰。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并行不悖。」

「我的目标不是教给他种种知识,而是教他在需要的时候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他评估知识的价值,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

我把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关于15岁之前的儿童的教育理念梳理成了9种便于大家借鉴的教育法则,通过这些法则我们可以窥探出卢梭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他上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理想的,以及他是怎样使学生形成锻炼身体和进行手工劳动的习惯、怎样使学生喜爱反思和思考的。

法则1:自然法则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念的核心的法则。所谓自然教育,就是尊重孩子自然成长规律,按照孩子自然的成长的规律教育孩子。卢梭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势必会接受三种教育:

自然的教育——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

人的教育——别人教孩子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孩子从影响他们的事物中所获得的经验。

只有这三种教育圆满地配合,才能出现卢梭所说的完美教育。

卢梭把每个孩子未经教育时对待外界的倾向性,称作「内在的自然」或者「原初的倾向」,而这些最初的倾向都是好的,并且这些倾向中包含人自身的成长规律,只要我们观察自然,遵循著它给我们指示的道路前进,就能教育好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确实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自然就是只适合于天性的习惯」。

卢梭认为,自然人本来的样子是很好的,是我们把人教坏了,他说「教师教给他一切知识,但就是不教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如何使自己幸福。最后,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丧失理性、身心都柔弱的儿童被投入社会,暴露其愚笨、骄傲和种种恶习,他就变成了我们悲叹人类的痛苦和堕落的基础。」

在自然的教育法则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母亲要回到孩子身边,母亲要亲自哺育自己的孩子,「如果说母亲是孩子最好的保姆,而父亲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卢梭认为,一个父亲,生完孩子,才完成了养育孩子三分之一的职责,父亲还肩负著把孩子养育成一个社会人和国家公民的职责。

12岁之前的孩子,理性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训练他的身体和「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而不是急著教授孩子知识和道德,卢梭认为,对孩子强调体力,对成人才强调理性,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生下来就已经是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指导下之下进行研究,并防止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相背。他照料著孩子,观察他,跟随他,机警地守候著他薄弱的理性所显露的第一道光芒。」

法则2:需要法则

孩子从小到大,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亲子之间总是围绕著「是否要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以及「如何满足」等问题上演著各种争斗。卢梭认为,父母只应该满足孩子真正的需要,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讲真正的需要就是吃喝拉撒等生理的需要以及被父母陪伴和关注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父母应该立即满足、及时满足。

而对于那些不是真正的需要,父母应当坚决拒绝,「最糟糕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你的意志和他的意志之间摇摆不定。」

「不能因为孩子的请求,而要根据他们真正的需要,给予儿童他们应该得到的。一句话,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是因为他同别人的关系,而只能是因为自然对他的要求;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就全都是善的了。「自然的要求,就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会爬的时候要到处爬,会跑的时候要到处跑,这都是自然的要求。哪怕他破坏了家里的东西,伤著了自己,也不应该责罚。因为孩子看似充满破坏的行为中并没有恶意,「行为是否善,取决于孩子行为的意图,而非行为」。

在需要的法则中,父母不命令禁止孩子,孩子也不会用哭泣威胁奴役父母;在需要的法则中,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有的只是「力量」、「需要」、「柔弱」和「限定」;在需要的法则中,对待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有节制的自由」。

法则3:知弱法则

现在我们很多父母受美国教育理念的影响,总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强大、很有力量,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竞争力。

但是,卢梭非常反对这一点,卢梭认为这会滋生一个孩子产生超出自己能力的欲望,而超出自己能力的欲望则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卢梭不断强调,要把孩子的欲望控制在他的体力或者能力范围之内,所以很早就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柔弱无能,但并不因此而让孩子觉得痛苦或自卑,要让孩子明白这是自然的法则,这是人类必经的阶段,所以他必须依赖成人才能长大。

换句话说,要让孩子明白柔弱是自然的规律,他必须遵守。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滋生出过多的欲望,也才不会利用自己的柔弱来支配或者控制父母。

法则4:限定法则

我们限定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孩子生活的环境,培养孩子的节奏和内容。卢梭非常崇尚乡村的环境,他认为城市是道德败坏的地方,不适合养育孩子。另外,在12岁之前,他认为不应该教授孩子知识和道德,因为12岁之前的孩子依靠感觉而非理性行事。所以,他强调对12岁之前的孩子进行身体和感官的训练。

除此之外,在孩子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卢梭不断强调「所有教育都应该限定在孩子理解能力范围之内。他所不能理解的方面,就不应该让他知道。」

只有孩子到了12岁以后,他的体力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且除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后还有剩余,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知识的学习了,但并不是成人要这样做,而是大自然指导人这样去做。

法则5:具体法则

孩子能够接受知识和道德教育之后,卢梭说「绝不能向一个孩子讲一番他听不懂的话。不要描绘形容,不要滔滔不绝,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吟诵诗句。他现在还不解风情和趣味。对他说话,要清晰、直接、平静。」

老师和父母总想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强加给孩子,你以为他懂了,事实上他只是记住了你的话,而反射掉了你的观念。孩子要真正理解成人感受到的以及理解到的,就必须要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岁月的浸泡。

用实际说话,尽可能简洁。

「用实际的事物;用实际的事物。我不厌其烦地再三指出,我们过多地把力量用在言语上了。这种絮絮叨叨的教育,必然会培养出絮絮叨叨的人。」

法则6:诱惑法则

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告诉他答案,让他自己去寻找。如果你希望他学会识字,喜欢读书,你就不要一下子告诉他书中所有的故事以及故事的结局,让他求人不得,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识字、去阅读。「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和科学的兴趣,而且如果这种兴趣发展良好,就可以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法则7:有用法则

「在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中,有些是假的,有些事没用的,有些则将助长具有知识的人的骄傲。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很少,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找……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卢梭认为,有三类知识,不适合教给孩子:

凡是那些必须要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才能懂得的;

凡是那些牵涉到一个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关系」的;尽管本身是真实的,但将促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其他的问题产生错误想法的。

「要记住,要时时记住,一个人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坏处,而唯有谬误才是极其有害的;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有知。」

即便孩子缠著你问各种问题,你也不要一一解答,更何况有时候你的解答不见得适合他,更不见得正确,你只需问他:「这有什么用?」如果没有实际用处,你就可以告诉他:「没什么用,所以不用知道。」

我们总是提前教育,在孩子没有发展到遵守秩序礼貌的年纪,就训练孩子学会礼貌;在孩子对性还蒙昧无知的时候,就试图告诉他性是什么。这在卢梭看来,不仅没用,而且有害。所以,有用法则能让我们的教育更纯粹,更当下,更遵守自然的引导。

法则8:实践法则

以上这些法则中,很少说到智力的培养,或许我们已经等不及了,对此,不妨看看卢梭怎么说——「我的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不是要去教孩子很多东西,而是要让他形成清晰、确切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不在思考上犯错就行了;我只在他的头脑中放置真理,以使他摆脱可能习得的谬误。理性和判断力成长缓慢,但偏见却大量涌生,因此,有必要加以防范。」不过早地教授他知识就是为了防范偏见的产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卢梭到底是如何培养爱弥儿的理性和智力的:

卢梭为了让爱弥儿获得「财产」的观念,就带著爱弥儿在庄园里种植蚕豆,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以及他的人格,到了收获的季节,他就获得了属于他的财产。这样爱弥儿就真正获得「财产」的概念。

卢梭为了让爱弥儿搞清楚宇宙和地球,每天带他去看日出和日落,如此往复几天之后,他只问了爱弥儿一个问题——「太阳昨晚从那里落下,而今天却从这里升起,是怎么回事?」但仅此一问而已,卢梭不会给爱弥儿过度解释,更不会滔滔不绝、长篇大论。

卢梭把一个空杯子倒插在水中,通过杯中空气和水位的变化,让爱弥儿获得关于空气各方面特性的认识。

……

卢梭就是通过这种实践探索的方式,一点一滴让爱弥儿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观念。

如果他搞错了,就让他搞错,用不著去改正;什么也别说,直到他自己发现和更改这些错误;或者,至多也只能设计一下情景,从而使他自己觉察出他的错误来。在教爱弥儿正确辨别方位的时候,他说「如果他不犯错,他就不会正确地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重要的不是他是否知道那个地方的地形,而是他应该能够自己获取信息。 」

卢梭认为,孩子获得的一切观念都应该从实践中来,「纯思辨的知识不大适合孩子,即便是少年期的孩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他把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条理化。」

当孩子到了理性的年纪,「我们要把我们的感觉变成观念,但是不要从感觉的对象一下跳到思想的对象。我们必须通过感觉来运动我们的思想。在最初的思想活动中,感觉总是我们的向导。这时,世界是唯一的书本,事实是唯一的数学。」

「学习正确判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尽可能简化我们的感觉经验。」

这就是卢梭教授爱弥儿知识的实践法则,「毫无疑问,一个人这样去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当然是比从他人那里学来的观念更为明确,更为确切;他的理性不会去屈从别人的权威。」

这样获取的知识和观念,虽然不多,尽管耗时,但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其中没有一点是一知半解的。「在他真正了解的少量事物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他知道有许多的事物是他目前不了解的,但将来会了解的;有更多的事物是别人了解而他是永远也不会了解的;还又无数的事物是任何人也不能了解的。他有一个能包罗万象的心胸,这不是由于他所拥有的知识,而是由于他拥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开阔的心胸,聪明睿智,随机应变。」很显然,他不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却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

法则9:自立法则

既然卢梭提倡一切观念从实践探索中获得,那他必然是绝不同意爱弥儿读书的。事实上,卢梭说「我憎恨书本。它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但卢梭认为,爱弥儿的书架上应该有一本书,而且只能有这一本书,那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因为这可以让爱弥儿排除偏见,像鲁滨逊一样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由自己按照事物本来的用途对他们进行判断。

但是,爱弥儿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孤岛上,他必须回到社会中,而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合作,相互依赖」。

爱弥儿在练就了像鲁滨逊那样能够独立生活的本领之后,就可以完全满足自身的需要,但要融入到社会,就必须在学习一种技艺。卢梭把最应该受人尊敬的职业依次分为:农业;炼铁;木工。他认为爱弥儿应该学习木工,「这种工作干净,实用,而且可以在室内做;他使身体有足够的活动量,它要求技巧和勤奋;在制作实用的产品的同时,也不失优雅和趣味。」

按照卢梭的设想,爱弥儿成长到15岁的时候,就应该是一个自己能够完全养活自己,而且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少年。在分工合作的社会里,卢梭认为,「坐吃,等于盗窃;不干活,就是流氓。」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的职业选择,已经远远不同于卢梭所处的18世纪,但拥有强健的身体、自由的意志、灵敏的感官、健全的心灵、深刻的思想和正确的判断力等,是教育的永恒不变的追求,任凭时代如何变迁,即便人工智慧时代来临,把孩子教育成卢梭构想的爱弥儿,永远是人类教育的崇高理想和完美追求。

【牟子坤·育儿育己】专栏介绍

关注「牟子坤家庭教育」公众号,免费收听50本经典教育书籍解读,和我一起花一年时间构建属于你自己的「育儿育己」之道。本专栏共包含「认识儿童」、「透视教育」、「塑造家庭」「展望世界」四个部分,每周一本书,每本书三篇解读,更新时间为周一、周三、周五晚8:30。专栏介绍及部分解读书籍目录可点击查阅发刊词:【育儿育己】一年50本育儿经典书籍,帮助父母构建育儿之道,走出育儿迷宫

希望你把我们这个专栏推荐给你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学习中来。

【牟子坤简介】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卉贝艺术联合创始人,中小学教师,多家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个案咨询累计达500小时。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微信公众号: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