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晚报/文/上下游记者汪文豪】

 

石梯坪水梯田湿地复育区。(图/林务局提供)

台11线是一条台湾最接近太平洋的公路,目光所及,伴随的是碧绿青山与碧海蓝天,随著道路蜿蜒,交互映入眼帘。

只是定眼一看,许多杂草丛生的荒废梯田,尽是焦黑枯槁,留下被除草剂肆虐的痕迹。

水田消失,不但改变了昆虫与小动物栖息的环境,也间接使邦查互助合作的「米粑流」传统精神面临传承危机,因应水梯田种植所衍生的各式庆典文化,也面临流失。

住在港口部落的升火工作室执行长舒米‧如妮,想借由水梯田复耕,一点一滴找回部落流失的互助精神,也重现虫蛙和鸣的景象。历史上,花莲民宿阿美族自称Pangcah(音译:邦查);港口部落的邦查可说是甚早开始接触水稻耕种的原住民,时间可追溯至清代。

在台11线还只是铺著泥土与碎石的产业道路时,随处可见倚著海岸山脉的丘陵地,被开辟为连畦的水梯田面向太平洋。

三年前舒米‧如妮因缘际会认识林务局保育组技正林华庆,花莲泛舟也因而展开漫长的「花莲丰滨港口水梯田湿地生态三生产业生根计划」。

从修复水圳,活化休耕、废耕田,栽种海稻米与特色植物,到推动湿地装置艺术等一连串历程,打造石梯坪成为海岸公路上具有邦查特色的「湿乐园」。

与山海对话 艺术让休耕活起来

 

港口部落艺术家达耐达立夫的漂流木作品《重现丰收》。(摄影/上下游记者汪文豪)

石梯坪水梯田复耕的规模近六公顷,花莲溯溪稻榖产量约每公顷3000公斤,相较于前期一分地的试作增加了三倍之多。海浪与稻浪为石梯坪交织出海稻米的音符,水梯田则是邦查艺术家与素人创作者的舞台,让石梯坪成为台11线上的「湿乐园」。

林务局保育组技正林华庆说,随著石梯坪水梯田的生态与景观逐渐被寻回,天生带有创作基因的部落年轻艺术家认真思索,如何让艺术结合湿地,花莲旅游打造出东海岸特有的新文化地景,因此「米粑流湿地装置艺术季」应孕而生。

为重现儿时记忆里老鹰倏忽下降水田抓蛇的「鹰姿」,港口部落艺术创作者嘎令‧里外以桂竹为素材,花了四天在水梯田里编出装置艺术作品《鹰影》。

日本的装置艺术家播本贵(Harimoto Takashi)则选在靠近海岸山脉边可瞭望石梯坪水梯田的平台,以竹、籐与棕榈树为素材,创作《米塔 Mita》。花莲租车Mita结合米塔与sas(客厅),与天地沟通、与山海对话,打造出部落生活欢乐的舞台。

海稻米 种出Q黏与浓浓香气

 

左:海稻米。右:用海稻米做成的飞鱼饭。(摄影/上下游记者汪文豪)

睽违二十多年,港口部落水梯田首次复耕所选用的稻米品种,是由农委会花莲区农业改良场育成的香米「台稉4 号」。这是国内著名的芋香米「益全香米 (台农71号)」与「新香米 (桃园3号)」的亲本来源之一,具有谷粒饱满、植株较矮、口感Q黏与香气浓郁的特色,成为「海稻米」的首选品种。

有机咖啡、花草茶、农夫厨房

 

左:升火工作室执行长舒米‧如妮是石梯坪复育推手。
右:港口部落文创商品。(摄影/上下游记者汪文豪)

目前观光团到石梯坪的旅游模式,是一辆辆游览车将游客载到风景区休息与用餐。但推动水梯田复育与装置艺术的升火工作室舒米‧如妮,花莲赏鲸希望让外地朋友以「慢活」体验真正的石梯坪之美与生活,所以规划出Mimaan(弥漫)咖啡艺游空间与米粑流农夫市集。

Mimaan(弥漫)咖啡艺游空间是部落手工艺与文创作品展示空间。花莲租车与轮繖草共生的「大叶田香」则是部落传统香料植物,原本用来掺入糯米酒中帮助发酵与增添香气,现在开发成花草茶,预计明年上市。

 

舒米茶结合炭焙的海稻米与日晒大叶田香。(摄影/上下游记者汪文豪)

游客在Mimaan(弥漫)咖啡艺游空间,可以缓慢地啜一口有机咖啡,悠闲地欣赏窗外水梯田的风情,选购海稻米、花草茶与手工艺品。

若要真正体验港口部落邦查的日常美食,舒米‧如妮在台11 线64公里处也规划了「米粑流农夫市集」。慕谷慕鱼与一般农夫市集不同,米粑流农夫市集每周六、日由农夫带著从大自然现采的野菜及潮间带采集的藻类、贝类与鲜鱼,任君选购,市集旁还设有农夫厨房,由大厨当场料理,体验由太平洋孕育的美食文化。

从海稻米、湿乐园、Mimaan(弥漫)到米粑流,石梯坪的三生农业,述说的是一个山海之间人们追寻心灵的剧情,一个返璞归真的故事,值得用多吃一口饭、用缓慢旅行的方式,细细品尝。



全文网址: 我的生态游/花莲失乐园 找回湿乐园 - 玩家札记 - 达人带路玩 - udn旅游休闲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56930#ixzz2GpH1Nc5j
Power By ud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