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中有一句:“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据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我朝宣宗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

明人吕毖《明朝小史》里载为蟋蟀还闹出两过条人命:宣宗酷好斗蟋蟀,就向江南索取上品,动辄每只数十金。当时枫桥一个粮长被郡督派遣去寻找,终于寻到一只“最良者”,他马上用自己所乘的骏马交换了过来。

回家后,他非常小心的放在蟋蟀罐里。他的的老婆听说了此事,非常的好奇,便打开盖子想偷看一下这个值一匹马的小玩意。没想到,这只“神奇”的蟋蟀一下子从罐中跳将出来,还未等追上,便被院子里的鸡给啄死了。

他的妻子一看惹了大祸,非常恐惧,便上吊自杀了。粮长回来发现妻子已自尽,悲伤不已之余,更害怕因蟋蟀之死而受到法律制裁,于是也自缢身亡。

有了以上记载,明宣宗朱瞻基的“太平天子,促织皇帝”的名号就给坐实了。这些记载,文学作品进行了艺术加工,野史也是进行了夸大,使其成为历史上被黑的皇帝之一。

其实,斗蟋蟀的游戏是从唐朝开始的,到了宋朝蔚然成风,而到了明清时代,达到最为鼎盛的时期。既然明清时代斗蟋蟀已经十分的风靡,那么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有这么一个独特的爱好,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有着极深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耽误正事。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很有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施了很多名垂青史的仁政,比如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拨专款给灾区农民赎回被卖儿女,严打贪污腐败,特别是强化御史监督,打造廉洁政府,这些政策都得到迅速落实。

虚若怀谷是他的一大性格特点。对于大臣的谏言会虚心听取,不会一意孤行,君臣关系非常融洽。明人王琦曾记载这么一件事:

宣德中,驾幸少师杨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惊起朝服而迎。但见仪从塞屋,香气𬘡缊,不知上所在,惟面北而拜不已。上方倚东阑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寓圃杂记·宣宗幸杨文贞公第》明·王锜)

这个故事是说朱瞻基偏好微服私访,又是夜猫子,一天都深夜凌晨3点多了,他带着4名随从来到杨士奇府中。

当时的夜黑黢黢的。那时没有电灯,只有灯笼,照明效果很差,人在院子中,不走近了看,看不清谁是谁。杨士奇本来眼神就不好,不知道皇帝在什么位置,只好按礼仪向北面拜辑。朱瞻基大笑:“士奇,朕在此。”

原来,杨士奇年纪大了,腿脚也不那么利索,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此时的皇上完全可以宣诏令其进宫,而他却主动跑到手下的大臣家里去了,并且在深更半夜。

试想,如果二者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一句“士奇,朕在此”,明显表明君臣关系相处的十分和谐。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当时的周边环境,除北元还有些麻烦外,大明出现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国前来朝贡明朝,几乎是每年都来。

郑和下西洋共7次,最后一次就是在他的宣德五年由他下令出洋的。这次下西洋的船员和明军,共有27550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舰队了。

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被史学家誉为守成之君,将仁宣之治与文景之治相媲美。

但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扫黄天子。

明朝初至中叶娼妓业非常为发达,许多达官显贵不问朝政国事,沉溺于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之中;名流贤达狎妓冶游、寻欢作乐。后来,还出现了研究、评价妓女的《嫖经》,成为当时的狎妓指南。当时妓女满布天下,大都会有数以千计之多,就是穷乡僻壤,也不乏其人。

看到国家政纲松弛,官员日益腐败淫逸,终日纸醉金迷,纵情享乐。朱瞻基终于无法忍受了,于公元1429年秋天,下诏在全国裁汰官妓,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扫黄运动。他下令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经营了数十年的官营妓院全部革除,严令御史纠察官员德行品性,胆敢违令狎妓宿娼者,必然罢职,永不叙用。

而士子嫖妓,也要受处罚,甚至在科考中不予录用。对明代开国即繁荣两京的国营妓院酒楼来说,这一禁令无疑是灾难性的。其后不久,曾经繁华靡丽的教坊女肆半行拆毁,歌楼舞馆,化为废井荒池。

当然,这项举动就是专门针对的朝廷官员,对民间娼妓业却没有什么限制。当时扫黄的主旨,是为了巩固帝业不被颠覆,官吏不嫖娼,使所谓“父母官”的形象更为正面。因此,此次扫黄对官员们的威慑作用效果显著。

然而明宣宗在位的时间却并不长,他驾崩的时候不过才38岁。明宣宗的遗诏充分表现出他的明君风范:

“……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俭约。宗室亲王藩屏任重,谨守封国,各处总兵及镇守官及卫所、府、州县,悉心尽力,安抚军民,勿擅离职,赴阙进香者,令佐贰幕职或遣官代行。”(《明宣宗实录》)

他要求勤俭节约办丧事,身处外地的高级官员不得擅离职守,要安抚好老百姓。

具有这样觉悟的皇帝,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来看,也为数不多吧?

参考资料:

《明宣宗实录》

《寓圃杂记》明·王锜

《明史》清·张廷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