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拿破仑系列网站授权翻译

感谢作者: Richard Tennant(理查德·坦南特)先生授权翻译

感谢编辑Mr.Burnham授权翻译

中文名:谭兰特先生

发表于:The Napoleon Series

原文下载地址:

napoleon-series.org/mil

译者: @太空旅行者

本篇强烈建议下载原文PDF阅读,其中专有名词原作者都标注WIKI超链接以方便阅读,注释与出处也设置有超链接方便读者查阅。

因为译者和校对者都对染料领域非常陌生,所以翻译错误在所难免,还请读者指正。


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往往使用当地常见的原料为纺织品染色。人们商业性种植诸如菘蓝(woad)、靛青(indigo)、藏红花(saffron)和洋茜(madder)等植物型染料,这些染料作为贸易商品在欧亚诸国的经济中承担重要作用。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除了对本地所产染料的使用外,国际染料贸易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1806年5月16日,英国政府制定了对法国海岸进行封锁的计划,作为回应,拿破仑于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敕令,对英国实行大规模禁运。

就染料而言,这意味著靛青(indigo)、栎皮粉(quercitron)、佛提树染料(fustic)及胭红(cochineal)等奢侈品无法进口欧洲大陆,而洋茜(madder)也无法经尼德兰出口英国。在军队制服不断增长的生产需求下,这意味著列国加深对本地染料的依赖。至18世纪末,列兵所用的布料是每平方码16盎司重的平纹宽幅布(plain weave broadcloth),由粗糙的羊毛混纺而成。

天然染料是指从植物、无脊椎动物或矿石中提取的染料或著色剂。大多数天然染料是植物染料,源自于植物根茎、浆果、树皮、叶子及木料。其它的则来自于生物资源,例如菌类和苔藓。典型的染色流程,是将染料置于一锅水中,随即加入需要上色的纺织品,加热并搅拌,直至颜色完全染上。一些纺织纤维在纺纱前进行染色(原毛染色("dyed in the wool"),但大多数纺织品是在纺织后进行纱线染色("yarn-dyed")或匹染染色("piece-dyed")。很多天然染料需要一类名为媒染剂(mordants)的化学物质,使染料能附著在纺织纤维上。早期染房使用从栎瘿(栎五倍子(oak galls))、盐、天然明矾、醋,或是陈尿(stale urine)制得的氨水中提取的单宁酸(Tannin)。许多媒染剂,以及一些染色剂本身,都有刺激性气味,因此较大规模的染厂往往被设置在自己的孤立区域内。

红色

尼德兰的茜草染色(Madder in the Netherlands)

有很多种植物可以产出红色染料,比如说一些苔藓(lichens),指甲花(henna),朱草/牛舌草(alkanet)或是染匠牛舌草(绿朱草dyers bugloss (Alkanna tinctoria)),橡胶树脂(asafoetida)和染匠茜草/染色茜草(dyers madder Rubia tinctorum)。

茜草及其近缘属(Rubia属)植物在全球的温带地区皆有产出,像玫瑰红茜草(Rose Madder)在史前时期便已被用为上好的红色染料。茜草在欧洲是重要的商业染料,在尼德兰和法国皆有种植,用于红色军服的染色。

Kermes是一种红色的染料,由胭脂虫属(主要是Kermes vermilio)的有磷屑的雌Kermes虫的干虫体制成。Kermes是地中海地区的本地昆虫,以胭脂虫栎的汁液为生,被古希腊罗马当做红色染料使用。Kermes是一种艳红,对丝绸和羊毛拥有良好的色牢度的染料。到了14世纪和15世纪初,质地饱满、颜色纯净的Kermes红被称为奢侈羊毛纺织品「迄今为止最为高贵奢华」的颜色。

随著西班牙人对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墨西哥胭脂虫(Mexican cochineal)获得少量使用。这种胭脂虫可以产出更加鲜艳的红色染料,于是取代了kermes染料,在欧洲普遍使用。到17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凭借其在新大陆殖民地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垄断了胭脂虫染料。

英军士兵,无论卫兵和线列步兵,他们的制服染料均是茜草。茜草成本低廉,简单耐用,自古便是低端红色染料的首选,直到19世纪末期化学染料成本降低才被取代。这种易于获得的红色染料使其在军服中盛行,其染色过程仅涉及一个阶段。包括混合染料在内的其他颜色染料,染色过程都需要两个阶段,也因此需要更高的成本。茜草种植于英格兰南部和欧洲大陆,但习惯上英国从荷兰进口,后者在砂土上广泛种植茜草。1804年,英国染料生产商乔治菲尔德(George Field)改进了染料制作工艺,用明矾和碱(alkali)来处理茜草。

即便如此,英军的羊毛制服仍有很大可能变成不同色度的红色,甚至在全新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再加上野外日光暴晒,士兵们对其持续不断地浸泡干燥,束腰外衣会在炎热气候下的一场战役后变成粉红色、淡红色或是赤褐色(russet-brown)。

1768年授权分发给士官的红色外套是由茜草红和胭脂混合染制,呈现出一种「浅猩红色」。这种颜色比其他军衔的大衣红色更鲜艳,但比军官采购的由纯胭脂染制的猩红色衣装更加便宜。

黄色

黄色染料「与红色染料一样数目众多」,可以从藏红花(saffron)、石榴皮、姜黄(turmeric)、红花(safflower)、洋葱皮,以及一些似杂草的开花植物(weedy flowering plants)。有限的证据表明,对weld(Reseda luteola,黄木犀草),或称木犀草或染匠火箭(dyers rocket)的使用在铁器时代之前便已开始,是古地中海和欧洲的重要染料,也是英格兰的本土作物。自18世纪来,欧洲两大优质商业染料都来源于美洲树木:东北美的美洲黑栎(quercitron),和西印度及墨西哥的佛提树(fustic)。

绿色

出产绿色染料的植物较为少见。自古时,靛蓝(菘蓝woad)和靛青(indigo)都被用于与黄色染料混合,以产生数种色度的绿色。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英格兰尤其以绿色染料而闻名。林肯镇,中世纪盛期的布料大镇,那里的染匠生产林肯绿布料。林肯镇染匠们先用靛蓝(woad,Isatis tinctoria)染上浓重的蓝色,随后用黄木犀草(weld,Reseda luteola)或染料木(dyer』s broom,Genista tinctoria.)套染上黄色。羊毛布料用明矾做媒染剂,用染料木(dyers greenweed)将黄色套染在靛蓝(随后是靛青)上,以制出名噪一时的肯德尔(Kendal)绿,一种灰绿色。

苔藓(Lichen)同样也可用于出产大范围的绿色、橘色、黄色、红色、棕色、亮粉色和紫色。苏格兰地衣染料包括地衣红(在英格兰被称为海石蕊,archil,在荷兰则被称为litmus)和梅衣属地衣。1766年卡思伯特博士将地衣红作为染料作物种植。橄榄绿也是将纺织品染黄,再用铁制媒染剂(iron mordant)进行处理。

数量庞大的俄国军团多穿著传统的绿色夹克,这种颜色由彼得大帝于1700年引入。(俄国)官方描述其为「暗绿色」,但实例和图解都显示其更偏向于「暗橄榄绿」。对在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和手工业信息不够充分,无法说明其绿色是否来自于蓝色和黄色染料。

蓝色

全世界的蓝色染料来源于槐蓝属染色植物(indigo dye-bearing plants),主要来源于热带地区的木蓝属(Indigofera属)。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靛青染色业中心,早在希腊罗马时期便已是欧洲主要的靛蓝供应地。

在包括欧洲在内的温和气候区里,靛青主要由产于亚述和黎凡特的菘蓝(Isatis tinctoria)获得,这种植物在北欧的种植超过两千年。至18世纪,它几乎完全被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所进口的品质更佳的印度靛青所取代

靛蓝与黄木犀草(黄色)、茜草(红色)并列欧洲印染业三大主要产品。Isatis tinctoria,又被称为靛蓝,染匠靛蓝(dyers woad),或glastum,是十字花科的一种有花植物。靛蓝同时也是从这种植物叶子里提取的蓝色染料的名字。

作为获得蓝色染料的重要资源,靛青自古代便在全欧洲种植,尤其在西欧和南欧地区。在中世纪,英格兰、德国和法国是靛蓝的重要种植区,图卢兹等城镇因靛蓝贸易而繁盛。这里出产的靛蓝被大量用于南欧的布业,同时也经巴约讷(Bayonne)、纳博讷(Narbonne)和波尔多出口弗兰德斯、低地国家和义大利,主要出口的则是不列颠和西班牙。

中世纪英格兰的靛蓝种植中心位于林肯郡和萨默赛特郡。德意志诸国的主要靛蓝市场在西里西亚G?rlitz。埃尔福特(Erfurt)、哥达(Gotha)、坦恩施泰特(Tennstedt)、阿恩施塔特(Arnstadt)和兰根萨尔札(Langensalza)这五个图林根F?rberwaid(dye woad)城镇的居民也都有自己的特许状。

1706年,人们第一次用二价铁盐与氯化钾合成了普鲁士蓝,并在1709年将其命名为普鲁士蓝和柏林蓝。一开始普鲁士蓝仅作为绘画颜料使用,在18世纪初成为绝大多数普鲁士步兵和炮兵的制服颜色。这种深蓝色的出现有重大的象征性意义,但是普鲁士蓝的商业发展迟至1774年才开始。

用化学手段从菘蓝中提取出的染料是靛青,它也可从「真正的靛青」——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中提取出,但浓度较低。在中世纪的欧洲,靛青是一种稀有的商品。随著欧洲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大量的靛青自亚洲出口欧洲。作为商品,靛蓝价值不菲,被誉为蓝色的黄金。自亚洲进口的靛青,不少是经葡萄牙、荷兰和英格兰的港口进入欧洲。西班牙则从其南美的殖民地进口染料。16世纪法国和德国宣布进口靛青非法,借此保护本地菘蓝产业。英格兰对靛青的商业种植始于1745年。

1806年,正是英国实施海上封锁的一年,法国军队因缺乏进口靛青染料而重新为步兵装备白色紧身短上衣。次年,法国取消了这条命令,因为他们发现本地出产的靛青足以满足需求。

棕色

核桃皮常被用于生产一种深黄褐色至茶褐色的染料,用于为纤维染色或其他目的。这种染料不需要媒染剂,没戴手套接触的话甚至会染到手上难以洗去。核桃(walnut)一词源于古英语「wealhhnutu」,字面意思即「外来坚果」(wealh「foreign」),外来的+hnutu「nut」,坚果),因为核桃是自高卢和义大利引进的。核桃在拉丁语中被称为nux Gallica,即Gallic nut(高卢坚果)。

拿破仑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当地可用的布料是棕色的,并被大量使用于两国的军服中。首先将核桃带入西班牙的是罗马人。核桃的种类不下于15种,但是在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地方)看到最多的只有一种。西班牙是世界消耗核桃的传统大国,在葡萄牙菜式里核桃也广受欢迎。核桃特有的大果宽冠大叶遍布西班牙,但其主要种植区位于加利西亚、加泰罗尼亚、埃斯特雷马杜拉和安达卢西亚。葡萄牙的主要核桃种植区位于阿尔加维以南的波尔图。

这一时期奥地利炮兵也身著棕色军服。

白色

纺织业的一大重要支柱是漂白布料。当时的布料漂白法包括用陈尿处理,再将布料置于所谓的「漂白场」里暴晒数月。1790年左右,曾做过织工的苏格兰伦弗鲁郡人查尔斯·坦南特,开始探索缩短漂白所需时间的方法。前人已在这个问题上倾注心血,在漂白步骤中将酸牛奶(变质牛奶)替换为硫酸,成功的将漂白时间由18个月缩短到4个月。此外,在18世纪的下半叶,漂白匠们开始使用石灰,但因担心石灰可能的负作用,仅进行秘密使用。查尔斯·坦南特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想法,将氯和石灰混合来取得最优漂白效果。他为此实践多年并最终取得成功。查尔斯·坦南特的方法是有效的,并且廉价无害。在1798年1月23日申请专利后,他继续研究,发明了一种漂白粉,并于1799年4月30日为其申请了专利。

在18世纪初,法国和奥地利的军队身著各自的便宜耐用的浅灰色或珍珠灰的未染色羊毛织品,到18世纪下半叶时便全部变成了白色制服。奥地利将其线列步兵团的白色制服沿用至拿破仑战争时期。

「白色在战场上非常显眼,由此白色的功能之一就是获得美观的展示效果。那段时间蓝色颜料(也可能指大衣)褪色严重,派克灰会变成暗淡的(dirty)灰白色,绿色则会发黄。而对这些颜料(的颜色)进行修补总会很显眼,看上去不甚体面。然而白色颜料可以经常用白垩修补,使之焕然一新。」

注释:

1 A yellow dye made from the Eastern Black Oak tree.

2 A yellow dye made from the fustic tree.

3 A red dye made from the cochineal insect.

4 Natural Colourants with Ancient Concepts and Probable Uses

5 Dyes from Antiquity to Synthesis

6 Kermes (Dye)

7 Red Coat (Military Uniform); Putting the Red in Redcoats

8 Putting the Red in Redcoats

9 Dyes, Colours, & Pigments

10 Lincoln Green

11 Dyeing with Lichens

12 Natural Dye

13 Prussian Blue

14 Duffy; Vol. 1, page 130

出处:

Charles Tennent

Duffy, Christopher. Instrument of War (The Austrian Army in the Seven Years War). Chicago: Emperor』s Press, 2000.

Dyeing with Lichens

Dyes, Colours, & Pigments

Dyes from Antiquity to Synthesis

Extraction of Dye from Walnut Shell and Dyeing of Natural Fibre

Indigo Dye

Isatis Tinctoria

Kermes (Dye)

Lincoln Green

Natural Colourants with Ancient Concepts and Probable Uses

Natural Dye

Prussian Blue

Putting the Red in Redcoats

Red Coat (Military Uniform)

Reseda Luteola

Scarlet

置于拿破仑系列网站: 2018年10月

作者与中国的联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