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拿破崙系列網站授權翻譯

感謝作者: Richard Tennant(理查德·坦南特)先生授權翻譯

感謝編輯Mr.Burnham授權翻譯

中文名:譚蘭特先生

發表於:The Napoleon Series

原文下載地址:

napoleon-series.org/mil

譯者: @太空旅行者

本篇強烈建議下載原文PDF閱讀,其中專有名詞原作者都標註WIKI超鏈接以方便閱讀,注釋與出處也設置有超鏈接方便讀者查閱。

因為譯者和校對者都對染料領域非常陌生,所以翻譯錯誤在所難免,還請讀者指正。


在歷史長河中,人們往往使用當地常見的原料為紡織品染色。人們商業性種植諸如菘藍(woad)、靛青(indigo)、藏紅花(saffron)和洋茜(madder)等植物型染料,這些染料作為貿易商品在歐亞諸國的經濟中承擔重要作用。

在拿破崙戰爭時期,除了對本地所產染料的使用外,國際染料貿易也得到了重要的發展。1806年5月16日,英國政府制定了對法國海岸進行封鎖的計劃,作為回應,拿破崙於1806年11月21日頒布柏林敕令,對英國實行大規模禁運。

就染料而言,這意味著靛青(indigo)、櫟皮粉(quercitron)、佛提樹染料(fustic)及胭紅(cochineal)等奢侈品無法進口歐洲大陸,而洋茜(madder)也無法經尼德蘭出口英國。在軍隊制服不斷增長的生產需求下,這意味著列國加深對本地染料的依賴。至18世紀末,列兵所用的布料是每平方碼16盎司重的平紋寬幅布(plain weave broadcloth),由粗糙的羊毛混紡而成。

天然染料是指從植物、無脊椎動物或礦石中提取的染料或著色劑。大多數天然染料是植物染料,源自於植物根莖、漿果、樹皮、葉子及木料。其它的則來自於生物資源,例如菌類和苔蘚。典型的染色流程,是將染料置於一鍋水中,隨即加入需要上色的紡織品,加熱並攪拌,直至顏色完全染上。一些紡織纖維在紡紗前進行染色(原毛染色("dyed in the wool"),但大多數紡織品是在紡織後進行紗線染色("yarn-dyed")或匹染染色("piece-dyed")。很多天然染料需要一類名為媒染劑(mordants)的化學物質,使染料能附著在紡織纖維上。早期染房使用從櫟癭(櫟五倍子(oak galls))、鹽、天然明礬、醋,或是陳尿(stale urine)製得的氨水中提取的單寧酸(Tannin)。許多媒染劑,以及一些染色劑本身,都有刺激性氣味,因此較大規模的染廠往往被設置在自己的孤立區域內。

紅色

尼德蘭的茜草染色(Madder in the Netherlands)

有很多種植物可以產出紅色染料,比如說一些苔蘚(lichens),指甲花(henna),朱草/牛舌草(alkanet)或是染匠牛舌草(綠朱草dyers bugloss (Alkanna tinctoria)),橡膠樹脂(asafoetida)和染匠茜草/染色茜草(dyers madder Rubia tinctorum)。

茜草及其近緣屬(Rubia屬)植物在全球的溫帶地區皆有產出,像玫瑰紅茜草(Rose Madder)在史前時期便已被用為上好的紅色染料。茜草在歐洲是重要的商業染料,在尼德蘭和法國皆有種植,用於紅色軍服的染色。

Kermes是一種紅色的染料,由胭脂蟲屬(主要是Kermes vermilio)的有磷屑的雌Kermes蟲的幹蟲體製成。Kermes是地中海地區的本地昆蟲,以胭脂蟲櫟的汁液為生,被古希臘羅馬當做紅色染料使用。Kermes是一種艷紅,對絲綢和羊毛擁有良好的色牢度的染料。到了14世紀和15世紀初,質地飽滿、顏色純凈的Kermes紅被稱為奢侈羊毛紡織品「迄今為止最為高貴奢華」的顏色。

隨著西班牙人對阿茲特克帝國的征服,墨西哥胭脂蟲(Mexican cochineal)獲得少量使用。這種胭脂蟲可以產出更加鮮艷的紅色染料,於是取代了kermes染料,在歐洲普遍使用。到17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憑藉其在新大陸殖民地的資源,在全世界範圍內壟斷了胭脂蟲染料。

英軍士兵,無論衛兵和線列步兵,他們的制服染料均是茜草。茜草成本低廉,簡單耐用,自古便是低端紅色染料的首選,直到19世紀末期化學染料成本降低才被取代。這種易於獲得的紅色染料使其在軍服中盛行,其染色過程僅涉及一個階段。包括混合染料在內的其他顏色染料,染色過程都需要兩個階段,也因此需要更高的成本。茜草種植於英格蘭南部和歐洲大陸,但習慣上英國從荷蘭進口,後者在砂土上廣泛種植茜草。1804年,英國染料生產商喬治菲爾德(George Field)改進了染料製作工藝,用明礬和鹼(alkali)來處理茜草。

即便如此,英軍的羊毛制服仍有很大可能變成不同色度的紅色,甚至在全新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再加上野外日光暴曬,士兵們對其持續不斷地浸泡乾燥,束腰外衣會在炎熱氣候下的一場戰役後變成粉紅色、淡紅色或是赤褐色(russet-brown)。

1768年授權分發給士官的紅色外套是由茜草紅和胭脂混合染制,呈現出一種「淺猩紅色」。這種顏色比其他軍銜的大衣紅色更鮮艷,但比軍官採購的由純胭脂染制的猩紅色衣裝更加便宜。

黃色

黃色染料「與紅色染料一樣數目眾多」,可以從藏紅花(saffron)、石榴皮、薑黃(turmeric)、紅花(safflower)、洋蔥皮,以及一些似雜草的開花植物(weedy flowering plants)。有限的證據表明,對weld(Reseda luteola,黃木犀草),或稱木犀草或染匠火箭(dyers rocket)的使用在鐵器時代之前便已開始,是古地中海和歐洲的重要染料,也是英格蘭的本土作物。自18世紀來,歐洲兩大優質商業染料都來源於美洲樹木:東北美的美洲黑櫟(quercitron),和西印度及墨西哥的佛提樹(fustic)。

綠色

出產綠色染料的植物較為少見。自古時,靛藍(菘藍woad)和靛青(indigo)都被用於與黃色染料混合,以產生數種色度的綠色。中世紀和現代早期的英格蘭尤其以綠色染料而聞名。林肯鎮,中世紀盛期的布料大鎮,那裡的染匠生產林肯綠布料。林肯鎮染匠們先用靛藍(woad,Isatis tinctoria)染上濃重的藍色,隨後用黃木犀草(weld,Reseda luteola)或染料木(dyer』s broom,Genista tinctoria.)套染上黃色。羊毛布料用明礬做媒染劑,用染料木(dyers greenweed)將黃色套染在靛藍(隨後是靛青)上,以製出名噪一時的肯德爾(Kendal)綠,一種灰綠色。

苔蘚(Lichen)同樣也可用於出產大範圍的綠色、橘色、黃色、紅色、棕色、亮粉色和紫色。蘇格蘭地衣染料包括地衣紅(在英格蘭被稱為海石蕊,archil,在荷蘭則被稱為litmus)和梅衣屬地衣。1766年卡思伯特博士將地衣紅作為染料作物種植。橄欖綠也是將紡織品染黃,再用鐵制媒染劑(iron mordant)進行處理。

數量龐大的俄國軍團多穿著傳統的綠色夾克,這種顏色由彼得大帝於1700年引入。(俄國)官方描述其為「暗綠色」,但實例和圖解都顯示其更偏向於「暗橄欖綠」。對在這一時期俄國經濟和手工業信息不夠充分,無法說明其綠色是否來自於藍色和黃色染料。

藍色

全世界的藍色染料來源於槐藍屬染色植物(indigo dye-bearing plants),主要來源於熱帶地區的木藍屬(Indigofera屬)。印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靛青染色業中心,早在希臘羅馬時期便已是歐洲主要的靛藍供應地。

在包括歐洲在內的溫和氣候區裏,靛青主要由產於亞述和黎凡特的菘藍(Isatis tinctoria)獲得,這種植物在北歐的種植超過兩千年。至18世紀,它幾乎完全被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所進口的品質更佳的印度靛青所取代

靛藍與黃木犀草(黃色)、茜草(紅色)並列歐洲印染業三大主要產品。Isatis tinctoria,又被稱為靛藍,染匠靛藍(dyers woad),或glastum,是十字花科的一種有花植物。靛藍同時也是從這種植物葉子裏提取的藍色染料的名字。

作為獲得藍色染料的重要資源,靛青自古代便在全歐洲種植,尤其在西歐和南歐地區。在中世紀,英格蘭、德國和法國是靛藍的重要種植區,圖盧茲等城鎮因靛藍貿易而繁盛。這裡出產的靛藍被大量用於南歐的布業,同時也經巴約訥(Bayonne)、納博訥(Narbonne)和波爾多出口弗蘭德斯、低地國家和義大利,主要出口的則是不列顛和西班牙。

中世紀英格蘭的靛藍種植中心位於林肯郡和薩默賽特郡。德意志諸國的主要靛藍市場在西里西亞G?rlitz。埃爾福特(Erfurt)、哥達(Gotha)、坦恩施泰特(Tennstedt)、阿恩施塔特(Arnstadt)和蘭根薩爾札(Langensalza)這五個圖林根F?rberwaid(dye woad)城鎮的居民也都有自己的特許狀。

1706年,人們第一次用二價鐵鹽與氯化鉀合成了普魯士藍,並在1709年將其命名為普魯士藍和柏林藍。一開始普魯士藍僅作為繪畫顏料使用,在18世紀初成為絕大多數普魯士步兵和炮兵的制服顏色。這種深藍色的出現有重大的象徵性意義,但是普魯士藍的商業發展遲至1774年才開始。

用化學手段從菘藍中提取出的染料是靛青,它也可從「真正的靛青」——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中提取出,但濃度較低。在中世紀的歐洲,靛青是一種稀有的商品。隨著歐洲開闢了通往印度的航路,大量的靛青自亞洲出口歐洲。作為商品,靛藍價值不菲,被譽為藍色的黃金。自亞洲進口的靛青,不少是經葡萄牙、荷蘭和英格蘭的港口進入歐洲。西班牙則從其南美的殖民地進口染料。16世紀法國和德國宣佈進口靛青非法,藉此保護本地菘藍產業。英格蘭對靛青的商業種植始於1745年。

1806年,正是英國實施海上封鎖的一年,法國軍隊因缺乏進口靛青染料而重新為步兵裝備白色緊身短上衣。次年,法國取消了這條命令,因為他們發現本地出產的靛青足以滿足需求。

棕色

核桃皮常被用於生產一種深黃褐色至茶褐色的染料,用於為纖維染色或其他目的。這種染料不需要媒染劑,沒戴手套接觸的話甚至會染到手上難以洗去。核桃(walnut)一詞源於古英語「wealhhnutu」,字面意思即「外來堅果」(wealh「foreign」),外來的+hnutu「nut」,堅果),因為核桃是自高盧和義大利引進的。核桃在拉丁語中被稱為nux Gallica,即Gallic nut(高盧堅果)。

拿破崙時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當地可用的布料是棕色的,並被大量使用於兩國的軍服中。首先將核桃帶入西班牙的是羅馬人。核桃的種類不下於15種,但是在西班牙和歐洲(其他地方)看到最多的只有一種。西班牙是世界消耗核桃的傳統大國,在葡萄牙菜式裏核桃也廣受歡迎。核桃特有的大果寬冠大葉遍佈西班牙,但其主要種植區位於加利西亞、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和安達盧西亞。葡萄牙的主要核桃種植區位於阿爾加維以南的波爾圖。

這一時期奧地利炮兵也身著棕色軍服。

白色

紡織業的一大重要支柱是漂白布料。當時的布料漂白法包括用陳尿處理,再將布料置於所謂的「漂白場」裏暴曬數月。1790年左右,曾做過織工的蘇格蘭倫弗魯郡人查爾斯·坦南特,開始探索縮短漂白所需時間的方法。前人已在這個問題上傾注心血,在漂白步驟中將酸牛奶(變質牛奶)替換為硫酸,成功的將漂白時間由18個月縮短到4個月。此外,在18世紀的下半葉,漂白匠們開始使用石灰,但因擔心石灰可能的負作用,僅進行祕密使用。查爾斯·坦南特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想法,將氯和石灰混合來取得最優漂白效果。他為此實踐多年並最終取得成功。查爾斯·坦南特的方法是有效的,並且廉價無害。在1798年1月23日申請專利後,他繼續研究,發明瞭一種漂白粉,並於1799年4月30日為其申請了專利。

在18世紀初,法國和奧地利的軍隊身著各自的便宜耐用的淺灰色或珍珠灰的未染色羊毛織品,到18世紀下半葉時便全部變成了白色制服。奧地利將其線列步兵團的白色制服沿用至拿破崙戰爭時期。

「白色在戰場上非常顯眼,由此白色的功能之一就是獲得美觀的展示效果。那段時間藍色顏料(也可能指大衣)褪色嚴重,派克灰會變成暗淡的(dirty)灰白色,綠色則會發黃。而對這些顏料(的顏色)進行修補總會很顯眼,看上去不甚體面。然而白色顏料可以經常用白堊修補,使之煥然一新。」

注釋:

1 A yellow dye made from the Eastern Black Oak tree.

2 A yellow dye made from the fustic tree.

3 A red dye made from the cochineal insect.

4 Natural Colourants with Ancient Concepts and Probable Uses

5 Dyes from Antiquity to Synthesis

6 Kermes (Dye)

7 Red Coat (Military Uniform); Putting the Red in Redcoats

8 Putting the Red in Redcoats

9 Dyes, Colours, & Pigments

10 Lincoln Green

11 Dyeing with Lichens

12 Natural Dye

13 Prussian Blue

14 Duffy; Vol. 1, page 130

出處:

Charles Tennent

Duffy, Christopher. Instrument of War (The Austrian Army in the Seven Years War). Chicago: Emperor』s Press, 2000.

Dyeing with Lichens

Dyes, Colours, & Pigments

Dyes from Antiquity to Synthesis

Extraction of Dye from Walnut Shell and Dyeing of Natural Fibre

Indigo Dye

Isatis Tinctoria

Kermes (Dye)

Lincoln Green

Natural Colourants with Ancient Concepts and Probable Uses

Natural Dye

Prussian Blue

Putting the Red in Redcoats

Red Coat (Military Uniform)

Reseda Luteola

Scarlet

置於拿破崙系列網站: 2018年10月

作者與中國的聯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