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對衣索比亞的圖謀從來都是奧斯曼帝國紅海戰略的一部分。早在16世紀初負責考察紅海形勢的奧斯曼海軍將領Selman Reis就在遞交給高門的報告中提及了征服蘇丹和衣索比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下是其中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節選

儘管在這個報告中,統治努比亞和蘇丹的芬吉王國第一任蘇丹Amara Dunqas被侮辱為是個嗨奴,阿比西尼亞王國的軍隊也被形容為是一羣「裸體的,拿著木質長矛和皮盾且赤腳的weak步卒」,因此Selman Reis斷言只要1000奧斯曼軍隊就可以輕易征服整個蘇丹和衣索比亞,顯示了奧斯曼對於努比亞以南地區政權的過度輕視,但也確實指出了控制這個地區對奧斯曼帝國的重要性:一來可以獲取非洲內陸出產的黃金以擴大財源;二來可以防止來自印度洋的商人利用厄利垂亞沿岸的港口,躲避奧斯曼在對面的吉達設置的關所,損害帝國稅收;三來可以作為紅海的又一戰略支點,對抗葡萄牙的擴張

作為對這份報告的回應,高門方面顯然加大了對於厄利垂亞沿海的攻略力度,先後控制了北南兩個重要的港口薩瓦金和馬薩瓦,並在1554年建立了Habesh行省,以此為支點侵略衣索比亞的內陸,與阿比西尼亞展開了數十年在此地區的拉鋸戰

說完了奧斯曼帝國有沒有繼續向衣索比亞方向擴張的問題,再來纔是說說為什麼沒有成功擴張的問題。

其實當時的高門也非常清楚,想單單依靠紅海沿岸的零星港口,一邊防範葡萄牙人的襲擊,一邊實現對衣索比亞內陸的征服是不現實的。只有海陸並進,從尼羅河方向掌控了努比亞和蘇丹,纔有可能獲得有效的財源和人力支撐對衣索比亞的征服

可惜的是,奧斯曼軍隊在尼羅河方向上的擴張一直沒有獲得成功。早在第一任Habesh總督?zdemir Pasha就曾組織過尼羅河方面的遠徵,但僅僅只是在第一瀑布就因為發生兵變而宣告失敗。之後奧斯曼沿著尼羅河層層推進,但最遠也只將勢力範圍觸及到了第三瀑布的位置,1585年對努比亞著名古城棟古拉的征服失敗,標誌著16世紀奧斯曼在這個方向上的擴張終點

僅僅尼羅河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後勤條件上的困難不是解釋奧斯曼擴張失利的全部因素。相比後世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對蘇丹的成功征服,奧斯曼的失利還有內外ZZ上的因素。內部ZZ上,眾所周知16世紀奧斯曼的海外擴張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高門內部派系鬥爭的影響,難以形成對於努比亞征服事業長期有效的統一意見,前線軍官收到來自高門方面截然相反的不同命令是司空見慣的事。對外ZZ上,與大眾印象不同的是,16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芬吉王國與信奉基督教的阿比西尼亞之間並非全面敵對,相反兩國在對抗奧斯曼的擴張上有著共同的利益而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同盟關係。芬吉王國一方面將通過與埃及貿易獲得的戰馬供應給阿比西尼亞(一度迫使高門在每次軍事遠徵的前夕都大量收購北非的戰馬並轉運到伊斯坦布爾),一方面可以切斷對奧斯曼Habesh行省的水源供應(紅海港口和尼羅河流域間還相隔著大片沙漠,很輕易就能被從屬於芬吉王國的貝都因部落所控制)。這兩個利器,都嚴重抑制了奧斯曼向衣索比亞內陸進行軍事擴張的能力。

參考自《The Ottomans and the Funj Sultanat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by Andrew Peacock


關於奧斯曼帝國16世紀全盛時期的擴張,已經介紹的很詳細了。奧斯曼帝國在控制埃及後,由於埃及經常發生叛亂,尤其是17世紀中期以後,埃及本土馬穆魯克勢力增長,擁有極大自治權力,甚至駐守埃及的奧斯曼帕夏與耶尼切裏禁衛軍也要與其妥協。在18世紀後期,阿里帕夏為首的馬穆魯克一度宣佈在俄土戰爭中支持俄國,從奧斯曼獨立。總之埃及在19世紀前的亂象,使得奧斯曼向衣索比亞等地遠程投送部隊進行軍事擴張變得十分困難。

奧斯曼帝國,向衣索比亞擴張最典型的例子其實是在19世紀60-70年代。埃及在1805年,來自阿爾巴尼亞的穆罕默德.阿里取得實際統治權。阿里帕夏在奧斯曼帝國的要求下,派遣長子易卜拉欣帕夏徵討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派,因為這些人襲擾了前往聖城的朝聖路線,威脅到奧斯曼哈里發的宗教權威。雖然埃及軍事力量強大,但是瓦哈比派堅壁清野,進行遊擊戰,埃及還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才將其平定。

平定瓦哈比派後,阿里帕夏決定繼續擴張,通過擴張獲取物資財富,以戰養戰。為了中央集權,實行行政、稅收的改革,阿里帕夏在薩拉丁城堡設下鴻門宴,殺死大量馬穆魯克貴族,但有人逃亡蘇丹等地。於是打著追擊馬穆魯克殘餘勢力的旗號,阿里帕夏派遣易卜拉欣帕夏入侵蘇丹。這一次遠徵,埃及真正征服了蘇丹的阿拉伯人地區,為了加強控制,阿里帕夏下令在青白尼羅河的交匯處這一戰略要地建造堡壘,對蘇丹加強控制與管理,也就是現在的蘇丹首都喀土穆。

後來阿里帕夏四處擴張,尤其是兩次埃土戰爭試圖控制敘利亞地區,一度打的奧斯曼帝國節節敗退。但是英國為首的列強進行幹預,不希望削弱奧斯曼導致俄國趁虛而入,切斷英國前往印度的貿易路線,英國等國的艦隊炮擊阿克、貝魯特等城市,海軍陸戰隊登陸,加上埃及四處不堪戰爭與勞役的重負,揭竿而起。阿里帕夏被迫同意停戰,撤出敘利亞,限制陸海軍人數,接受著名的英土商約,同意取消壟斷專賣制度,允許英國等國商人進行自由貿易,以此為代價換取為奧斯曼蘇丹統治埃及的世襲權力。

阿里帕夏得意開明的長子易卜拉欣帕夏很快去世,使得阿里的繼承人多為無能之輩,一方面相對保守,在近代化改革上進展有限,另一方面在英土商約的陰影下,大量廉價的西方工業品湧入,本土民族工業無法與其競爭,走向破產。到了伊斯梅爾繼承後,纔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近代化改革,伊斯梅爾帕夏試圖與英、法等國保持良好關係,大力學習西方制度,包括實行土地私有制、建立新的行政單位、在亞歷山大和開羅建立大量西式歌劇院等建築、聘請西方退休軍人擔任軍官等。

尤其是南北戰爭時期,由於南北戰爭切斷了南方種植園經濟下的棉花出口,於是棉花價格暴漲。伊斯梅爾帕夏為了獲得利潤,大力鼓勵棉花種植與出口,在土地私有制下,大地主們兼併農民土地,並且種植棉花進行出口。棉花熱潮使得埃及獲得巨額收入,這助長了伊斯梅爾帕夏試圖重新進行阿里帕夏時期的偉大征服的野心。

此時,伊斯梅爾帕夏把目標瞄準了蘇丹以南的赤道非洲地區,他希望奪取紅海的良港,並且沿著青白尼羅河進行擴張,獲取當地的資源,比如棉花、象牙、豹皮、黃金、烏木等進行出口,獲取經濟利益,建立龐大的「非洲帝國」。與此同時,列強也支持伊斯梅爾的計劃,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英國前往東方更加便利,也希望維持紅海地區的霸權與安全。廢奴運動下,英國也打著廢除奴隸制的旗號,在非洲進行擴張與幹預。當時西方列強盛行非洲探險與傳教的浪潮,英國的皇家地理學會等組織熱衷於尋找尼羅河的源頭,所以這些因素使得英國等列強支持伊斯梅爾的遠徵。

於是伊斯梅爾帕夏多次組織遠徵,士兵主要是強徵的埃及農民,基層軍官同樣主要是提拔的埃及人,而高級軍官,一部分是阿里帕夏之後埃及的統治階級,突厥-切爾克斯人貴族,另一部分則是伊斯梅爾帕夏西化改革招募的西方軍官,許多是美國南北戰爭的退休老兵,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此時埃及的遠徵不同於傳統的伊斯蘭世界的擴張,而是有近代先進的科技幫助,比如鐵路、蒸汽船、電報的普及,加強了交通通訊能力,並且減輕了補給壓力。伊斯梅爾帕夏通過建立國營兵工廠與購買西方武器,在軍事上也明顯比赤道非洲的土著更有優勢。在沿白尼羅河向南擴張的這一路進展比較順利,首先征服了蘇丹的黑人地區,包括達爾富爾等地,以及現在的南蘇丹地區,然後繼續進軍,最遠到達烏幹達,當然這些征服既包括軍事佔領,也包括建立勢力範圍。

還有一路試圖征服紅海沿岸以及衣索比亞。衣索比亞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處於著名的「諸王公之亂」時期,各個地區的封建領主割據混戰,中央集權虛弱。到了19世紀中期,明主輩出,所羅門王朝的提奧多羅皇帝引進西方軍事技術與武器,擊敗諸王公,加強中央集權,一度統一埃塞許多地區。但是提奧多羅皇帝冒犯了英國外交官,導致英國派兵入侵衣索比亞,英軍深入高原,在一座城堡包圍了提奧多羅皇帝的軍隊,後者戰敗自殺。但是提奧多羅死後,在短暫的混亂後,又出現了約翰尼斯四世皇帝,再次擊敗諸王公,加強中央集權。

伊斯梅爾帕夏派出的軍隊,沿著紅海進軍,佔領了馬薩瓦等港口。但是在衣索比亞,約翰尼斯四世並不屈服,進行猛烈的抵抗。由於伊斯梅爾帕夏的軍隊,缺乏阿里帕夏時期旺盛的士氣,加上腐敗嚴重,本土埃及人與突厥-切爾克斯和西方軍官的矛盾,士兵們訓練不足、軍餉缺乏,戰鬥力差。西方軍官雖然作戰經驗豐富,但是缺乏對衣索比亞地形的瞭解,驕傲輕敵。在這種情況下,約翰尼斯四世利用埃塞的高原地形,多次埋伏埃及軍隊,切斷其補給,埃及軍隊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有著先進的武器,依然士氣崩潰,無心作戰,然後被埃塞軍隊殲滅,許多西方軍官也命喪於此,許多武器被埃塞人繳獲。伊斯梅爾帕夏最後不得不放棄了對埃塞的征服。

伊斯梅爾帕夏的非洲帝國計劃,造成了許多非洲的重要變化。比如在赤道非洲的征服,使得大量的阿拉伯官員、商人、士兵、烏裏瑪來到非洲內地。雖然東部非洲在印度洋貿易等時期,波斯人、阿拉伯人通過貿易與班圖黑人有交流,形成斯瓦西里文化,但是侷限在沿海地區。然而伊斯梅爾的征服,使得阿拉伯人的影響深入內地。

官員被埃及派往蘇丹等地,建立行政管理,打破當地的自治。像西方軍官,比如因太平天國出名的戈登也擔任過蘇丹的官員。這些埃及官員,在蘇丹等地負責行政管理,與徵收賦稅。許多士兵也被派往非洲,駐紮在各個堡壘,加強了埃及對其的控制。

阿拉伯的商人建立了許多貿易據點,壟斷了當地貿易,使得非洲的象牙、豹皮、烏木、黃金等資源大量湧入埃及。雖然英國以廢奴之名支持埃及,奴隸貿易依然在進行,阿拉伯商人建立捕奴隊,向埃及等中東地區輸送大量黑奴。

在被征服的地區,埃及作為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重要學術中心,大量的烏裏瑪宗教學者前往非洲內地,在埃及人的主要行政與貿易據點,建立清真寺與神學院,向當地人傳播遜尼伊斯蘭教。可以說這一時期,埃及的烏裏瑪通過埃及的擴張,傳播了正統的伊斯蘭教教義,非洲內地許多泛神論者,以及蘇菲派神祕主義者開始皈依正統的伊斯蘭教。

伊斯梅爾帕夏對包括衣索比亞在內的非洲的征服,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由於後來棉花價格暴跌,埃及為了應對巨額的軍費等方面的開支,不得不向英法等國借債,英法藉此加劇了對埃及的資本輸出,伊斯梅爾帕夏欠下了巨額債務,在後期宣佈破產。英法也藉此幹預埃及,派遣財政人員,控制埃及財政,埃及的主權進一步被列強控制。(奧斯曼在同期也有著名的哈米德債務事件)

破產危機加劇了本土埃及人與突厥-切爾克斯統治者和西方人的矛盾,阿拉比帕夏為首的祖國黨成員,反對伊斯梅爾的後繼者陶菲克帕夏的對外妥協,在1881年政變,進行改革,試圖脫離英法控制,建立「埃及人的埃及」。英軍進攻埃及,在亞歷山大港佯攻的同時,在蘇伊士運河區登陸,埃及軍隊倉促迎戰,但是慘遭失敗,於是英國開始了對埃及的佔領,埃及儘管保持對奧斯曼的效忠,事實上淪為英國殖民地,為英國的工業發展單一棉花經濟,本土民族工業遭遇毀滅性打擊。在1914年,一戰爆發後,英國宣佈埃及脫離奧斯曼控制,成為英國保護下的王國。

而埃及統治下的蘇丹,由於埃及的控制加強,埃及官員、商人的盤剝,不堪忍受重稅,蘇丹發生了馬赫迪起義,將什葉派的馬赫迪救世理念與遜尼派融合,試圖推翻埃及人不符合教義的統治,並且反抗英國人。馬赫迪軍勢如破竹,多次擊敗埃及人,在1885年喀土穆之圍中更是擊斃戈登帕夏。英國、埃及對蘇丹的失利,使其暫時放棄了對蘇丹的征服。

馬赫迪軍同時向埃塞擴張,那位擊敗過伊斯梅爾帕夏的約翰尼斯四世,在對馬赫迪軍的戰爭中陣亡。1898年,出於抑製法國在非洲殖民擴張的需要,英埃軍隊重啟對蘇丹的政府,在恩杜曼戰役藉助火炮、機槍的威力大破馬赫迪軍,次年蘇丹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埃蘇丹,但是費用和許多行政人員來自埃及,這也是帝國主義時代埃及對非洲內地擴大影響的方式。


確實奧斯曼帝國攻擊了衣索比亞,在16世紀時,奧斯曼帝國也參與了大航海時代,

而衣索比亞當時是一個黑人建立一個所羅門王朝,自從10世紀的女王遊梯特毀滅性的破壞以及穆斯林世界故意從印度洋商業抵制衣索比亞人 導致王國變得偏向內陸化,變得封閉以抓更內陸的黑人奴隸來販賣為生

但是在沿海的穆斯林王朝一點點的開商業獲得先進的技術支持,這些王朝為了對付葡萄牙人以及獲得援助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地區代理人比如阿達爾蘇丹國,東方的亞齊蘇丹國。他們靠印度洋商業貿易變得很繁榮也有先進武器援助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僱傭兵援助變得很強,在蘇丹艾哈麥德領導下進攻衣索比亞,阿達爾蘇丹國先後大敗這些落後的黑人武士,當時所羅門王朝主要武力是各地的封建地主騎士以及步兵,而阿達爾蘇丹國則是穆斯林武士以及有先進火器的奧斯曼僱傭兵,面對先進火器,衣索比亞瀕臨滅亡。在1529年的施目巴庫諾之戰號稱20萬大軍被1萬阿達爾蘇丹國擊敗,但是16世紀印度洋不止有奧斯曼帝國還有他的死對頭葡萄牙帝國

歐洲人流行一個傳說中的東方信基督教的約翰王故事,因此葡萄牙人認為衣索比亞就是傳說中的約翰王國,而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對手是整個印度洋遍地的穆斯林勢力,他們為了對抗穆斯林勢力,積極尋求盟友如印度的基督教勢力印度教勢力,並破壞航線,封鎖港口,讓印度洋的穆斯林勢力經濟與科技上損失慘重

而衣索比亞就向葡萄牙人求援,隨後果阿方面就派出500士兵援助指揮官是達伽馬(是原來那個最早發現印度航線達伽馬的兒子)

但他們被殺的大敗,達伽馬也被蘇丹艾哈邁德殺了,而蘇丹越來越自信,他因為奧斯曼僱傭兵工資高解僱了不少人

而殘餘的葡萄牙人大約100來人與埃塞比亞組成最後的聯軍在維納達加之戰大敗蘇丹國蘇丹艾哈邁德以及僱傭兵首領也戰死沙場,殘餘的奧斯曼僱傭兵死戰與蘇丹的兒子逃離了戰場

而蘇丹國的士兵大多被殲滅

而後因為葡萄牙人被衣索比亞人找理由攆走,奧斯曼帝國也越來越對紅海不感興趣,甚至逐漸退出大航海時代海洋爭霸,而印度洋商業也被歐洲人大肆破壞而衰落,衣索比亞則是又回到原來幾乎與世隔絕的時代,而不管是穆斯林勢力還是基督教勢力都逐漸衰落


因為先知(指穆罕默德)說過: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是不徵之國。


任何國家都有擴張極限的。繼承了東羅馬地緣格局的奧斯曼也只能擴張到東羅馬所能擴張的極限。衣索比亞以北的蘇丹和厄利垂亞就是極限,1683年兵敗維也納也是如此。


因為會變成黑蘿纔是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