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法鸡和德棍的教会不一样,法鸡教会和爱尔兰凯尔特教会一样历史悠久,不觉得自己应该给罗马主教当下属,起码也要享有某种意义上的自治权,德棍的教会则是罗马主教权威下不断向外开拓的结果

因此法鸡教会会站在法鸡国王一边,去对抗罗马皇帝和罗马主教,而德棍的教会是不会这么做的,尤其是德意志西南和东北的教会,前者是传教用的,后者是制衡贵族用的,前者依托于罗马主教,后者本质上和贵族诸侯没什么区别


法国的统一是建立在英法百年战争法国胜利的基础上的,否则哪来的统一。在这之前法王的影响力也就现在大巴黎这一块稍微大些,大巴黎叫做法兰西岛就是这个意思,法国各地各种不听话的王多得是,和我们的春秋有点像。

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束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事件。

现在的安道尔就是法国中世纪分裂状态的残留。


中世纪的神罗虽冠有罗马之名号却无统治之实,早期的皇帝(即德意志国王)一直觊觎著北义大利,却在种种因素影响下止于阿尔卑斯山。长时间在义大利问题上与罗马教廷等的缠斗使神罗皇帝忽视了对德意志事务的处理,民族国家的形成大大地向后推延。在腓特烈二世(霍亨斯陶芬朝名君,"巴巴罗萨"之孙)去世之后,皇权彻底衰落,德意志的大封建主转化为各邦国诸侯,1356年颁布的《金玺诏书》,就是从法律层面上对这既有现实的承认。这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后加上"德意志民族的"前缀),只是强行拼凑起来、披著帝国外皮的联邦,想重振皇权,可得问问这大大小小的邦君同不同意。宗教改革之后,分裂的情况更加的严重。《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各邦为主权国家,正式划定国界,皇帝只是一个与其他德意志君主同等的大诸侯

德意志作为欧罗巴的腹地,逐渐演变为了列强博弈的战场。后来的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起来的也不是什么民族国家,而是普王与各邦君妥协之下的产物(姑且称之为"国家"吧)。


虽然这是个宏大的题目,但是这个题目有问题。

学识有限,秉著交流学习的态度说点自己观点。不对的地方请指教。

在的上学时候,读到历史书上的那段,其实觉得真TM魔幻。西法,中法,东法明明疆土和现在三国的疆土有很多的不同,怎么就成了这三个国家的前身了。

其实,我们的历史书,限于篇幅,没有对中间进行任何描述。在讲究血统法理的欧洲,说三个法兰克是法德意三国前身的确是有一定道理。但是这只限于「有一定道理」,不代表确实有道理。

首先是三国和三法之间的传承关系。

现在法国向上追述,的确可以追述到西法。但中间涉及了大量的土地兼并和家族绝嗣以及外部压力。现在的德国向上追述,就是勃兰登堡公国,放大了再看,就是神罗,再向前就是东法。现在的义大利就比较魔幻了,奠定现在义大利版图的撒丁王国前身是神罗的萨伏伊公国。如果要按教科书的说法中法是义大利的前身,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萨伏伊公国所在的位置是曾经中法的控制范围,洛泰尔林吉亚王国中的勃艮第地区(不是脑裂的那个勃艮第公国)。

这就是三个国家向上最简单的追述法。当然历史进程没我说的这么简单,中间涵盖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宗教影响,相互之间的外交,家族联姻,绝嗣,旁系,战争。

其次是一个概念问题。

现在意义上的国家这个概念,在中世纪是不存在的。西欧的中世纪,是标准的封建制。国家的等级从帝国--王国--公国--伯国递减,对应爵位分别为:皇帝,国王,公爵,伯爵。等级森严,但是各级权力有效管理许可权在多数情况下只限于自己直辖领地,对于下级管理基本属遥控指挥,随著地方领袖的逐渐壮大,及有可能出现自立门户的情况。比如:1066年法国的下属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后,基本就不鸟法王了。在经历两百多年的联姻和吞并后,甚至掌握了原法国南部的阿基坦公国,后随著双方矛盾的加剧,爆发了百年战争。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国家的概念是不可以直接套用在中世纪的西欧政治体系中的。现在国家概念形成要等到17世纪,欧洲大陆上的「30年战争」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这个时间点。在此之前,所谓的西法兰克或者法兰西,东法兰克或者神罗,中法兰克或者洛泰尔林吉亚王国,虽然他们也有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体系,但因为统治家族继承法的限制以及血统论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不能自上而下施行有效的集权统治。对于政权划分也并不是国家这个单位,而是家族。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法兰西、神罗等各种国名其实是方便大家族统治而进行的地区划分,比如下半身开疆的哈布斯堡家族,用下半身曾经同时统治了神罗、西班牙、尼德兰。现在的西班牙王室是出自法国的卡佩家族。

明白了家族的概念,再来说继承法。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君主继承制度,是男丁优先均分制。这也是法兰克王国均分成三法的缘由,当然后代们火并再分再火并再分那是后话了。再这个基础上,是很难出现一个疆土辽阔且进行统一行政管理的专制集权政权的。

大的趋势就是有限的土地越分越细,僧多肉少。然后就是相互之间对于土地资源的争夺,换句话说就是战争。

西欧的这套中世纪体系理解之后,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再回来看这个问题,就能明白了。

从国家概念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法兰西长时间的统一,在中世纪多数时间中,法兰西王国里的地方领袖基本也是各过各的,既有阿基坦,香槟,波旁,诺曼底,加斯科涅,普罗旺斯,勃艮第这些地方贵族政权,也有圣殿骑士团和教宗领地这样的宗教政权。「政令不出法兰西岛」并不是一句玩笑话。相比神罗的碎成渣,法兰西只不过碎的不够彻底而已。而后随著与教宗的矛盾加剧,与神罗的矛盾,与英格兰的百年战争等这些外部因素逐渐迫使法兰西先于另外两国走上了集权专制的道路,而后逐步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此时的哈布斯堡还在忙于处理神罗的七大姑八大姨之间那点破事,义大利的商人们还在抱怨地中海的油水越来越少了。

以上。


长文警告


法兰西

来自《西方文明史 欧洲谱系》,下同

如图,早期法王的领土是十分的小的。

在腓力二世之前,王室领地的扩张及其缓慢。王室的力量过于弱小,而贵族则过于强大。

尽管王室一直努力扩张,但直到腓力二世才有较大成果。

腓力二世与埃诺的伊莎贝尔的联姻的确为王室带来了大片土地(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片土地其实蛮小的,佛兰德的西部,位于皮卡第右边),但联姻或许并非王室领地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

短短百年王室却几乎囊括了整个法兰西,英格兰这位可爱的老冤家实在是功不可没。

诺曼征服(1066)带走了诺曼底,而后来著名的亨利二世(1152)与埃莉诺的结合又将阿基坦带给了英格兰(阿基坦对于法王可以说是得而复失了,可怜了路易七世了)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因为对狮心王(理查)的无法忍受率先回国。(然后率兵夺取了阿图瓦)

由于理查可爱的弟弟约翰对继承顺位的不满(理查指定了其侄 布列塔尼的阿尔蒂尔,即亚瑟)约翰开始对王位的争夺。

听到消息后不久,理查便踏上了回国的道路,然而因为东征期间的「狮心王」举动,他被囚禁在皇帝的宫廷中。直到1194年才得以离开。(理查王得以获释得益于他「狮心王」的传说,英格兰人民皆为他的回归贡献了许多,无论平民,教师。这也表明,约翰没有成功篡夺王权)

(而且理查一回国,约翰就屈服了)

好自为之,魔鬼已出笼。

随即,金雀花与卡佩的战争爆发了。显然,这时的腓力二世可不像从前的法兰西君主一般,腓力二世于理查被囚期间,成功夺取了大部分的诺曼底,而约翰也「不甘示弱」他放弃了昂古莱姆(阿基坦东北部,仅仅放弃了宗主权,并不意味著昂古莱姆并入法兰西)。腓力二世的实力比此前如何一位法兰西国王更加强大。

前期理查凭借著他过人的运气以及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占了上风。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转机。1199年为镇压昂古莱姆伯爵的叛乱,理查死于一场攻城战中。

(稳定度-1)

于是,在约翰I的英勇带领下,英格兰的领土只剩下了加斯科涅沿岸。

而剩下的皆归法兰西王室所有。

紧接著的是百年战争,众所周知,这场战争极大的推动了法兰西民族的塑造,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是法兰西领土又进一步的扩大了。

很不幸的,英格兰的君主是能力媲美约翰的亨利VI。在他的带领下,英格兰又失败了,不过这一次不同以往,英格兰的大陆政策再无可能了。

而勃艮第公爵是「头铁的」查理(大雾)由于早前的王室联姻,这时查理同时掌握著勃艮第公国、勃艮第伯爵领以及部分低地(大约是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省与泽兰省)。如此丰厚的土地,在1477年查理死后,大部分并入了法兰西,剩下的(低地)则随著玛丽与马克西米利安的联合并入了哈布斯堡。而勃艮第伯爵领则被逐渐并入了法兰西。

布列塔尼也不得不臣服于王室。(并随著联姻而不断加强最终完全合并)

安茹的绝嗣带来了普罗旺斯以及安茹家族的宣称。后者引发了对那不勒斯的争夺。

至此,王室基本控制了法兰西。

总结。少部分领地的并入是由于王室联姻,大部分则来自征服。这点与哈布斯堡大有不同(大雾)

所以实际上,法兰西表面是保持统一的(这得益于西法兰克的遗产,从西法兰克到法兰西,王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义大利或德意志地区的状况,所以法兰西可以说是从中世纪早期开始一直维持著统一),但事实上由于贵族的反复横跳,法兰西是不统一的。法兰西真正的统一,可能要再往后,当王室的力量已压倒贵族时,即中央集权的法兰西。


义大利

义大利就惨了,长期以来较为庞大的可能仅有那不勒斯。

义大利大可分为三部分,伦巴第,那不勒斯以及教宗国所处的半岛中部。

在伦巴第人征服北义大利之后,勃艮第的鲁道夫II征服了义大利,而后又转手流入了阿尔勒的于格。其子又娶了前者的女儿,然后。。死了。于是,奥托(就是著名奥托大帝)通过娶寡妇的方式得到了义大利王国(此时的义大利王国仅是义大利北部,而非整个亚平宁)

之后便是初中历史所说,赎买(与起义)

「伦巴第联盟」(由教宗推动形成,包括伦巴第与维罗纳诸城市。先前「红胡子」腓特烈对教宗「不敬」,起因是腓特烈以罗马共和国要挟教宗。教宗的复仇虽迟但到)组成了,他们成功的让皇帝在1183年签下了「康斯坦茨(EU1.30刚细化,瑞士东北方)和约」(另外,先前有「康斯坦茨条约」——由腓特烈与教宗签订)——承认了城市的自治地位。皇帝对伦巴第的控制减弱,义大利王国名存实亡。这才出现了文艺复兴前伦巴第地区邦国林立的状况。

由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威尼斯成为了地方强权。热那亚亦通过战争增强了自己的势力。逐渐的。形成了15世纪萨伏依,热那亚,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费拉拉,锡耶纳几个较大的势力。而这种情况几乎持续到了18世纪。

多次强权干涉,较为成功的仅有义大利独立前的奥地利(成功的征服了维罗纳与波河地区,并成功的维持了近50年)

美第奇家族统一了佛罗伦萨与锡耶纳,建立了托斯卡纳。

萨瓦则被赶过了阿尔卑斯山脉,改头换面为皮埃蒙特王国。1713「乌得勒支条约」以后,撒丁岛脱离了西班牙,成立撒丁王国,归属萨瓦家族。

而那不勒斯,所谓的「大希腊」,拜占庭人的土地(什么?罗马人?在哪里?)由于诸多不便因素,拜占庭人对此地的影响力渐渐缩减。

随著统治的名存实亡,诸多城市已经独立。而随著阿拉伯人的崛起,902年,阿拉伯人成功征服了西西里。

这种状况持续到11世纪,诺曼人来了!他们征服了整个西西里与那不勒斯。拜占庭人与阿拉伯人对亚平宁的控制告终。

接著阿拉贡人夺去了西西里与撒丁岛,安茹控制了那不勒斯。但在15世纪早期战败,最后那不勒斯亦被阿拉贡夺取。

在波旁家族入主西班牙后,那不勒斯又转手波旁。随著大革命的进行,约瑟夫 波拿巴统治的那不勒斯王国最后脱离了法兰西或是哈布斯堡。那不勒斯独立了。

8世纪。「矮子」丕平(法兰克国王)击败伦巴第人,再加上「君士坦丁的赠礼」,教皇迅速的扩张。教宗国形成了(应该)

教宗的势力随著天主教的扩张而扩张。且由于皇帝的影响减弱,教权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掌控者。

然而随著人文主义的传播,教宗国也仅能雄踞中义大利了。

梳理完后。可以发现,义大利统一的阻力。其一便是外国强权,早期的皇帝,阿拉伯,诺曼人,后期的哈布斯堡,瓦卢瓦,波旁,波拿巴无一不对义大利虎视眈眈。而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以及今天法兰西的科西嘉)长时间处于列强手中。

其二则是内部。皇帝派与教皇派在斗争。各国之间也为了利益而斗争。没有人想臣服于他人。教皇也掌握极大权势,可以是义大利政治的中心。

其三是共和国的传统。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说一般,那些共和国的公民们都有著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自治或是起义必然会发生一件。

当然还有诸多因素,但个人认为这三比较主要。第一点当然是最重要的,从后来的统一过程中也可发现,若无法兰西支持,单凭义大利人恐怕难以夺回维罗纳。假使法兰西没有陷入普法战争,恐怕罗马难以夺回。


德意志

德意志有没有统一的声音?有的。但是及其困难。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中央的权利太过弱小。从帝国领土的不断缩减也可见一斑。

1356年「金玺诏书」颁布,正式确定了七大选帝侯。他们皆是帝国内的强大力量。试问哪个强权愿意将自己的权利拱手相让。而既然是强权又怎会被轻易征服。

更有趣的是,不仅强权不想被征服,小国也是。一旦展露出自己的利爪,马上便是反X同盟的成立。

神圣罗马帝国内长期的势力均衡使统一成了幻想。

皇帝也想强大,但却面临了太多威胁。在内部的皇帝难以扩张,而边境的哈布斯堡却又要面临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那么便著眼义大利,却又要面临法兰西的阻拦。

同时多次的内部冲突也打破了统一的可能。三十年战争后,帝国内便从宗教上分隔开,皇帝的权威进一步受损。而北方的勃兰登堡则趁此成为了普鲁士国王。

这么一来,皇帝无法强大,而地方势力又无法抑制。

在拿破仑以后,合并了小邦,打倒了神圣罗马帝国,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然而却直到70年后才统一。

因为此时有两大势力,北方的普鲁士以及南方的奥地利。谁也没法打服谁,无法确立在德意志内的权威,联合是需要主体的,自然无法统一。这是其一

像法兰西,便通过各种操作让王室远强于各公国,而这是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做到的,虽然表面统一了,但内部仍是割裂的。

在1848年革命时期便提出了北德意志联邦的方案,但最终却被否决。无论普鲁士国王还是奥地利皇帝都无法接受小德意志。不肯妥协,这是其二。

……

(由于对德意志还不够熟悉,想不出来了Hmm)


法国和德国在中世纪都是接近于统一的状态。而且德国的王权开始还是要比法国强大的。只不过后来德国的几大王室家族自己把中央政府给玩崩了。义大利是真正的伦巴第人入侵之后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一开始是北方日耳曼人,南方罗马人,然后就是穆斯林,诺曼,阿拉贡轮番上台,直到近代才被统一。之所以法国人后来中央集权成功,那是因为卡佩家先天实力不足,所以注意力集中在处理国内矛盾,而且老天保佑一直没有绝嗣。德国的王室家族往往都比较强,但最大的缺陷在于经常一不小心就断子绝孙,后继无人了。中央政府的权利不能保持稳定的传续,给了地方实力派和做大做强的机会。而且这种王室存续的不稳定也给了罗马教廷可乘之机来插手德意志的事务。最后地方离心率越来越强,诸侯逐渐尾大难治。再加上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国家情势就彻底糜烂了。


我主学近代德国史,回答的会有些片面且不足,望见谅。 我主要谈下德国为何难以统一以及与义大利的相同点和与法国的不同点。

法国在我的理解中在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即1453年完成国家疆域基本一统,后来在黎塞留大主教下完成中央集权。这最终完成法国。法国在统一中最大难题在于历史遗留的本国领土归属外国和君位外国有合理的法理问题。

德国却不同了,德国在在东法兰克王国后相对顺利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之后顺利集合力量走向强大,强盛时敢于教皇争夺欧陆教权。这时德意志看似强大,走著欧洲最顺的路,但大量的封臣完全依靠皇帝的军队而臣服而非制度。1226年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先下令条顿骑士团征服普鲁士1227年进行十字军东征但遭遇瘟疫损失惨重。

后来他再次被教皇下令东征,他用一张与异教徒的合约换来耶路撒冷。但这引发了他与教廷的争斗,教廷组织其他国家和他的儿子来反对他。而征战中他战败了,后来又离奇病死。这引发了德意志地区混乱,帝位空缺了19年,德国统一退回原点。1356年金玺诏书颁定七位选帝侯,15c初哈布斯堡开始占据皇位,但帝国已经只有躯壳和大义的名分16c的宗教改革让南北德意志人连信仰都不在统一,1763年七年战争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又一强国。德国先顺利的把统一之路走了一大半,之后又跳回原点把统一之路改为困难模式,唉。德国统一难题主要是国内各大封建主权利过大,各地经济思想不一致。不是太过于看外国面子

谈过法德,那义大利分析就简单了,义大利说实在的,统一至今没走完过。义大利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出现的法兰克王国中也只有北义大利。南义大利属于拜占庭,而且北义大利天主教,南义大利甚至部分为东正教,宗教问题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消失了。但政治对立这种问题更严重了,北义大利后来成为神罗一份子随著神罗没落而分裂,独立。义大利成为欧陆各国展现自身强大的战场西班牙,法国,奥地利都当过他的主人。义大利统一简直是地狱级难度。直到现在教皇国收复不了。

从地理上说法国位于欧陆西部外部干预相对较少,比较稳定易于统一。而德意在欧陆中部本身易受外部影响。

当然人为因素也很重要比如德国皇室家族生育能力不行,男娃连著生不出四代,导致更迭,而法国卡佩王朝能连生11代有充足时间让国内有实力的邦国全部消失,把英国逼得只剩下南部的阿基坦。


先问是不是……近代义大利和法兰克真的关系不大……

法国,六边形,和法兰西概念的同一是相当晚近的事情……法兰西岛奥尔良以外的地方19世纪以前都恐怕很难说算「统一」吧,旧制度下混乱的税收与管理经常论述的。

不懂德国(神圣罗马帝国和普鲁士德意志又是两码事)

与其说是统一,不如说是较为强大的王权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对中央集权的贡献要好一些……受辉格史观的影响过去喜欢吹捧英式大宪章,但往往忽视地方诸侯实际各自的野心以及王权打造国家的不易。


法兰西王室九代独子单传,保证了国家统一。。。。


问题应该说很复杂了,特别是尝试回答法兰克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问题都比较复杂,大致分几个部分总结一下吧,但也不一定全面。

先说西法兰克的问题,该说法兰西的卡佩家族在还未取得皇位的时候就在不断扩张自身的领地了,且这个家族特点在于「能生」和目标长远明确,在各种纷争中较为稳定的维持了法国王位和王室领地的传承,使得王室势力对抗加洛林体系遗留的大贵族封建势力中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国家的内部整合中央集权,而作为法兰克王国的龙兴之地,法兰克-旧罗马-高卢结合的王官体制能够提供一定中央官僚体系的条件,也据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个就是教会的独立性,在加洛林时代就传承下来的法国天主教会的利益服务于法国国王本身,尝试和罗马教宗联合通过神许可权制王权的行为对于本土主教来说是一种自绝出路的行为,教权和王权问题一直不突出,而西法兰克更早脱离出加洛林体系,更早甩掉打造「普世罗马」的包袱,使得法国统治者更专注自身事务,也使得单一法兰西文化的内部连接和民族认同形成得最早。

一个是东法兰克的问题,这个法理是在法兰克建立到查理曼时代通过人为方式去征服并逐步整合的,阿勒曼尼、施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萨克森等地管理模式和语言文化和认同差异是有隔阂的,这个国家当时黑森林沼泽密布,也几乎不存在主要道路系统和像高卢地区罗马留下的那种古典意义的官僚系统(中法兰克在旧西罗马高卢的的莱茵和洛林地区的加洛林除外)传统的日耳曼各部落公爵各自希望的是扩大自身的利益并排出国王的干预在加洛林王朝的孩童路易绝嗣以后东法兰克的各部落、公爵们便选举了他们自己的国王,并把选举国王作为一个传统,即便是强大的萨克森的奥托一世也需要走这个流程使得国王的地位需受诸侯肯定成为了中央集权的一大障碍,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奥托一世和他的继任者们强调的是继承查理曼的理想和辉煌,即建立一个「天主教的普世罗马帝国」,并不断的向义大利王冠和罗马城寻求这种身份认同,所以他打造的国家叫「罗马帝国」而非德意志,国家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以奥古斯都的称号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头衔而统治,而「德意志」这个词出现在书籍中已经是11世纪了,而且这个国家的打造长期是由一个广义的日耳曼人、拉丁人甚至是斯拉夫人组成服务于天主教意识形态而非「德意志民族」本身,缺乏一个强力统一的德意志认同,皇帝早期尝试过加强中央集权给予过低等骑士特权打压大贵族和分化诸侯势力,但是皇帝的努力因为王朝的绝嗣或者和罗马城利用其内部矛盾的教权纷争也化为泡影,毕竟皇帝的合法性靠诸侯的选举和教宗的加冕在当时缺一不可,而天生的文化冲突产生的离心力和结构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因为欧洲血缘联系和领地纠纷使得外部势力对这个国家的内部的介入更甚,甚至这个帝国的继续维持是因为诸侯保护自己的领土需要皇帝对抗法国的扩张,直到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实际萎缩到德意志地区才开始自我强调是「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间的组织和架构的联系开始正视利益联系和开展改革和管理,结果内部的宗教矛盾在外部列国的干预和引导下通过三十年战争使得德意志地区问题更加复杂,自由市、主教区、诸侯,选帝侯、皇帝各怀鬼胎,即便是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垄断皇位,他们只是希望利用帝国的架构为自己的领地和家族利益服务质量而非寻求民族的统一和政治的中央集权,这个问题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革命思想的输出和战争使得民族主义的觉醒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实际瓦解以及德意志邦联的建立才得以解决了。

最后就是义大利问题,义大利的问题追寻可能要从西罗马灭亡到查士丁尼的再征服说起,西罗马灭亡以后的义大利在哥特人的统治之下义大利的统治机构和元老院相对完好,但变数在于随后查士丁尼的哥特战争在当时几乎摧毁了义大利的经济和生产,随之而来的大瘟疫和伦巴第人的入侵使得拜占庭罗马帝国在北义大利的统治迅速瓦解甚至根本来不及作充分准备,甚至伦巴第人越过中部的拜占庭领地进入义大利南部城市建立了几个公国,在此时的义大利北部就形成了一个罗马官僚城市体系和农耕的伦巴第氏族体系混杂的分庭抗礼,而中部的拉文纳总督区罗马城则在拜占庭帝国的名义下主导对抗伦巴第的入侵,在此期间罗马城的主教逐渐通过教会和文化影响开始在信仰和世俗上主导义大利,天主教会逐步接管未沦陷的罗马城市和官僚体系,并在旧总督区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宗国」,本土拉丁义大利人开始视其为最高宗教领袖寻求领导并在混乱的义大利中寻求信仰救赎,由于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发起的圣像破坏运动导致的宗教纠纷,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在伦巴第的入侵中拒绝对中部义大利和罗马城援助,使得罗马主教不得不寻求法兰克王国的帮助并视其为保护者,拉丁教会便和加洛林王朝产生了合作正式脱离了拜占庭体系,形成了独立的教会和罗马官僚体系的结合,随著法兰克人征服北部的伦巴第王国,法兰克引来了法兰克贵族的封建统治,使得情况更加复杂,而南部义大利在长时间继续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拜占庭社会和官僚体系相对完好,随著阿拉伯人征服西西里岛以及法兰克封建体系的诺曼人征服,使得南部形成了一个具有拜占庭社会架构和法兰克封建制度以及一定阿拉伯特点的新文化特点,至于核心在洛林和勃艮第地区的「中法兰克」这个头衔,早就在东西法兰克的瓜分下名存实亡,对义大利影响甚微。如果在义大利,罗马遗留的自治官僚社会,教权制度、拜占庭-希腊制度、法兰克军事封建制度和伦巴第氏族社会相互矛盾,形成大量的城邦,自治市,公国自然就形成了其版图的长期碎片化和政治不统一,自然不会形成一个强权来主导统一了,像威尼斯就是直接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中分离出来的共和国,完全就是旧罗马官僚结构的延续和发展,跟伦巴第人主导的米兰公国认同十分缺乏,难以形成统一条件,威尼斯的扩张也会引来义大利城邦和教宗国的忌惮甚至成为强国介入的借口,而威尼斯本身也不寻求义大利的统一,而是专心经营地中海贸易和希腊海岛殖民地和种植经济,类似米兰公国的意识形态转变也会成为外国索取领土的理由,这种情况很多,直到拿破仑战争的革命影响和民族主义,使得他一手解散城邦以及整合义大利王国的政治实践使得饱受战乱和分裂的义大利民族主义点燃成为统一的方向


当然应该感谢勃艮第伯爵。

至此法国文化圈基本统一,别人想动也不好打了,普法战争也才敢拿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


请先区分以热那亚、米兰、都灵、威尼斯、拉文纳为代表的北义大利;

以罗马、拉奇奥、比萨、佛罗伦萨、锡耶那为代表的中义大利;

以那不勒斯、撒丁、巴勒莫、墨西拿、奥特朗托、巴里为代表的南义大利。

在中世纪晚期至16世纪「义大利战争」前,北义大利属法兰克及神圣罗马帝国,中义大利为教皇国势力范围,南义大利则处于阿拉伯人、诺曼人、霍亨斯道芬、安茹-普罗旺斯、阿拉贡、西班牙哈布斯堡、波旁等诸多外来统治者的武力统一之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