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薛元鼎屡次请辞侍母,因博学多才、堪当大任屡受朝廷极力挽留

薛氏老宅

南宋太子太傅薛元鼎以孝子著称于世,因侍母心切,他多次在任上就以母老为由请辞官职,但因博学多才,堪当大任,都没有得到朝廷允准,而是恩眷有加,屡次极力挽留并委以重任。淳熙五年(1178年),当老母去世,他从京师千里奔丧,因悲伤劳累过度,还没赶到家里,就在途中去世。

薛元鼎字叔云,生于南宋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霞桥人(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霞桥社区),生年不详。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补太学生为第一,绍兴三十年(1160年)梁克家榜进士,历任惠州教授、太学正承事郎、宗正寺簿、国子监丞,权户部左曹郎官、秘书丞、军器少监、兼太子侍讲,权国子司业、提举浙西路、户部左曹郎官、吏部尚书起居郎,兼太子左谕德、权给事中。

作为太子太傅,薛元鼎教导太子有方,成为屡被宋孝宗眷怀、擢用的良臣;他以博学多才、德政恤民、孝行美德而深受世人赞誉;他平生嗜书,手不释卷,勤于著述,有《薛氏讲义》(又名《诗文讲义》)20卷及《薛喻德诗文集》存世。


自古忠孝难两全

孝子薛元鼎屡次请辞侍母,因博学多才、堪当大任屡受朝廷极力挽留

薛元鼎故乡,今枫亭镇霞桥

南宋一代,兴化军仙游连江里的薛氏可谓才俊辈出,登科进士就有12人,可见当时薛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莆阳文化教育的兴盛。据明代邑人周华的《游洋志》记载,薛元鼎“髫龄读书,一览成诵,十二岁能文,尤工于赋”,他自幼聪颖好学,四岁便能日诵《论语》数篇,十二岁即以善文闻名乡里。与郑樵一起并称“莆阳二郑”的同乡名士、人称溪东先生的郑厚曾经出题让薛元鼎当场作文,薛元鼎很快就写就一篇文章。郑厚读后,不禁赞叹:“此郎学根于道,后来之俊也。”

薛元鼎操行纯笃,孝事父母,言出必行,不说假话,对贫困之人怀有怜悯之心。乡里长辈非常器重他,都说他将来必成大器,必有大成就。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补太学生为第一,绍兴三十年(1160年),薛元鼎赴京应试,果然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初授惠州教授一职,但薛元鼎是个大孝子,因侍母心切,便以母老为由请辞官职,但因孝心感人,朝廷并没有允准。不久,薛元鼎调任太学正承事郎、宗正寺簿等职。自古忠孝难两全,薛元鼎无法脱身回归故里,只好吩咐家人尽心侍奉好老母。


悉心教诲太子

孝子薛元鼎屡次请辞侍母,因博学多才、堪当大任屡受朝廷极力挽留

苏州五龙桥,由薛元鼎始建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薛元鼎升任国子监丞,并代理户部左曹郎官。当时正是孝宗皇帝当政,他诏令群臣轮对,薛元鼎于是进陈民生利弊,谏求朝廷给予体恤。孝宗很欣赏薛元鼎的才能,说“闻卿颇留意职事,民户词谈,一一料理,书生能如此,可喜也”,“卿不惟留意职事,议论亦自疏通”,称赞薛元鼎作为一介书生忠于职守,如此关心国计民生,而且说得条条是道,颇有见地,实在难能可贵。于是第二天,孝宗特地下旨说:“薛某留意职事,昨日轮对,观其议论,不似闽人。”于是就提拔薛元鼎为秘书丞、军器少监,兼太子侍讲,诏令他负责教导太子赵惇(即后来的宋光宗)。薛元鼎悉心教诲太子熟习政务,博古通今,力戒骄傲,关心民政,熟悉民情,勤恳公务,太子视其为恩师,感叹老师“讲解甚明,深有开发”,因而在兼任京师临安府尹期间政绩突出,多次受到宋孝宗的称赞和鼓励。

淳熙元年(1174年),因教导太子有功,薛元鼎兼职负责国子司业。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又被提拔为提举浙西路,奉旨视察太湖流域整治情况。薛元鼎乘舟沿江顺流而下,亲临实地了解民情,详细考察河道情况,他看见多处水道淤塞,就上书宋孝宗,提出分段疏通运河水道54里的整治措施,这样既减轻洪水带来的水患,又方便朝廷漕运交通,做到官民两利,因而受到太湖地区百姓的称颂。宋孝宗愈加赏识薛元鼎的贤能,也再次拒绝他回闽任职、以便侍奉老母的请求,正式任命薛元鼎为户部左曹郎官。

淳熙四年(1177年),薛元鼎在户部左曹郎任上时,上司曾提出设立一种专门给朝廷输送贡品的户籍设想,拟按一州一年的收入和付出来计算盈利或短缺,然后再确定征收贡税的数额,并以此作为向全国征收贡税的标准。但如果实行这种办法势必加重百姓的负担,薛元鼎认为这种办法不妥当,就请旨到秀州(今上海以南、杭州湾以北沿海地方)实地考察调研,薛元鼎发现秀州所辖的各郡县经济都很拮据,很少留有剩余,黎民百姓生活很清苦。他当即向朝廷如实禀报,宋孝宗详阅其表,准其所奏,称赞道“卿真实才”,便下旨取消设立贡籍的做法。宋孝宗赏识他冶国安民有方,办事精明能干,愈加看重薛元鼎,就再次提拔为吏部尚书左郎官、起居郎,兼太子左谕德,并经常向他征询朝政国事,把他视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智囊。


因哀怮过度逝于奔母丧途中

孝子薛元鼎屡次请辞侍母,因博学多才、堪当大任屡受朝廷极力挽留

枫亭霞桥薛氏,出了很多莆田名人

薛元鼎历来以孝子著称于世,他虽然在外为官,但一直牵挂着家中的老母亲。他经常通过家书了解母亲的情况,即便是小小疾病,薛元鼎都会寝食难安,一再向朝廷陈请,以母亲身边无人照顾为由,请求回闽任职,以便侍奉母亲。因人才难得,美德远扬,宋孝宗一心想要重用他,就一再挽留他,不让他离开京都,就对薛元鼎说:“朕方欲用卿,母老须有福。”薛元鼎谢恩不已,但自此不敢再次言辞,

淳熙五年(1178年),薛元鼎代理给事中一职。有一天,薛元鼎在御前上奏后,宋孝宗又一次忍不住赞叹说“卿真直谅多闻”,再次肯定了薛元鼎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又要委以要职。

可是不久,薛元鼎得知老母去世,不禁悲痛欲绝,身心俱焚。宋孝宗得知后,特地派遣中使传旨给他,劝慰他不要过分悲哀,应保重身体,待到孝服序满回京后,朝廷将要继续委予重任,做到忠孝双全。这时候的薛元鼎也是思绪万端,百感交集。

薛元鼎从京师千里奔丧,终因悲伤劳累过度,还没赶到家里,就在途中去世,实在是令人唏嘘扼腕。

孝子薛元鼎屡次请辞侍母,因博学多才、堪当大任屡受朝廷极力挽留

每年正月十三,枫亭霞桥人为纪念武状元薛奕、尚书薛元鼎等进行游灯活动

莆阳人无不被薛元鼎的孝行美德所感动,为他建祠奉祀,还将唐玄宗时宰相李峤所作的《水调歌》唱词中的“分水”修改为“兰水”(即流经兴化大地的木兰溪),传唱不已:“山川满目泪沾衣,荣华富贵能几时?不见只今兰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以此寄托对忠孝双全的薛元鼎无限敬意。


参考《重刊兴化府志》以及网络等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