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薛元鼎屢次請辭侍母,因博學多才、堪當大任屢受朝廷極力挽留

薛氏老宅

南宋太子太傅薛元鼎以孝子著稱於世,因侍母心切,他多次在任上就以母老爲由請辭官職,但因博學多才,堪當大任,都沒有得到朝廷允准,而是恩眷有加,屢次極力挽留並委以重任。淳熙五年(1178年),當老母去世,他從京師千里奔喪,因悲傷勞累過度,還沒趕到家裏,就在途中去世。

薛元鼎字叔雲,生於南宋興化軍仙遊縣連江裏霞橋人(今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霞橋社區),生年不詳。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補太學生爲第一,紹興三十年(1160年)樑克家榜進士,歷任惠州教授、太學正承事郎、宗正寺簿、國子監丞,權戶部左曹郎官、祕書丞、軍器少監、兼太子侍講,權國子司業、提舉浙西路、戶部左曹郎官、吏部尚書起居郎,兼太子左諭德、權給事中。

作爲太子太傅,薛元鼎教導太子有方,成爲屢被宋孝宗眷懷、擢用的良臣;他以博學多才、德政恤民、孝行美德而深受世人讚譽;他平生嗜書,手不釋卷,勤於著述,有《薛氏講義》(又名《詩文講義》)20卷及《薛喻德詩文集》存世。


自古忠孝難兩全

孝子薛元鼎屢次請辭侍母,因博學多才、堪當大任屢受朝廷極力挽留

薛元鼎故鄉,今楓亭鎮霞橋

南宋一代,興化軍仙遊連江裏的薛氏可謂才俊輩出,登科進士就有12人,可見當時薛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莆陽文化教育的興盛。據明代邑人周華的《遊洋志》記載,薛元鼎“髫齡讀書,一覽成誦,十二歲能文,尤工於賦”,他自幼聰穎好學,四歲便能日誦《論語》數篇,十二歲即以善文聞名鄉裏。與鄭樵一起並稱“莆陽二鄭”的同鄉名士、人稱溪東先生的鄭厚曾經出題讓薛元鼎當場作文,薛元鼎很快就寫就一篇文章。鄭厚讀後,不禁讚歎:“此郎學根於道,後來之俊也。”

薛元鼎操行純篤,孝事父母,言出必行,不說假話,對貧困之人懷有憐憫之心。鄉裏長輩非常器重他,都說他將來必成大器,必有大成就。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補太學生爲第一,紹興三十年(1160年),薛元鼎赴京應試,果然金榜題名,高中進士,初授惠州教授一職,但薛元鼎是個大孝子,因侍母心切,便以母老爲由請辭官職,但因孝心感人,朝廷並沒有允准。不久,薛元鼎調任太學正承事郎、宗正寺簿等職。自古忠孝難兩全,薛元鼎無法脫身迴歸故里,只好吩咐家人盡心侍奉好老母。


悉心教誨太子

孝子薛元鼎屢次請辭侍母,因博學多才、堪當大任屢受朝廷極力挽留

蘇州五龍橋,由薛元鼎始建

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薛元鼎升任國子監丞,並代理戶部左曹郎官。當時正是孝宗皇帝當政,他詔令羣臣輪對,薛元鼎於是進陳民生利弊,諫求朝廷給予體恤。孝宗很欣賞薛元鼎的才能,說“聞卿頗留意職事,民戶詞談,一一料理,書生能如此,可喜也”,“卿不惟留意職事,議論亦自疏通”,稱讚薛元鼎作爲一介書生忠於職守,如此關心國計民生,而且說得條條是道,頗有見地,實在難能可貴。於是第二天,孝宗特地下旨說:“薛某留意職事,昨日輪對,觀其議論,不似閩人。”於是就提拔薛元鼎爲祕書丞、軍器少監,兼太子侍講,詔令他負責教導太子趙惇(即後來的宋光宗)。薛元鼎悉心教誨太子熟習政務,博古通今,力戒驕傲,關心民政,熟悉民情,勤懇公務,太子視其爲恩師,感嘆老師“講解甚明,深有開發”,因而在兼任京師臨安府尹期間政績突出,多次受到宋孝宗的稱讚和鼓勵。

淳熙元年(1174年),因教導太子有功,薛元鼎兼職負責國子司業。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又被提拔爲提舉浙西路,奉旨視察太湖流域整治情況。薛元鼎乘舟沿江順流而下,親臨實地瞭解民情,詳細考察河道情況,他看見多處水道淤塞,就上書宋孝宗,提出分段疏通運河水道54裏的整治措施,這樣既減輕洪水帶來的水患,又方便朝廷漕運交通,做到官民兩利,因而受到太湖地區百姓的稱頌。宋孝宗愈加賞識薛元鼎的賢能,也再次拒絕他回閩任職、以便侍奉老母的請求,正式任命薛元鼎爲戶部左曹郎官。

淳熙四年(1177年),薛元鼎在戶部左曹郎任上時,上司曾提出設立一種專門給朝廷輸送貢品的戶籍設想,擬按一州一年的收入和付出來計算盈利或短缺,然後再確定徵收貢稅的數額,並以此作爲向全國徵收貢稅的標準。但如果實行這種辦法勢必加重百姓的負擔,薛元鼎認爲這種辦法不妥當,就請旨到秀州(今上海以南、杭州灣以北沿海地方)實地考察調研,薛元鼎發現秀州所轄的各郡縣經濟都很拮据,很少留有剩餘,黎民百姓生活很清苦。他當即向朝廷如實稟報,宋孝宗詳閱其表,準其所奏,稱讚道“卿真實才”,便下旨取消設立貢籍的做法。宋孝宗賞識他冶國安民有方,辦事精明能幹,愈加看重薛元鼎,就再次提拔爲吏部尚書左郎官、起居郎,兼太子左諭德,並經常向他徵詢朝政國事,把他視爲自己治國理政的智囊。


因哀怮過度逝於奔母喪途中

孝子薛元鼎屢次請辭侍母,因博學多才、堪當大任屢受朝廷極力挽留

楓亭霞橋薛氏,出了很多莆田名人

薛元鼎歷來以孝子著稱於世,他雖然在外爲官,但一直牽掛着家中的老母親。他經常通過家書瞭解母親的情況,即便是小小疾病,薛元鼎都會寢食難安,一再向朝廷陳請,以母親身邊無人照顧爲由,請求回閩任職,以便侍奉母親。因人才難得,美德遠揚,宋孝宗一心想要重用他,就一再挽留他,不讓他離開京都,就對薛元鼎說:“朕方欲用卿,母老須有福。”薛元鼎謝恩不已,但自此不敢再次言辭,

淳熙五年(1178年),薛元鼎代理給事中一職。有一天,薛元鼎在御前上奏後,宋孝宗又一次忍不住讚歎說“卿真直諒多聞”,再次肯定了薛元鼎爲人正直信實,學識廣博,又要委以要職。

可是不久,薛元鼎得知老母去世,不禁悲痛欲絕,身心俱焚。宋孝宗得知後,特地派遣中使傳旨給他,勸慰他不要過分悲哀,應保重身體,待到孝服序滿回京後,朝廷將要繼續委予重任,做到忠孝雙全。這時候的薛元鼎也是思緒萬端,百感交集。

薛元鼎從京師千里奔喪,終因悲傷勞累過度,還沒趕到家裏,就在途中去世,實在是令人唏噓扼腕。

孝子薛元鼎屢次請辭侍母,因博學多才、堪當大任屢受朝廷極力挽留

每年正月十三,楓亭霞橋人爲紀念武狀元薛奕、尚書薛元鼎等進行遊燈活動

莆陽人無不被薛元鼎的孝行美德所感動,爲他建祠奉祀,還將唐玄宗時宰相李嶠所作的《水調歌》唱詞中的“分水”修改爲“蘭水”(即流經興化大地的木蘭溪),傳唱不已:“山川滿目淚沾衣,榮華富貴能幾時?不見只今蘭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以此寄託對忠孝雙全的薛元鼎無限敬意。


參考《重刊興化府志》以及網絡等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