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李世济,一生梨园情,一世蝶恋花

“人们知道程派有李世济,我没白活。”——李世济

那些年解不开的亲情师生

李世济1933年生于江苏苏州一个富裕的书香之家,家境优越的李世济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受到良好教育,因为父母、姨妈酷爱京剧,李世济从小接触到了这门行当,经常在票房演出。

她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向,只因为12岁那年,她遇到了一个人——程砚秋。

大家|李世济,一生梨园情,一世蝶恋花

李世济少年时与程砚秋先生

“那天的人很多,大家都说我长的很像程砚秋大师,就说你看看,她比你的女儿还像你。我那时候也是个小胖子,程先生很高兴,把我叫过去。也问这个问那个,几岁啊?唱了多长时间,你会些什么戏,我就会一个《女起解》,程先生很高兴。”——李世济

众人打趣起哄让程砚秋认下这个和他长得相像的胖乎乎小女孩当干女儿,此时的程砚秋已经是名声远扬的京剧名家,他对于这个干女儿,特别欢喜。

之后李世济得到了程砚秋的亲授,3个月后李世济带着《贺后骂殿》演出,就博得了“小程砚秋”的美名。年少时李世济学艺非常刻苦,一个礼拜就要走破一双鞋。程(砚秋)先生会亲手缝制新鞋,从北京邮寄到上海李家。程砚秋还请芙蓉草、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为她教授身段、表演、武功和昆曲,更邀梅兰芳教她《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但是,每当李世济向程先生要求正式拜师的时候总是被拒绝,这是她一生的遗憾。程砚秋反对的理由是:“看我的子女,哪个是干这行的?”

1952年,李世济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肄业后就到北京自己组建戏班。1956年她进入北京京剧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世济也坚持练嗓子,把门窗用棉被捂得严严实实防止被别人听到。因为她坚持练习,后来重返舞台的时候才可以保持原有的水平。1976年在人民大会堂,她登台清唱《蝶恋花》,光彩不减当年。

把美声唱法巧妙糅合於戏曲演唱中

程砚秋致力于京剧,但是对其他艺术,甚至外来的艺术,从不拒绝学习和借鉴,这一切都深深影响了李世济。

上世纪70年代末李世济一次演出后发现,观众席上满眼一片白花花的头发,这让她不得不去思索一个问题——戏曲怎么吸引青年人。为此她到歌舞厅、电影院,凡是年轻人爱去的地方,她都去过,看他们什么时候会叫好,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戏曲。很快,她看出了这一代年轻人和老观众的区别——他们需要更夸张更奔放的艺术,来填满他们的精神生活。

为此李世济毕生致力于程派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她请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剧本,删去拖沓琐碎场;请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吸取越剧特点,删去了男装部分,加用“二黄慢板”“二黄中板”替代过多的散板以弥补某些不足;请杨毓珉修改《梅妃》,以新的姿态重现舞台……她还把美声唱法巧妙地糅合于演唱之中,使程派唱腔更加透亮。有人将她的艺术,冠为“新程派”。李世济清楚“新程派”明褒暗贬,坦然接受,她认定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背离程砚秋的精神。

大家|李世济,一生梨园情,一世蝶恋花

为此李世济毕生致力于程派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她请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剧本,删去拖沓琐碎场;请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吸取越剧特点,删去了男装部分,加用“二黄慢板”“二黄中板”替代过多的散板以弥补某些不足;请杨毓珉修改《梅妃》,以新的姿态重现舞台……她还把美声唱法巧妙地糅合于演唱之中,使程派唱腔更加透亮。有人将她的艺术,冠为“新程派”。李世济清楚“新程派”明褒暗贬,坦然接受,她认定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背离程砚秋的精神。

李世济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了李海燕、李佩泓、刘桂娟、吕洋等程派传人。晚年时她对媒体说,“只要有一口气,我就在教学。学生来都不收费,只要她们学得好我就最开心。”

大家|李世济,一生梨园情,一世蝶恋花

李世济《文姬归汉》剧照

晚年李世济:强者面目生活的寂寞老太太

李世济12岁时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唐在炘。两人一起合作改编和创作了很多剧目,唐在炘从她的良师益友,变成她生活中的伴侣。对于丈夫,她说她是充满着尊敬、骄傲和自豪,丈夫虽然不如自己有名,但是他的创作、他的付出更多。

为了保持体形李世济四十多岁才生了儿子。2001年她的儿子突然在一场车祸中离世,时年27岁,撇下了两个女儿,一个3岁,另一个才刚刚满月。唐在炘由于经受不住老年丧子的巨大打击,2007年也离开了她。

李世济先后经历了丧子、丧夫之痛,以及她自己在临终前仍然不放弃生的希望,都深深感动着周围的人。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眼中,晚年的李世济是个寂寞的老太太,“稍微一接触就会发现她的那种孤独感,她始终绷着,永远不让人去同情她,而是以强者的面目生活着”。

大家|李世济,一生梨园情,一世蝶恋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