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宝宝疱疹性咽颊炎的经历

小家伙一岁八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早上醒来我发现他身上好烫,体温计量了一下39.3°!首先给他简单擦洗了下物理降温,接著喂了布洛芬退烧。

这是小家伙第一次发高烧,之前感冒发烧嗓子发炎的话最高也就38.5°,我很担心,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因为除了发烧并没有别的任何症状,如果是感冒的话一般会流鼻涕或咳嗽。

于是带他去了医院。医生看了看嗓子,说是喉咙里长疱疹了,我抱著宝宝也清晰的看到他喉咙里确实有好几个泡。接著医生又检查了宝宝的手和脚掌,没有发现什么,说应该是疱疹性咽颊炎,跟手足口病是同一种病毒引起的,所以要时刻观察宝宝的手脚,如果出现丘疹马上去医院。

听医生说到手足口,我心里特别紧张,平时挺注意卫生的,每天都会用香皂给宝宝洗手,怎么会得手足口呢?医生说宝宝如果啃了不干净的玩具之类的东西也很可能会感染病毒,严重的话有可能会发展成手足口病,并叮嘱回家按时吃药,多注意观察。

最后,医生开了一个清热解毒的药和一个利咽喷雾,配合家里的消炎口服液一起吃。第二天小家伙指著脖子说疼,吃东西也疼的咽不下去,只能喝奶粉。而且情绪也不太好,平时自己很会玩,那天一直闹著让妈妈抱。我知道是喉咙里的泡破了,肯定特别疼,就一直抱著他安慰他。第三天突然就好了,小家伙吃东西也特别香了。还好不是手足口病,虚惊一场。

下面给宝妈们几点建议:

1、宝宝发烧超过38.5°,应及时用退烧药去热,不明原因的发高烧要第一时间送医院检查治疗;

2、宝宝喉咙里长疱疹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建议带宝宝看病到正规医院或儿童医院,最好不要图省事在诊所看病;

3、疱疹性咽颊炎症状表现为高烧、咽喉痛、口水多,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期间最好不要外出,一般三天左右就会治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期疱疹破的时候孩子会因为嗓子疼很痛苦,此时不要喂宝宝吃固体食物,可以多喝奶、多喝水等流质食物;

4、疱疹性咽颊炎并不是手足口病,主要区别在于疱疹性咽颊炎只有喉咙里有疱疹,而手足口病表现为手足口腔等多部位均有疱疹;

5、平时做好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给宝宝勤洗手洗澡,出牙后每天要刷牙漱口,宝宝用品及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国庆期间宝宝刚得了疱疹性咽峡炎,整整一个假期才好。

国庆放假前一天中午,我正上著班,幼儿园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在幼儿园发烧了,老师给量了量体温38度多。我去幼儿园接回来,当天下午3点多就高烧到了39度7,我给用了一个退热栓,体温总算降了下来。晚上7点多老师发简讯说,幼儿园跟我孩子一个班的有个小朋友确诊了手足口病,问我孩子怎么样,当时看娃只是发烧,没有其他症状,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在意。第二天早上醒来,孩子就说,嗓子疼,我心想不好,拿手电筒照了一下,果然,嗓子眼长了几个小白点,我知道这不是普通感冒的症状,就赶紧带著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就是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医生开了药,打了5天吊瓶,打完了嗓子还是有点发红,小白点消了不少,又继续喷了两天开喉剑喷雾剂,差不多7天才好利索。

不同之处: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症状就是前期发烧,并且很快会高烧,高烧退了后嗓子眼长小白点,白点周围有些红晕,严重时候嗓子会很红,孩子也会感觉疼,可能是打针的原因,后期孩子倒没说疼,吃饭喝水都正常,问他也说不疼。

而手足口病,两者最主要区别就是,手足口病患者不止在嗓子、而且会在手心、脚心、甚至臀部、四肢起疱疹,所以两者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

两者还有个重要区别是疱疹性咽峡炎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的,就是基本不会发生生命危险。而手足口病严重可导致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甚至可致死亡。

相同之处:

  1. 两个病症都是同一种病毒引起的,柯萨奇病毒。这种病毒是导致这两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这两种病容易被人们以为是一种病的原因。

  2. 两种疾病都具有传染性,所以幼儿园如果发现确诊案例,都会比较紧张,甚至停课关闭幼儿园。如果患病幼儿再入园,需要出具医院《可入园证明》方可入校。

小贴士: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家长不必过于紧张。


前几日,朋友收到闺女幼儿园发来的简讯通知,由于班上发现两例幼儿疱疹性咽峡炎,为防止病情扩散,学校暂停上课。联想到近日朋友圈刷屏的不要亲吻孩子的呼吁,我要号召妈妈们重视这个病!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与手足口病是同一类病毒所致!六一前后是它的高发季节,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表现为高热、咽痛、流口水、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口腔黏膜上会有数个疱疹,病程在1-2周左右。一般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但不是传染病。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发病和传播途径都相似,又都同属于肠道病毒感染,但「疱疹性咽峡炎不是手足口病」。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嘴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足、臀部等;另一区别是,手足口病除了疱疹外,易引起病毒性肺炎、脑炎,而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会引起宝宝高烧,针对发热的护理:使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让宝宝多喝水。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出现在口腔内,针对口腔的护理: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

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

2岁以下的宝宝以牛奶为准,注意牛奶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冰,防止刺激宝宝口腔,增加孩子的痛苦!

2岁以上的宝宝以稀饭、米汤、面条为主,餐具要及时消毒,可以漱口的孩子,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

温馨提醒:

1、孩子发热期间,家长最主要的任务是给孩子降温,防止高热惊厥

2、尽量在家治疗,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防止交叉感染

3、抗生素对疱疹性咽峡炎不但治疗无效,反而会干扰机体免疫,降低抵抗力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一样,目前并没有疫苗预防!但是此病预防重于治疗,故平日的日常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应让宝宝多洗手,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室内要经常开窗多通风,小病小痛之类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虽然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情较轻,但却也会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也可能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所以一旦宝宝出现呕吐、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尽快就医,切不可耽误病情。

最后我要辟个谣,疱疹性咽峡炎病毒经唾液传播的可能性很小,只要亲吻就会传染的说法太绝对。不过大人本身自带很多细菌,确实是少亲吻孩子为好哦!

Hi,我是童姐。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也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在育儿打怪升级的这几年,我已修炼成育儿界不可多得的神兵利器,如果你在养娃路上需要我的助力,那就关注点击本文最上方的【关注】按钮关注我哟!


手足口病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而疱疹性咽峡炎相对来说比较少见,这两种疾病都属于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但他们又确实是不同的疾病。

水疱疹症状的出现,经常会让许多父母误以为那是疱疹性咽峡炎,它的症状与手足口病部分症状相似,确实容易让部分爸妈混淆。手足口病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病毒,一般表现为低热、厌食、口痛,而且手脚和口腔等部位会出现小疱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而疱疹性咽峡炎则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而且所造成的溃疡大小差不多像针尖。疱疹性咽峡炎顾名思义,是指人体的咽峡部出现疱疹,诱发局部炎症反应的一种病变。而手足口病则是手部、足部、口腔出现病变疱疹的一类疾病。

不少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就是嘴巴和手脚出现疱疹的症状。事实上,疱疹性咽峡炎是只在口腔中出疱疹,而手足口病会先在咽喉部出疱疹,随后会进一步发展到手、足、臀部出疹,所以它是不仅仅有口腔疱疹。不论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一旦发现病情都是要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总而言之,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属于同一类病,另外夏季是疾病的高发期,家长们一定要多多督促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人多密集的公共场合也不要带小孩过去,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指导专家:郭红枝,副主任医师,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从事儿童保健工作近20年,擅长儿童生长发育检测,儿童脑瘫,运动、言语等发育迟缓的康复干预。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都属于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下面一一分享。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是疾病如手足口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EV病毒感染)、口腔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疾病表现的一部分。

什么是走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它与手足口病有什么关系?

它和手足口病的关系很紧密。首先,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有很多,其中包括了可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其次,不少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咽峡部疱疹、溃疡,也就是存在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类似,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也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如何区分这二者?

可以说,儿童家属难以分清两者区别。人们常以为嘴巴有疱疹,手足没有,就是疱疹性咽峡炎;如果手足也有疱疹就是手足口病。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不是所有的手足口病患儿都会出现手足疱疹,有些患儿仅仅有咽峡炎(口腔疱疹或溃疡)。因此,还是建议去医院就诊。

END


我是朵朵妈妈,为写文章放弃减肥的职场妈妈。做及格的职场妈妈,带娃、职场、婚姻、生活,关注我们,让你每天都进步一点。


我是儿科医生鱼小南,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手足口病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或中度发热、咽充血;主要症状为口腔疱疹或者溃疡及位于手足部位皮疹,皮疹先为红色斑丘疹,再转为水疱疹。

水疱疹症状的出现,往往会让部分爸妈误以为是疱疹性咽峡炎,它的症状与手足口病部分症状相似,确实容易让部分爸妈混淆。

相同点是,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不同点是,疱疹性咽峡炎大多为柯萨奇病毒引起;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此外,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于夏季,1-7岁的宝宝高发,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内,如口腔咽腭部位、扁桃体上,一般伴有高烧、嗓痛、流涎等症状;手足口病的疱疹出现在口、手、足等部位。

而且,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重症患儿,但手足口病部分患儿会并发心肌炎、脑炎、肺水肿等重症,严重时个别患儿甚至出现死亡。


您好,儿科恩铭为您答疑解惑。疱疹性咽峡炎顾名思义,是指人体的咽峡部出现疱疹,诱发局部炎症反应的一种病变。而手足口病则是手部、足部、口腔出现病变(疱疹)的一类疾病。很明显,手足口病的危害听名字就看起来大一些,毕竟和他相关的部位也多一些对吧。

那么具体这两个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咽痛,流口水,厌食,呕吐等。体检可以发现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处有直径2到4毫米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一周左右。疱疹性咽峡炎归于上呼吸道感染类。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或者柯萨奇病毒(COXA16)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手、足、口及臀部散在斑丘疹和疱疹的出疹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多由肠道病毒(EV71)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归于传染病类别。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关注儿科恩铭,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谢谢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不是同一种疾病,但他们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大都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引起的,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也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该病在夏秋季发病比较多,起病较急,症状有发热(热程2~4天)、喉咙痛、流口水、厌食、呕吐等,口腔黏膜上会有多个直径2~4毫米大小的白色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1~3天后疱疹会破溃形成黄色小溃疡,溃疡数目大致在5个左右。一般在4~6天后自愈,少数患者的病程长达2周,很少有并发症,但EV71感染可并发严重的脑干脑炎和和神经源肺水肿。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发生在1~7岁儿童中,同一患者可重复发病(由不同型的肠道病毒引起)。在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的特征表现为口腔疱疹或者溃疡和位于手足部位的皮疹,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也是在夏秋季比较多见。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也会患手足口病,但症状一般较轻。手足口病一般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和发热(有时也会不发热),口腔里会有散发性小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多数在一周内自愈。皮疹先是斑丘疹,然后转为疱疹,直径约3~7毫米,皮疹多数在手脚处,手掌和手背都可能会有,也可能发生在手臂、腿和臀部,皮疹通常不痛也不痒,数目少的只有几个,多的有几十个。一些患儿在恢复期会出现手掌和脚底脱皮伴指甲脱落。一般在一周左右痊愈,少数患者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等并发症(特别是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更易导致重症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嗓子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出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生命危险。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


在西医上说呢,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出疹子的位置不同。但从中医上说,就是病毒性感冒。之前我们发烧,西医非要抽血什么的,开了很多药。后来去中医一看,就看了下咽喉,血也没要抽,就直接开了豉翘和蓝芩口服液,吃两天就好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