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职调查,是近年兴起的一个项目,有律师的尽职调查,也有财务的尽职调查,总的来说,报告使用人对报告的要求是高了许多,但做报告的人,调查的人,依旧还是这些人。我前几年曾接手一个尽职调查,是一油老大(石油公司)要收购一项目,让某著名高校的会计学院帮他们做个尽职调查,于是老师带著学生(都是些博士硕士生了)查了两个月,毫无头绪。老师想起了我,于是我假扮是老师的助手,深入收集证据。该被收购的企业,本来开价是2亿-3亿的,说到3亿时,他们的中气似乎有点不足,说当然是越多越好哦。我查了半天,仅仅是半天时间(上午去,下午回),给他们来个底朝天,公司实质是资不抵债,亏欠2千万元,最终结果,油老大收购的价格就以定为负数结束。我这报告,我还担心不够好,建议老师去年尽职二字,但老师说,他们要求一定要加尽职这二字啊,我这才知道江湖中,真的出现了「尽职报告」了。

财务的尽职调查,一般都是建立在审计基础上的,而且其审计还是需要有点深度才成。总的来说,没有一定深度的审查,没有一定力度的审计,是无法写出尽职调查报告的,本人之所以能够轻松的给对方查个底朝天,还有赖于本人在特派办编制下事务所多年部门经理的磨练,已习惯于查假了。

我也看过很多他人的尽职调查报告,有律师所的,也有会计所的。总的来说,这些报告,很多都是不痛不痒,距要求者的期望还是有很大距离的,甚至连基本的核实都没能做好,比如,某事务所出具的尽职报告,把单位的政策税收说了一遍,但我接手审计时,竟然发现该单位的银行账簿余额与对账单对应不上,而且,对账单缺失,又没调节表,相差的金额虽然不大,就那么几十元,但可以肯定,这绝对不是一笔未达帐造成的。甚至其背后可能隐藏著一连串可怕的事件,同时,该单位会计与出纳同为一人,想想都有点可怕——多少财务人员贪腐都是因此引起,但尽职调查报告居然连这点最基本、最简单的事项都未提及,真是无法想像。

国际四大最擅长的就是给被审计单位发一大套调查表,让被审计单位自己去填写,然后自己再去复核一下。但如果说到查假能力与审计深度力度,四大时被处罚的通报已说明了很多问题……

既然你是四大,那么,他们那一套调查表还是很好用的,对于尽职报告的要求,他们那套报告格式,似乎也很有用,只是,这些都是一些表面东西,任何技能,都需要深入运用才有效的。


参加过收购前的尽职调查,并非只是四大从财务角度参与就够了,还需要专业律师的介入。

两者结合,看的角度较广泛,能覆盖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同时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标准套路也能保证调查的深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