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说,她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每天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更不敢奢望她的书稿有一天会被出版社认可、而顺利出版。…她还说,她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不是」畏」,从来是朴素而真实的。就好像让她去作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她始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拿得出数据最精准的那一份化验报告,(之所以)可以担承角色的体验者,完全是」滥竽充数」、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几千年里数以千万曾经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是用自身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颇以为《论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时空、千古尘埃,正是缘于它能让后世的子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承民族的根性,植被流长,而并不是因为它可供选择、或可供」显达」伺机诡谲(智者)所引起的诬琐纠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巧言令色;犹穿窬之盗也与」,且让智者、则垂陷仓惶不安?……于丹很欣赏孔子的」予欲无言」,就好比《论语》这书吧,它应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且又」口中无」的简单真理!这种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论语》它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人的内在的唤醒!…如何去接受这个灌输,觉得受益的人应当」悟」在生活里的!即某一刻(突然)瞬间开窍、怦然心动、如醍醐灌顶;而」觉」需在漫漫的岁月里,需用一生的历练去完成,如在眼温泉中的一种蝉蜕、通体洁净。……很幸运过去曾经走进于丹老师的讲课现场,也很感激于丹老师的许多哲理明言,多年来可谓受益非浅,终生难忘矣!…且选几句明示之!……1.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2.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3.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4.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5.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谢谢啦)!!


于丹的啥《论语》我没听过,但我看过一个计程车司机评论偶遇于丹的情况,一个不能将夫子言贯彻到真实生活中的人想评价她得了《论语》精髓是不可能的。既然无所得,那么,她的《论语》解得肯定也很垃圾。鸡汤反正也是思维能力不行的人喜欢的,没有自主思维形成知见,听到句鸡汤就欢喜得不行,这也不要只怪说鸡汤的人。要说于丹说论语的社会效益,那就是提醒人们,记得还有这部人文圣典。

《论语》,内修养生、用于解决人类的身心和谐;外治用于各级管理、社会发展与个人同步提升――此谓大同。

《论语》不是什么学说,是论管理,是给我们人类用来实修实行解决了社会管理思维发展的指导书。能解决管理的悖论,也能解决中国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既然还没能解决,那肯定是专家们没读懂咯,对不对?于丹,算专家之一吗?不管算不算,她肯定没读懂。

半部《论语》治天下,肯定是真的,当然对读不懂的人来说肯定要质疑的。存在质疑的人,不等于《论语》就没价值,「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人的天赋天性决定了先天的智愚之别,如果后天还不能恭谦心持进而学、思、行,想改变不容易。

《论语》后半部主要论治国(管理)之要。第十一先进篇:因人施教,启志立于仁,为践知、行义修证世界观,换句话说这是所有社会管理者的入门教材。第十二颜渊篇:公礼为仁,公心公制公资源、忠信于天下人民行义成仁。第十三子路篇:为政之策、行。第十四宪问耻:守仁所以有耻且格,既是修贤自持之度也能用于识人之术。第十五圣贤之道成、一以贯之,续行续证。第十六篇是辅政之要、格、度。第十七篇「性相近、习相远」要如何提升。第十八篇:君子之仕也行其义,公义为志为道,降志辱身。第十九篇:教之道为承继,圣人之道为人祖兴国之法。第二十篇:天子之治要。

喏,质疑《论语》的人,自己对著这些中心内容去揣摩吧!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肯定于丹老师是有很深厚的文学根底的,所讲的东西不能说一点儿错误没有,大致没出圈儿,可以说比许多人讲得都要好,至少比市面儿上白话本《论语》要好太多了。

首先声明,这是我个人看法,我讲不了《论语》,不过切切实实的读过,虽在这方面也没有多深的造诣,可一本书什么样,我还是有发言权的。下面谈谈个人对这本书的感受:

一、文辞太华丽,个人风格太强烈,强烈的书卷气和文字美感让我忽略了她本身要传达的意思,包括讲课也一样,这也是我佩服于丹老师的地方,一句普通的话从她嘴里说出来咋就这么好听呢?可正是由于这些华美的文字让我没耐心去掰开揉碎了再去思考。

二、没有大毛病,符合一个学者对《论语》的正常解读,简直正常的不能再正常,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能给你讲到这样儿应该感到庆幸,这是通行解读里面水准相当高的一个,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对于学生的德育要求。这本书始终没有逃出于丹作为老师的一个惯性思维。作为读者这不失为一本好书,可要记住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论语心得》绝对是一本儿你要跳出来看的书。如果你没看过我推荐你看看,如果你看了别抓住不放,我建议你扔到一边儿。

三、温良恭俭让何用多言,孔子挥剑时是何等模样?善恶两难时如何?心魔骤起怒发如狂时怎样?见色起意见利忘义时又该如何?君子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到底是为什么?你不能告诉我君子应该是这个样子就行了?你得让君子死的明白,而不是说应该死。你不能挂句千古名言当口号放在那儿说这就是真理。至少《论语心得》的论述不能让我信服,这也是历来对儒家不解和多有诟病的地方,这本书依然犯这个毛病,对儒家不了解的只会误会更深。

以上言论只是个人看法,不过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没有那一句话是真理,书也是,无论好书坏书,一个道理没有在心里想明白是不可信的,通过书的启示自己想通了这才是学问,一本好书不会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他会给你画一个圈子把你困住再启发你去思考,好的小说也是这样,没悬念不会有发展,索然无味。人事也是如此,道理都一样,都是学问。困不住你,就不会有进步。有疑才有悟,如果一本书不能让你产生疑问进而思考还是扔一边儿吧。


论语不是用来指导生活的,更不是指导普通人如何生活。于丹做了尝试,有成功的地方,但绝大部分内容由于过分通俗化,甚至牵强附会,肯定不是正解,鸡汤成份偏多。

民间俗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古以来,读论语有两个目的,一个用来作为个人进升的台阶——科举考试;一个用来治人。平民百姓不做学问,应该是属于被治的对象。

从论语的形成看,不是孔子本人所作,弟子将他平时的言谈汇总,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里还有个问题,现在的论语与最初版本是不是一致一直被置疑。始皇帝焚书坑儒,吓得大家把书都藏起来,藏起来也被抄了,据说现在的论语是儒生过了这阵风后通过回忆凑起来的。也有说后来从一家人家的墙洞里发现了「珍本」。为这个问题争论不清。

普通人只要知道《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阐述的思想主要由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组成:仁,伦理道德范畴;礼,社会政治范畴;中庸,认识方法论范畴。

于丹解读应该说属于尝试,但没有多大意义。这不是否定她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对论语的理解各有不同。

读论语有个特殊现象,同一句话,随年龄增长、社会地位变化,理解上差异较大。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于丹从个人修养解读,反省自己才能进步。站在君王的角度,反省后可能需要退步,比如一项决策自己觉得对,反省反省,结合实际后发现问题,于是面临如何调整,或许退回到原来。有如改革开放,允许试大胆改,对的坚持,错了退回去。

夫子原来的意思也不尽是自己反省自己,是结合社会实际反省。因此,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解读。

当下有个老年人叫特朗普,经常深更半夜发推,许多人当笑话,其实,读懂吾日三省吾身就理解。国家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半夜睡不著觉,反思反思有了心得,发个推表达一下,夫子2500年前表达的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最近美国制裁华为,华为启用备胎,方舟子质疑既然有备胎为什么非要等爆胎了才用?

论语体系里,中庸之道是一根支柱,归结起来就是不同理念的人如何同生共存。

华为备胎的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普通人也许知道同生共存的道理,但境界的区别在于,理解了用不到。

方舟子的质疑停留在进口替代层面,任总独步天下不受制于人,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取其最大优势。自己有不一定最好。有最好,选最好;没有,用自己的。

论语可以说是值得参悟一生的书,于丹式的参悟属于一家之言,关键还是自己参悟。


《论语》注定是一本被后人仰望的「圣经」,两千多年来名家辈出,无数人为之白了头,穷尽了学力。试问,谁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的研究就是《论语》的正解?文化研究要以文本和相关资料为依据,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得其神髓,退一步讲,能自圆其说,能以理服人,就有存在的价值。

于丹讲《论语》时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引发了很多的质疑。她的课确实鸡汤味道很浓,但《论语》本来就是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的汇集,偶尔鸡汤一下倒也没什么大不了。于丹的主要问题在于抽取《论语》的一些骨肉用以熬汤,然后把汤等同于《论语》。讲《论语》之精妙,辅之以鸡汤,可以雅俗共赏;讲鸡汤,然后去硬套《论语》,这问题就大了。


非鸡汤,

更非正解!

而是「麻药」…

一种让人「愚」「但」自我感觉良好的药…


你读过论语吗?你是咋体会的,于老师她说自己的体会你听一下就玩了,是汤,还是什么你自己长脑子不是猪是吧!还不让人家说了,什么玩意


鸡汤者,好喝,且有营养者也。于丹讲《论语》,有毒。论语无非是孔子的一套作为个人修身养性以媚上的混世心经,做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断的「泛释意」,弄得面目全非。到了于丹这,更是发扬广大,不遗余力随心解释以媚上,以愚众,换取个人名利,在民智大开的今天,必定百害无一利。


有者无,无者有。『万人空巷听于丹』者,无。


于丹讲《论语》是讲心得,不是诠释,不是逐句讲解。不同的人讲论语,会有不同的心得。不可能十个人读完《论语》,心得是相同的。于丹讲论语心得没什么毛病。指摘于丹讲论语心得的人,是否真地读懂了《论语》?是否认真地读了于丹的书,听了她的演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