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中引入「鲶鱼」,让团队「慌」起来,对激励员工是有绝对帮助的。

在开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企业案例:

有一家企业发展了将近15年,团队成员大部分是当年和老板创业的老员工。由于企业前期获得了高速发展,这些老员工都躺在功劳簿上,安于现状,缺少开拓创新精神。老板意识到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于是引进新的人才,但是没过多久,这些新人就被这个氛围影响了,也变得懒散。上班盼著下班,出门跑客户也是走过场,蜻蜓点水,难以取得实效。跑不到客户,拉不到订单,就抱怨市场竞争激烈,抱怨产品质量缺少竞争力等等,而不是考虑自身的原因。

老板急了,为了激励团队的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他想尽了办法,绞尽了脑汁。他先是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提高销售团队的提成比例,之后又实行末位淘汰制。这就是所谓的「一手拿著胡萝卜、一手拿著大棒」,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很多员工都有功勋元老做后台,想淘汰也淘汰不掉……

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碰到该案例中所揭示的问题:元老级的员工自恃功高,开始变得安于现状,缺少开拓精神;团队成员稳定,缺少活力和激情。对于这种现状,企业老板该怎么去改变呢?其实,企业只需要几条「鲶鱼」,有了鲶鱼,大家就会产生危机感,就会跟著动起来,团队就会增加活力。再加上「末位淘汰」和「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企业就很容易盘活。

什么是「鲶鱼」呢?这里有一个关于鲶鱼的故事,先来看一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市场上的活沙丁鱼非常抢手,而且价格比死沙丁鱼高很多。可是,渔民捕到沙丁鱼之后,很难将它们活著带回来。因为在途中,大部分沙丁鱼都会因窒息而死亡,但是有一个渔民总能把大部分的沙丁鱼活著带回渔港。他是怎么做的呢?

原来,他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几条鲶鱼。鲶鱼是食肉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它们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就能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运用鲶鱼作为激励手段,可以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著。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也可以引进「鲶鱼型人才」,以此改变企业内部,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状况。

无论是传统型的团队,还是自我管理型的团队,一旦时间久了,团队内部成员相互熟悉了,团队就容易缺少活力和新鲜感,于是大家就容易产生厌倦、惰性、倚老卖老。这个时候,如果企业能从外部引入「鲶鱼」,制造一些变动的、不安定的气氛,引起大家紧张,那么团队就会在这种刺激下爆发新的战斗力。在这一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借鉴。

有一次,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很多企业都有三种类型的人才组成:一是干才,对企业来说,不可缺少,大概占了两成;而是勤劳的人才,这种人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公司后退的蠢材,占两成。

本田先生对照一下自己的公司,觉得自己公司第三种人更多一些。他想让前两种人才增多,让大家更具有敬业精神,想让第三种人减少。但是怎么做呢?如果将他们完全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的制裁,另一方面又会是企业蒙受损失。而且这些人也有能力,只不过他们的工作状态不好,或能力与公司的要求有些差距。因此,完全淘汰他们,显然行不通。

后来,本田先生从鲶鱼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实行了人事改革。首先,他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与公司的理念差距太远,而且他的思想守旧,严重影响了部属工作。必须引入一条「鲶鱼」,打破销售部气氛沉闷的现状。经过周密的计划和不断地努力,本田先生选定了松和公司年仅35岁的销售部副经理武太郎。武太郎担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之后,凭借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过人的学识,还有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很好地带动了整个团队成员。大家额情绪被带动起来,团队活力大增。很快,公司的销售额直线上升,本田公司的产品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都会从外部引入一些30岁左右、精干的、思维敏捷的人才,有时候还会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会有触电般的感觉,大家都会「慌」起来,于是积极地对待工作,使得本田公司的效益蒸蒸日上。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从外部引进「鲶鱼」,其职位一般不会太低。这种人才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降兵」,他们一到公司,就被委以重任,负责某一块具体的业务。尽管他们的到来能让团队紧张起来,但是他们的到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原成员晋升的机会,有可能扼杀原本就非常努力的员工的激情。因为这些人努力工作、表现突出,也是为了获得晋升,为了更高的职位,为了更大额发展空间,但是当「空降兵」到来时,就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也可能把他们直接逼走。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企业领导者最好把眼光从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从内部发现「鲶鱼型人才」,这样所产生的激励性更大。

林本冬老师 中国著名团队管理导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