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隊中引入「鯰魚」,讓團隊「慌」起來,對激勵員工是有絕對幫助的。

在開篇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企業案例:

有一家企業發展了將近15年,團隊成員大部分是當年和老闆創業的老員工。由於企業前期獲得了高速發展,這些老員工都躺在功勞簿上,安於現狀,缺少開拓創新精神。老闆意識到這種情況需要改變,於是引進新的人才,但是沒過多久,這些新人就被這個氛圍影響了,也變得懶散。上班盼著下班,出門跑客戶也是走過場,蜻蜓點水,難以取得實效。跑不到客戶,拉不到訂單,就抱怨市場競爭激烈,抱怨產品質量缺少競爭力等等,而不是考慮自身的原因。

老闆急了,為了激勵團隊的活力,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他想盡了辦法,絞盡了腦汁。他先是提高員工的薪資待遇,提高銷售團隊的提成比例,之後又實行末位淘汰制。這就是所謂的「一手拿著胡蘿蔔、一手拿著大棒」,可是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很多員工都有功勛元老做後臺,想淘汰也淘汰不掉……

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碰到該案例中所揭示的問題:元老級的員工自恃功高,開始變得安於現狀,缺少開拓精神;團隊成員穩定,缺少活力和激情。對於這種現狀,企業老闆該怎麼去改變呢?其實,企業只需要幾條「鯰魚」,有了鯰魚,大家就會產生危機感,就會跟著動起來,團隊就會增加活力。再加上「末位淘汰」和「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企業就很容易盤活。

什麼是「鯰魚」呢?這裡有一個關於鯰魚的故事,先來看一下:

挪威人喜歡喫沙丁魚,市場上的活沙丁魚非常搶手,而且價格比死沙丁魚高很多。可是,漁民捕到沙丁魚之後,很難將它們活著帶回來。因為在途中,大部分沙丁魚都會因窒息而死亡,但是有一個漁民總能把大部分的沙丁魚活著帶回漁港。他是怎麼做的呢?

原來,他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幾條鯰魚。鯰魚是食肉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它們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沙丁魚就能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運用鯰魚作為激勵手段,可以促使沙丁魚不斷遊動,以保證沙丁魚活著。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也可以引進「鯰魚型人才」,以此改變企業內部,改變企業相對一潭死水、死氣沉沉的狀況。

無論是傳統型的團隊,還是自我管理型的團隊,一旦時間久了,團隊內部成員相互熟悉了,團隊就容易缺少活力和新鮮感,於是大家就容易產生厭倦、惰性、倚老賣老。這個時候,如果企業能從外部引入「鯰魚」,製造一些變動的、不安定的氣氛,引起大家緊張,那麼團隊就會在這種刺激下爆發新的戰鬥力。在這一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們借鑒。

有一次,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對歐美企業進行考察,發現很多企業都有三種類型的人才組成:一是幹才,對企業來說,不可缺少,大概佔了兩成;而是勤勞的人才,這種人約佔六成;三是終日東遊西盪,拖公司後退的蠢材,佔兩成。

本田先生對照一下自己的公司,覺得自己公司第三種人更多一些。他想讓前兩種人才增多,讓大家更具有敬業精神,想讓第三種人減少。但是怎麼做呢?如果將他們完全淘汰,一方面會受到工會的制裁,另一方面又會是企業蒙受損失。而且這些人也有能力,只不過他們的工作狀態不好,或能力與公司的要求有些差距。因此,完全淘汰他們,顯然行不通。

後來,本田先生從鯰魚效應中受到啟發,於是實行了人事改革。首先,他從銷售部入手,因為銷售部經理的觀念與公司的理念差距太遠,而且他的思想守舊,嚴重影響了部屬工作。必須引入一條「鯰魚」,打破銷售部氣氛沉悶的現狀。經過周密的計劃和不斷地努力,本田先生選定了松和公司年僅35歲的銷售部副經理武太郎。武太郎擔任本田公司銷售部經理之後,憑藉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過人的學識,還有驚人的毅力和工作熱情,很好地帶動了整個團隊成員。大家額情緒被帶動起來,團隊活力大增。很快,公司的銷售額直線上升,本田公司的產品在歐美市場的知名度也不斷提高。

從此,本田公司每年都會從外部引入一些30歲左右、精幹的、思維敏捷的人才,有時候還會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這樣一來,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會有觸電般的感覺,大家都會「慌」起來,於是積極地對待工作,使得本田公司的效益蒸蒸日上。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從外部引進「鯰魚」,其職位一般不會太低。這種人才就是我們常說的「空降兵」,他們一到公司,就被委以重任,負責某一塊具體的業務。儘管他們的到來能讓團隊緊張起來,但是他們的到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原成員晉陞的機會,有可能扼殺原本就非常努力的員工的激情。因為這些人努力工作、表現突出,也是為了獲得晉陞,為了更高的職位,為了更大額發展空間,但是當「空降兵」到來時,就容易打擊他們的積極性,甚至也可能把他們直接逼走。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生,企業領導者最好把眼光從企業外部轉移到企業內部,從內部發現「鯰魚型人才」,這樣所產生的激勵性更大。

林本冬老師 中國著名團隊管理導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