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句,和很多人认为的不一样,道德经成书晚于论语,甚至晚了很久。

中华书局版的《老子》提到过这一点,《道德经》的遣词造句相对于《论语》,战国时代的特点更重。另外,《道德经》提到:「大道废,有仁义」,这是在骂儒家,「不尚贤」这是在否定墨家。《道德经》成书,晚于《论语》和《墨子》。

此外,著名喷子孟子,百家骂了个遍,杨朱无父墨子无君,是禽兽,唯独放过了老子,老庄骂儒家都骂得政治正确了,孟子居然不骂回去,无法想像。

根据钱穆冯友兰等大家考据,《道德经》成书在战国晚期,托名老子而已。

再说思想深度。

所谓的思想深度,是指思想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

也就是说,儒道两家,谁更准确的阐述了本质。

我以为是儒家,《论语》。

《道德经》说了很多形而上的东西,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道德经》描绘了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虚幻的很。相对来说,《论语》则是一套完整自洽的体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用层次的社会责任和解决方案都有涉及。而反观《道德经》,则是空谈。魏晋儒道合流,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玄学盛行,空谈成风,中华文明差点被玩死。从此以后,道家就实际上的远离了主流价值观,甚至开了倒车,部分思想宗教化,和五斗米合流,搞了个道教出来。成为失意文人的精神避难所。

于是:

掌权的玩法家,控制舆论的玩儒家(外儒内法),啥都没有混不下去的,就是道家,后来更是和佛家齐平,更是一落千丈了。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论语》不是孔子写的。

从内容看,老子一书逻辑严密、思想宏大,是一部学术专著。而论语类似语言小品,结构混乱,虽从零碎事件中可以窥探孔子的思想,但与老子思想比,格局小了许多。

从书中透露的个人品质看,老子很酷,冷峻大气。孔子很情绪化,当然有人情味些,因为不高冷,身边朋友多些。

老子是个纯研究者,孔子更多的是去实践。所以,老子无心推广自己的学说,而孔子却把推广做成了职业。


这个没有可比性,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者的侧重点不相同。孔子相对注重人自身修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论述;老子相对注重人的精神层次论述,对宇宙真理真相的论述。

《论语》中,对生活的具体描述比较多,可以说是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涉及到生活的柴米油盐,人的仁义礼智信,治国的方案方策,还有做学问等等方方面面。

《道德经》相对抽象,一开始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起点非常高,它的描述是生活的具体剥离抽象化。它很少涉及到生活的具体,即使有生活物品辞汇,也只是用于比喻。哪怕说治国,也就一句治大国,如烹小鲜了事。

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历朝历代儒家思想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儒家思想确实对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秩序有著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能让人的自身有著生命的升华。

老子说出人的生死真谛,宇宙真理,纵度上比孔子更进一个层次,但这不存在谁高谁低的比较,仅是彼此的侧重点不同,他们对人类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的思想对治国安邦有著积极的作用,但人在对生命的来源,对生死的探索,老子给出答案。

我们的伟大的中华文化,百花齐放,我们能在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论语》和《道德经》都算是博大精深,几句话很难全面细致的阐述其思想境界,但是在我看来《论语》和《道德经》是两个不同思想范畴的东西,它们之间,是无法比较的,尤其是在思想境界方面。

按照我们现在的哲学观点来讲,老子的《道德经》是属于世界观范畴的学问,而以孔子的言论为主的《论语》应该算是以方法论为主。

老子的《道德经》的关注,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论语》的关注 ,是在固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经》和《论语》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最基础的支柱。

在我看来,《论语》和《道德经》都应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境界」,这个定论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不是出于「孔孟」,就是来自「老庄」,历朝历代莫过如此。有人总结「出世看老庄,入世学孔孟」。

《道德经》是老子存世的唯一著作,我们不得不佩服甚至仰慕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的智慧和悟性,他所阐述的「道」至今我们未必看的很透,当然,我们现在已经习惯和热衷于以科学的视角和精神去「发现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但是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的的关系的领悟,却未必能超越老子的境界。而老子倡导的「德」在我们现在看来依然有著超越时空和社会背景的指导意义。

《论语》和道德经不同,它并不是一个所谓的著作,严格的讲是一部「言论集」,在论述方面,远远没有《大学》那样严谨,但是《论语》是建立包括《大学》在内的「儒家思想」的基础。《论语》当中关于个人修为的方法论,关于人生意义的人生观直到当今社会还是有著积极的正面的指导意义。

所以,《道德经》和《论语》不能比较,也没必要比较。两者是互补关系,几乎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组成部分。


谢邀!类似此话题前天刚回答过了。我认为,《论语》与《道德经》两相比,《论语》未经过篡改,表达的是真实的东西;《道德经》成文于何时难以考证,且有篡改的内容,文本有自相矛盾处。《论语》是以孔子为主的多人的言行集合录,反映的是真实人的行为、思想主张;《道德经》以一家之言出现,表达的是思想观念。《论语》更贴近现实,劝人仁义礼智信;《道德经》更抽象一些,让看不懂的人以为它是劝人清静无为,消极避世的,而实际上《道德经》的真实意图,劝人遵循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的思想被掩盖了。虽然儒家的道家的处事态度有差异,但都希望统治者替人民著想,不坑害百姓,都希望人民生活安稳,但《道德经》这个思想也被淡化了。《论语》语言相对更易理解,《道德经》语言被篡改误读,理解困难些。从积极进取的角度看,儒家的《论语》比《道德经》还是略胜一筹。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讲的是道德,论语讲的是仁义,高下立判,就书的思想境界而言,道德经碾压论语。就老子和孔子个人而言,老子是官吏是隐士,孔子是万世师表,个人思想道德境界孔子更高一些。现在所谓的法制,其本质还是礼制,都达不到老子孔子的理想社会标准。

道德经从道的本质出发阐述万事万物的道理,是协助帝王的治国之术,老子祖辈历任柱下史、守藏史,是帝王言行的旁观者,道德经成书经历近千年的时间,是伏羲族观天测地的延续,是老子祖辈智慧的结晶。道德经有两种版本,即官方版(王侯墓葬出土的有),民间版(通行本,被儒家篡改过,相传是老子过函谷关时流出,与官方版有出入)。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历代都会被统治者安排修订,现在流行的论语内容与孔子实际的言行会有出入。孔子出生在一个最不讲仁义的时代——一个礼坏乐崩的东周时代。这个时代,一切都是乱的,父子相残,兄弟反目,夫妻成仇,叔侄,君臣更不用讲了,甭管有关系没关系,都是在捉对儿撕杀啊,什么乱伦啊,同性恋,鞭尸,吃人肉,自宫啊,凡是你能想到的,这个时代都有,世界上最有想像力的戏剧家都无法想像出这个时代有多么的荒唐。所以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但一生都未尝所愿。孔子言传身教的行为,令人佩服尊敬。

汉初「文景之治」就是按照道家思想治理国家的典范,但从汉武帝开始,孔子的学说被统治者利用,被董仲舒之流篡改成儒家礼教,沦为奴役百姓,禁锢思想的工具,实在可悲。


百川没有源头不可以成江湖,丛林没有根基不可以成巨树。中国文化的万源之源就是道家,从这个角度讲,儒家只是道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岂能与道家相提并论?

从《道德经》《论语》两本著作来看,《道德经》言简意赅,但是其言有宗事有君,所有思想都指向天道原理,是帝王面南之要术,是名、法两家之学的根基(也包括兵家)。而《论语》都是一些经典段子,越是普通人听著越觉得有道理,换句话说——接地气,其偏颇之处不易察觉~。

我觉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点我同意,他的诗里这么说过「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道德经》、《论语》,这两部经典作品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作品。

或许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两部作品打底的话,很多后代的书籍都无法称之为经典。也无法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个人观点来看,这两部作品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论语》论述的是入世的道理,《道德经》论述的是出世的道理。

一个入室,一个出世,只是一个高度上的两种论证而已,并不存在谁比谁高,谁比谁低的说法。

因为在这两部经典作品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作品——《易经》。

《易经》之中讲究「阴、阳」的思想。

《道德经》《论语》这两本书是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去解读《周易》的。

虽然论述的方面不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在论述——道。

这才是中华文化的根本魅力。


把《论语》比作入世,《道德经》比作出世有些简单化了,《论语》是现实生活的方法论是对的,而《道德经》则应是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融合的表述,尽管很抽象,旨在阐明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法则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道德经》非旦没有出世,而是将主宰自然的人在思想意识和观念上,要以自然融为一体。我们今天的和谐自然,金山银山的表述不正是与《道德经》效法自然,无为而治相吻合吗?

《论语》对治国安邦的作用是一种理想境界。而《道德经》在人的精神层面上,提出了人类是自然的一份子质朴的古典哲学观。

《论语》的宏达叙事与举事说理都是一种浅显的「做人」道理,同样很质朴,了了分明。但实践中,它忽略了人的本质特征所衍生的出的种种负产品。


这个好比一个研究宇宙天文的,一个研究机械操作的,虽说万源同宗些许道理有互通的共同点,但实用价值不同。一个解释规律是开天眼的理想主义者以淡泊明志,气渺王侯,并给人们可遵循的规律参照;一个是实用主义者应时代背景下现实主义讲究实用性技巧使用。

我们所见的有是被阉割之后或者是断章取义的存在的可能性,毕竟古老的政治舞台需要三教九流的翘楚或是代表性人物作为民众统治工具,那么达成某种心照不宣的利益关系就不那么奇怪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