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这两个类型比较起来说比较好,所以我们把这两课的问题收集起来一起给大家交流一下。刚学的这几条都很好理解,你们之所以觉得还是不好理解,仅仅因为你是小白,没有基础。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几乎所有人零基础接触伤寒论都像你们一样,包括哪些大师们,你可以看看名老中医成长之路就知道了。同时也给我们以信心,毕竟名老中医刚开始也是跟咱们一样嘛。当然,要成为名中医很难,那需要巨大的兴趣、巨大的毅力和持续的努力还有一些机缘。不过我们要是想达到入门级的水平,那还是可以的。我们这个课的目的正是这样,我们就是要用最朴素的风格让你比较容易的入门。你只要坚持学完这个系列课程,基本就可以了,所以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提问。至于入门以后的造化,就看你的了。

太阳病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也是只有这两个类型,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不少注家把温病也认为是太阳病,那是错的。他们的根据就是后边第六节,第六节是这么写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现在我们可以十分确定的告诉大家,温病不是太阳病,而且温病是阳明病。那么,是这句话错了吗,不是。这是仲景这本书的文法,也是特点,也可以说是他的苦心。它是要提醒你,要让你辩证,这个病很像太阳病,但是它不是太阳病,因为它不恶寒。他其实是告诉你,辩证要仔细,要谨慎周密,不要看到大致相似的证状就轻易下结论。伤寒论这样的地方很多,你一定要明白仲景的苦心,要联系的看。要是只看一句话,断章取义,那就错了,临床上可能就要出大问题。不止是太阳病,其他几经也会这样出现,甚至伤寒、中风,也这么出现。出现了这样的地方,就是要让你注意的,同时辩证的方法也给你指出来了。

你看第2条和第3条前面都挂个太阳病,这个挂就是正说的,意思就是有太阳病的提纲证,不需要再写出来了。

所以我们读伤寒论要用脑子,伤寒论用词非常简略,但每个字都有用,而且经常是以前说过的,后面就更简略了。经常有的条文,它和前后条文,甚至以前的条文都有承接关系,你要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条文,就不好正确理解了。所以读伤寒论,要玩味,每读一遍,感觉都不一样。

太阳病就中风和伤寒这两个类型,中风就是桂枝汤系列,伤寒就是麻黄汤系列,你只要辨出中风和伤寒,治法就呼之而出。所以中医是简单,朴素的,因为她是几千年临床经验得来的。起初一定有高人,这是我个人估计,不然怎么能在几千年前就达到这么一个高度。但具体不好说,否则就让人感觉玄了。

所以我们要辩证准确中风和伤寒,就要清楚它们的相同点和区别点。

相同点有几个。一是它们都是太阳病,提纲证相同,发病机理相同,都是由于正邪交争于体表,身体因势利导,要通过发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而又不能排出去形成的。二是它们的病邪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一个叫风的病邪,也没有一个叫寒的病邪。同一个病邪击中不同的人,可能有的是中风,有的是伤寒;同一个病邪不同时期击中同一个人,可能这次是中风,下次就是伤寒;不同病邪同时击中几个人,或不同时期的一个人,可能都是得中风,或都是得的伤寒。古人把它们叫做风邪或寒邪,是由历史局限性的,我们现在要清楚这个,你只要把中风、伤寒仅仅认为是太阳病的类型就行了。三是解决办法都是要发汗,但是发汗方法不一样。四是中风和伤寒常互言、合言,说伤寒其实也包括中风,比如下面我们即将讲到的第4第5条就是: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这里的伤寒就也包括中风。

不同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中风有汗,自汗出,而伤寒无汗,一点汗都没有。那要是有一点汗呢,那就不是伤寒了。这个区别非常严格。而且以后我们会学到,即使伤寒证,第一次麻黄汤发汗后,如果病没解,就不能再发汗了,就得解肌了。用错了就要出问题。二是中风位置比较深,在肌肉层次,伤寒位置浅,在皮肤表层。所以中风的治疗叫解肌,伤寒的治疗叫发汗,虽然解肌也要出汗,但它的汗出的缓,出的少。三是中风证一开始就会发热,而伤寒证则有时一开始就发热,有时一段时间后才发热。四是中风证只是头项强痛,而且不是特别厉害,而伤寒是不光是头项强痛,全身都痛,而且特别厉害,因为伤寒是一点汗都不出,胀的厉害。五是伤寒明显呕逆,干呕的特别厉害,而中风也呕,但不要紧,这还是由于汗与不汗的原因。六是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紧,而且是阴阳俱紧,寸关尺俱紧,这也是由于汗与不汗的原因。

综上,如果我们要最简单准确的辨别中风和伤寒,就是看他出不出汗。注意是自汗啊,就是吃药之前就自己出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